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体态语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林文强
摘 要:所谓的体态语,指的就是,人的身体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表示的特殊含义。并且,体态语是以动作、表情、眼神等形式来传递有效信息的。这种特征是非常符合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利用体态语,为学生解释相对难懂的英语单词或者短句,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进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和效果。基于此,对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了探讨。
关键词:体态语;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并且,教师如果采取全英文的形式开展英语课堂,常常会出现学生听不懂、不理解的现象。而体态语恰好能够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体态语的传播作用。同时,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并且,教师要通过体态语的展示,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化学生的英语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利用体态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处于羞涩、内向的阶段,很多小学生都不敢开口说英语。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利用表情丰富的朗读和生动形象的动作组织英语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气氛的感染,增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同时,体态语的有效应用,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比如:在Daily Activities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six forty-five oclock等单词,笔者将钟表带到了课堂上来,并且,边演示边为学生展示了When do you句型的用法。同时,笔者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在游戏中,由笔者演示动作,调整钟表的时间,而学生需要根据笔者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答。如:I had breakfast at 7:00.大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笔者的表情、动作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可见,体态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体态语,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候动作比语言更有效。并且,学生从教师的动作和表情中获得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备课工作,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置课堂上要展示的表情、手势和动作,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并且,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更高,而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比如:在Our School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library canteen playground music/computer/art room等单词的用法和含义,首先,笔者为学生展示了相应的实物卡片,让学生能够清晰理解单词所对应的实物。紧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了情境:你正在校园中漫步,这时你遇到了同学李明……学生在这个情境中,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用体态语描述相应的建筑。并且,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可见,體态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还能够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三、利用体态语,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教师就要利用体态语教学,由教师做,学生模仿,而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就会增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同时,这也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交流和沟通能力自然会增强。并且,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也就会有所提高。此外,这也是培养学生特长的重要渠道。
比如:在Numbers and Animals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eleven,tweleve,farm,cow,horse等单词的含义,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在农场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同时要求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并且展示出来。学生在模仿和展示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相应的单词的含义。而且,笔者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字的英文单词,会用手指展示相应的数字,要求学生及时回答,回答错误或者不及时的学生就要表演小节目。这样的模式,不仅使英语单词更加形象和具体了,也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可见,体态语的有效应用,对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有着极强的作用的。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体态语的作用。并且,教师要利用体态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体态语中感受到英语知识的魅力,同时,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和效果,强化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完成高效英语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朱小芳.小议小学英语课堂体态语[J].校园英语(中旬),2016(3):169.
[2]周莉.小学英语课堂体态语运用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6(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