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河南崛起的新力量
郭林涛
在工作和平常的闲聊中,尤其跟外省的同志交流,他们大多都认为河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跟工业大省不沾边,先进制造业就更别提了。河南,这个俗称“中国缩影”的地方,好像永远是“农业大省”“经济落后大省”的代名词。每每听到这,不由得想讲一下河南的基本省情。河南的确是农业大省,粮食连续8年超千亿斤,可以说是国家的粮仓。但河南其实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3年GDP总值已超3万亿元,继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之后,首次跨入“三万亿俱乐部” ,排在全国第五;工业总量也居全国第五,工业利润也在全国前五,可以说河南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工业大省。而且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实施阶段,后发优势明显。因此,说河南跟先进制造业不沾边未免有失偏颇。尤其是今年,河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为新形势下做强河南工业指明了战略方向,更是兴省富民的一大重器。
但河南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重,要破解城镇化、实现工业化这一难题,眼下最根本的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先后获批,正逢其时。这对河南是鼓舞、是激励、是动力,但也意味着责任和压力。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河南顺势而为,提出要“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即“三个大省”的工作思路,以此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这是一种非常大胆的战略举措,是破茧化蝶之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对一个省来说,也是如此。以前提到“河南制造”,人们会立即想到洛拖、洛轴、郑纺机等一批大型企业,这些都曾是“河南制造”的“明星”。事过境迁,这些耀眼的“明星”慢慢没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再说起“河南制造”,人们会不由得说起“神十”“嫦娥”“蛟龙号”和 “辽宁号”,因为在它们身上都烙着“河南制造”的印记。如今,“河南制造”正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转身。建设以高加工度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集群化特征明显、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先进制造业大省的路径愈来愈清晰。譬如,以前卖铝锭,而今卖铝箔餐盒、蛋挞包装纸,走的是产业集聚“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之路。再譬如,国内40%的汽车用的发动机气缸套产自孟州市,国内首家通过挪威船级社工厂认证的民营企业在巩义市回郭镇,国内最大的金刚石制品生产基地在长葛市……这3个“行业领军企业所在地”都是河南的县级市。而根据《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依托中心城市,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建设风生水起,郑州、新乡、安阳、南阳4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雏形已显,20个装备制造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正逐步发展壮大。河南迈向工业强省的步履更加坚定,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嬗变由此开启。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说,要让河南7000万农村人口实现小康,县域经济是主平台、主阵地、主力军。县域经济的“发动机”,就是产业集聚区。目前,河南已有180个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7%,对全省增长贡献率达67.7%。同时,由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以及“河南制造”迈向“河南智造”,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如火如荼,许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河南也实现了省内转移就业人数超过省外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处于突破阶段。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业正在发生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革命性变化,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和竞争力正在减弱。河南传统工业比重较大,很多产品依然处在中低端市场,技术落后、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还大量存在,如果不及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就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就无从谈起。同时,尽管河南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没有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想制造出精密的产品就没有基础。所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不仅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更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基本岗位培训。总之,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统筹兼顾,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发挥后发优势,把制造业的智能化放在战略高度,缜密布局,以高端信息化推动河南制造跨越发展。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也必须走工业化道路。过去有“十八罗汉闹中原”,今天有富士康等行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原。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有了“新引擎”,先进制造业正渐行渐近,成为河南崛起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