用好用足政策是企业发展之道
陈之秀
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形势日益严峻。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更大。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目前全球化的进程是受国际型公司的利益驱动的,它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当外国企业进入时,它们经常会毁灭本土的竞争者,打击许多中小企业希望发展民族产业的雄心。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统计数字还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而且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来的。无疑,中国经济的未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作为中小企业中的食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该如何应对呢?近日,记者就中小食品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
中小企业要谨慎
“中小食品企业应该认真研究、用好用足政策。”保育均说,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央采取一揽子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有一种失落感,4万亿元投资没有中小企业的份。2009年上半年国家贷款1.37万亿元,中小企业所得贷款很少。如果单列到中小食品企业上,就少之又少了。大家有一种失落感,甚至有一种埋怨情绪。毕竟中小企业解决的就业人口高达75%,税收49%,埋怨之后就有点悲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4万亿元的投资带来了负作用,强化了权力配置资源这个现象,所以民营企业提出的国进民退是一种期望,期望政府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
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我是研究民营经济的,在中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人家说,秘书长和我开玩笑,国内所讲的中小企业,是从规模上讲的,而国际上除了规模还有资本收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交叉的。但是仔细想想,中小企业还是有出路的。
“作为中小企业要谨慎,不能大意。”保育均说,从2008年9月15日美国四大投行消失之后金融危机爆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其中有一些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有些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因此,应振作起来,认真研究政策,用好用足政策。
两个前提三个要点
对于如何用好用足政策,保育均认为要解决两个前提和三个要点。
第一个前提是要认清形势,把形势看透,中国的发展没有中小企业是绝对不行的,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三个变化,首先从单一所有制变成多种私有制,其次是全面开放,最后是从计划走向市场。西方就是民营经济,过去民营经济改变了中国,将来改变中国的还要靠民营经济,这是个大趋势。因此,改变未来中国经济要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中小食品企业。
其实,前面提到的4万亿元救济款只是临时的救济措施,是为了防止经济快速下滑出台的一揽子规划,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只要中小企业经营者把握住这一点,就会有信心。不要小看自己,民营经济创造了那么多的财富,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个前提是作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有20多年,直到1988年才合法的。20多年来的发展,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很不容易,有一些做大了,有一些还是小老粗,有些已经牺牲了。因此,作为中小食品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坐标。你这个企业发展到今天总有自己的优势,你的优势是什么?凭借自己的优势,能干出什么事,这个要搞得非常清楚。
对于三个要点,保育均首先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要用好政策,要围着政府转。
保育均说,民营企业发展大都是打擦边球。现在网络发展很快,过去计划经济时没有这个东西,政府不知道怎么管理。现在危机情况下扩大财政的一些政策措施,资源在政府手里,大量的政策资源、金融资源都在政府手里,你不围绕政府转会拿到吗?4万亿元投资,主要是建了“铁公鸡”,主要是基础设施、三农,这些活,国有企业不会干,谁去?就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所以,电力建设除了发电厂建设是2万亿元,电线电缆、开关、变压器靠谁?都是靠民营企业。这时候不关心它,不和电力部门取得联系行吗?所以一定要围着政府转。举这个例子,就是建议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即便企业人再少,也要有两三个人围着政府转起来,要知道政府各个部门都出台政策,有些政策是交叉和矛盾的。只有利用好政策,知道这笔经费到哪里去拿,在谁那里拿?除了4万亿元,还有1.6亿元的技术扶持资金,这个不是贷款,是白给你的。这些钱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所以得想办法,找准路子。这个政策支持哪个项目,就要注意去干。
现在沿海有一批不错的企业,企业不大,但是和中央各个部委很熟,因为它们请了一些专家,这些专家是科技组的人,知道这个钱在哪里,企业就应赶快报材料请他们考察。我们中西部很多同志整天埋头干,搞了半天政府还埋怨,怪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围着政府转。
其次,在政策变动中争取主动。
政府工作人员是经常调整的,政策也在不停调整。比如商务部曾出台一条出口退税政策,一下子几个品种都没有了,所以政府的政策是在不停地调整,根据出口的形式。但是有一些政策是长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眼光和预见。所谓的转变发展方式是官方语言,说到底就是要有超前的意识。美国奥巴马把老布什、小布什的政策都改了,《京都议定书》说什么都不签字,现在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马云在1995年开始把握了,人家很有眼光,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还在国内叫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候人家就在考虑互联网,将互联网用于商务了,就是电子商务,现在成了很大的产业。
最后,是影响和参与决策,影响和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要通过自己的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合法组织有效参与,要反映意见。前提就是提高自己的合法地位,并符合政策需要,影响和参与决策,这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几年喊了很多,什么捐款、慈善事业是社会责任,更大、更繁重的社会责任是通过我们的有效参与,推动政府政策制定更加民主化、法制化。
保育均表示:“民营企业也有一个联合重组问题,有一个管理制度创新问题,还有一个经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民营企业要有自己的理想,要讲信用,取得社会的认可,这一条谁也帮不了你,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总的来说,形势很好,民营企业投资的机会很多很多,关键就看政府改革;第二,企业自身要创新。”他最后强调:“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解放自己,我就讲这一点,仅供参考!”
人物简介:
保育钧,男,1942年5月生。历任人民日报社记者、编辑、组长、部主任、编辑委员、秘书长、副总编兼秘书长、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1996年1月调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8年起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
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形势日益严峻。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更大。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目前全球化的进程是受国际型公司的利益驱动的,它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当外国企业进入时,它们经常会毁灭本土的竞争者,打击许多中小企业希望发展民族产业的雄心。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统计数字还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而且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来的。无疑,中国经济的未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作为中小企业中的食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该如何应对呢?近日,记者就中小食品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
中小企业要谨慎
“中小食品企业应该认真研究、用好用足政策。”保育均说,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央采取一揽子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有一种失落感,4万亿元投资没有中小企业的份。2009年上半年国家贷款1.37万亿元,中小企业所得贷款很少。如果单列到中小食品企业上,就少之又少了。大家有一种失落感,甚至有一种埋怨情绪。毕竟中小企业解决的就业人口高达75%,税收49%,埋怨之后就有点悲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4万亿元的投资带来了负作用,强化了权力配置资源这个现象,所以民营企业提出的国进民退是一种期望,期望政府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
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我是研究民营经济的,在中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人家说,秘书长和我开玩笑,国内所讲的中小企业,是从规模上讲的,而国际上除了规模还有资本收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交叉的。但是仔细想想,中小企业还是有出路的。
“作为中小企业要谨慎,不能大意。”保育均说,从2008年9月15日美国四大投行消失之后金融危机爆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其中有一些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有些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因此,应振作起来,认真研究政策,用好用足政策。
两个前提三个要点
对于如何用好用足政策,保育均认为要解决两个前提和三个要点。
第一个前提是要认清形势,把形势看透,中国的发展没有中小企业是绝对不行的,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三个变化,首先从单一所有制变成多种私有制,其次是全面开放,最后是从计划走向市场。西方就是民营经济,过去民营经济改变了中国,将来改变中国的还要靠民营经济,这是个大趋势。因此,改变未来中国经济要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中小食品企业。
其实,前面提到的4万亿元救济款只是临时的救济措施,是为了防止经济快速下滑出台的一揽子规划,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只要中小企业经营者把握住这一点,就会有信心。不要小看自己,民营经济创造了那么多的财富,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个前提是作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有20多年,直到1988年才合法的。20多年来的发展,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很不容易,有一些做大了,有一些还是小老粗,有些已经牺牲了。因此,作为中小食品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坐标。你这个企业发展到今天总有自己的优势,你的优势是什么?凭借自己的优势,能干出什么事,这个要搞得非常清楚。
对于三个要点,保育均首先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要用好政策,要围着政府转。
保育均说,民营企业发展大都是打擦边球。现在网络发展很快,过去计划经济时没有这个东西,政府不知道怎么管理。现在危机情况下扩大财政的一些政策措施,资源在政府手里,大量的政策资源、金融资源都在政府手里,你不围绕政府转会拿到吗?4万亿元投资,主要是建了“铁公鸡”,主要是基础设施、三农,这些活,国有企业不会干,谁去?就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所以,电力建设除了发电厂建设是2万亿元,电线电缆、开关、变压器靠谁?都是靠民营企业。这时候不关心它,不和电力部门取得联系行吗?所以一定要围着政府转。举这个例子,就是建议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即便企业人再少,也要有两三个人围着政府转起来,要知道政府各个部门都出台政策,有些政策是交叉和矛盾的。只有利用好政策,知道这笔经费到哪里去拿,在谁那里拿?除了4万亿元,还有1.6亿元的技术扶持资金,这个不是贷款,是白给你的。这些钱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所以得想办法,找准路子。这个政策支持哪个项目,就要注意去干。
现在沿海有一批不错的企业,企业不大,但是和中央各个部委很熟,因为它们请了一些专家,这些专家是科技组的人,知道这个钱在哪里,企业就应赶快报材料请他们考察。我们中西部很多同志整天埋头干,搞了半天政府还埋怨,怪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围着政府转。
其次,在政策变动中争取主动。
政府工作人员是经常调整的,政策也在不停调整。比如商务部曾出台一条出口退税政策,一下子几个品种都没有了,所以政府的政策是在不停地调整,根据出口的形式。但是有一些政策是长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眼光和预见。所谓的转变发展方式是官方语言,说到底就是要有超前的意识。美国奥巴马把老布什、小布什的政策都改了,《京都议定书》说什么都不签字,现在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马云在1995年开始把握了,人家很有眼光,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还在国内叫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候人家就在考虑互联网,将互联网用于商务了,就是电子商务,现在成了很大的产业。
最后,是影响和参与决策,影响和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要通过自己的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合法组织有效参与,要反映意见。前提就是提高自己的合法地位,并符合政策需要,影响和参与决策,这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几年喊了很多,什么捐款、慈善事业是社会责任,更大、更繁重的社会责任是通过我们的有效参与,推动政府政策制定更加民主化、法制化。
保育均表示:“民营企业也有一个联合重组问题,有一个管理制度创新问题,还有一个经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民营企业要有自己的理想,要讲信用,取得社会的认可,这一条谁也帮不了你,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总的来说,形势很好,民营企业投资的机会很多很多,关键就看政府改革;第二,企业自身要创新。”他最后强调:“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解放自己,我就讲这一点,仅供参考!”
人物简介:
保育钧,男,1942年5月生。历任人民日报社记者、编辑、组长、部主任、编辑委员、秘书长、副总编兼秘书长、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1996年1月调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8年起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