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杨明军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实现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朗读的作用古今都充分肯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书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就是读书、领会书的内容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朗读,语文学习的兴趣之源
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认为,指导学生朗读不仅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遵循这一教导,我指导学生读萧乾的《吆喝》,让他们体会到吆喝声中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和独特的魅力;读《岳阳楼记》,让也们感受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朗读中,在优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得到美的享受。
再比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首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时高亢,有时低沉,抑扬顿挫,缓急适度,并配以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学生看得入神,听得用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范读之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古今很多篇诗歌作品,如《木兰诗》、《春望》、《在山的那边》等等,这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能够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朗读,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
语感:在语言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对培养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而背诵可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素养的提高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可见诵读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指出:有些重要的文章、佳句,有些重要的公式、数据、口诀等,都应熟悉到背诵程度,这样到运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朗读,有序有效的注意之项
l.长篇现代文朗读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不适合在课堂上全篇朗读,这时教师就应该明确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来读。比如在教《伟大的悲剧》时,我让学生找出斯科特一行最为感人的语段来读,读出感情,同时具体分析该语段为什么能打动人。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问,又能让学生得到朗读训练,同时还可以通过朗读分析人物的伟大精神,揭示主题。
2.古诗文的诵读要读准字音、读好断句
毛泽东同志说:“读诗词歌赋和读书的不同之处,诗有五言、七言。还有平声支韵、去声经韵,上声弄韵等等,按这个韵律来读基本就可以了。”五言诗通常断句为“前二后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七言诗的断句通常是“二二三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文的朗读还需要教师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读音和断句。(1)多音字,要根据上下文推断意思后再确定怎样读。如《塞翁失马》中“其父曰”中的“父”应该念第四声还是第三声呢?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字读第三声更合适,这里翻译为“这个老人”,而不是“他的父亲”,因为“善术者”应该就是“塞翁”“其子好骑”中的“好”相对来说更好判断,应该念第四声,解释为“喜欢、爱好”。(2)通假字一般文言文正下方都会有通假字的注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仔细看注释,通假字不能读现在的字音,而应该读成它所通的那个字的音。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就不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通“智”,意思是智慧、通明,所以应该读第四声。
断句最为复杂,要根据意思和语言成分,凭借语感划分。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最为困难,因为现在的语文淡化语法,他们不知道主语谓语和宾语。蒲松龄的《狼》中有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很多学生学完文章之后还是不知道这句该如何停顿,一是因为不理解句意,二是朗读时不用心。正确的翻译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根据语法很好划分,“其一/犬坐/于前”。但学生不懂,这只能由老师在第一次范读时重点强调,加以引导才能避免错误。
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古诗文的朗读加以正确指导,这样既能提高背诵、默写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3.课堂朗读形式要多种多样
范读,可以由教师朗读,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学生朗读,或者找到相应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视听结合朗读。如果遇到人物较多,且各个人物性格特点分明的文章,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在《孙权劝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三个学生分别来读孙权、鲁肃和吕蒙,分别表现出孙权的关爱下属、语重心长、循循善诱、现身说法,鲁肃看到吕蒙长进后的吃惊,吕蒙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对鲁肃进行了调侃。这样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加深了理解。配乐读,是指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比如在读何其芳的《秋天》时,我就配上钢琴曲《秋日私语》。声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朗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如我在教普希金的传世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让学生对同桌先倾诉自己的烦恼、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心中的困惑,然后朗读诗歌相互安慰共勉,既起到加深记忆的效果,又将诗歌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4.朗读要进行发展性评价
朗读的目的不仅是让读的人有进步,也要让听的人有收获,所以,对于朗读的评价也必不可少。不管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单独发言朗读,都应该让听众(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而且教师要指导学生,评价有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说,辩证地、全面地给予评价。教师也应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出发,促进个体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发展。要体现层次性,即根据被评价者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要,制定适合其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标准。要让被评价者参与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同时发展性评价应关注发展过程,使评价同个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到激励和改进的作用。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城西初级中学)
相关文章!
  • 探讨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中

    黄鹭达【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涵盖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学科的课程。由于涉及的自然现象和天文地理等知识都是基础性较强的内

  • 刘守华教授微传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担

  • 智能化钢琴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

    李媛媛摘? 要 针对传统中学音乐教学的“痛点”进行分析,基于智能化钢琴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凸显智能化钢琴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