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赵张杰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慧,培养创造力是美术学科最重要的功能。其他学科多属认知的、模仿的教育,而美术教学活动则具有灵活的弹性,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横向思维,推崇标新立异。所以,美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如何在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挖掘听障学生的审美创造潜能,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陶冶情感,关注听障学生心理感受
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经过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会逐步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美的过程中,也必然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感染,心理结构也就日趋完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美术氛围。良好的美术氛围包括良好的美术环境创设和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美术环境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我们可以在学校种植花草树木,并对地面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诸多适宜聋人交流观察的景物,作为写生对象。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对培养聋生创造力有重要影响。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和谐、宽松、活跃、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其能够在美术的天地中大胆想象、尽情创作。
二、创设情境,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我认为,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既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快乐,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如在“间色”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解,听障学生们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利用学校现有的材料,采用这样的做法:用水彩颜料分别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彩色水,盛在三个玻璃瓶内,再拿三个空瓶,一齐放在讲台上。上课时,我把这三瓶彩色水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告诉他们什么是“间色”。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瓶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神奇,边拍手边惊呼着。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像看魔术节目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我演示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看看红色加黄色是什么色,红色加蓝色是什么色,蓝色加黄色又是什么色,参加调配“间色”的两种原色的量的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再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调出的颜色涂画在纸上,再剪下贴在预先安排好的“色轮图”中。这样,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轻松记牢了色彩知识,学会了调色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观念,增强学生审美意识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见解也有差异。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为核心的聋校美术教育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明确,在残障学生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健全的同龄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加强、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增强其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等。
其次,美术教师要有自信,要摒弃“美术课是副科”意识或“美术课程不重要”等错误观念。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为了使残障学生能像正常学生一样获得美的享受,需要美术教师付出比其他学科老师更多的心血。
最后,美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兴趣,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好学,积极探索让美术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四、有效加强听障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听障学生提供更多从事美术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受美,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恰好需要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代表队设计本班标志,于是我就预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运动会标志的各种资料。上课时,先向学生讲清标志设计的要素,留给听障学生更多思考时间,然后四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分工后,同学们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动手操作、手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听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听障学生都有动手、发言的机会,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一定的责任。而教师在合作活动中,则主要是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间的交流状况,了解是否相互配合、是否互通信息、是否通过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把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落在实处。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培养残障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怎样使残障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是特殊教育特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我们应紧密围绕残障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目标,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努力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残障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自主、积极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力,从而展示才华、实现自我完善。
(本栏责编 阿 宁)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慧,培养创造力是美术学科最重要的功能。其他学科多属认知的、模仿的教育,而美术教学活动则具有灵活的弹性,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横向思维,推崇标新立异。所以,美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如何在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挖掘听障学生的审美创造潜能,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陶冶情感,关注听障学生心理感受
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经过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会逐步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美的过程中,也必然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感染,心理结构也就日趋完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美术氛围。良好的美术氛围包括良好的美术环境创设和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美术环境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我们可以在学校种植花草树木,并对地面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诸多适宜聋人交流观察的景物,作为写生对象。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对培养聋生创造力有重要影响。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和谐、宽松、活跃、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其能够在美术的天地中大胆想象、尽情创作。
二、创设情境,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我认为,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既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快乐,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如在“间色”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解,听障学生们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利用学校现有的材料,采用这样的做法:用水彩颜料分别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彩色水,盛在三个玻璃瓶内,再拿三个空瓶,一齐放在讲台上。上课时,我把这三瓶彩色水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告诉他们什么是“间色”。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瓶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神奇,边拍手边惊呼着。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像看魔术节目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我演示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看看红色加黄色是什么色,红色加蓝色是什么色,蓝色加黄色又是什么色,参加调配“间色”的两种原色的量的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再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调出的颜色涂画在纸上,再剪下贴在预先安排好的“色轮图”中。这样,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轻松记牢了色彩知识,学会了调色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观念,增强学生审美意识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见解也有差异。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为核心的聋校美术教育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明确,在残障学生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健全的同龄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加强、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增强其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等。
其次,美术教师要有自信,要摒弃“美术课是副科”意识或“美术课程不重要”等错误观念。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为了使残障学生能像正常学生一样获得美的享受,需要美术教师付出比其他学科老师更多的心血。
最后,美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兴趣,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好学,积极探索让美术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四、有效加强听障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听障学生提供更多从事美术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受美,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恰好需要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代表队设计本班标志,于是我就预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运动会标志的各种资料。上课时,先向学生讲清标志设计的要素,留给听障学生更多思考时间,然后四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分工后,同学们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动手操作、手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听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听障学生都有动手、发言的机会,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一定的责任。而教师在合作活动中,则主要是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间的交流状况,了解是否相互配合、是否互通信息、是否通过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把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落在实处。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培养残障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怎样使残障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是特殊教育特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我们应紧密围绕残障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目标,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努力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残障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自主、积极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力,从而展示才华、实现自我完善。
(本栏责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