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智慧的话语建构路径

秦步焕
摘 要:随着中国智慧的不断发挥,中国智慧的表达方式即中国话语也亟须建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一个成功案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例,建构中国话语需要着重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西方文化、立足当代发展实践、站稳人民立场。
关键词:中国智慧;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5-0059-04一、发挥中国智慧需要建构中国话语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P10)。中国智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因而极具中国特色,所以发挥中国智慧就需要用更完善的话语表达方式把本民族的智慧对外表达出来,简言之,中国智慧需要中国话语。当今,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格局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来说,不仅落后就要挨打,而且失声失语也要挨骂。如果说,在革命建设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挥和运用中国智慧,以应对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那么,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更加需要不断创新中国话语,把中国智慧更好表达出来,构建起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解决失声失语挨骂的时代课题。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P156)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彰显中国智慧与中国话语的统一
中国智慧需要中国话语,而中国话语本身就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二者是有机统一的。那么,如何建构中国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发挥中国智慧、建构中国话语树立了榜样,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P58-59)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如此。2017年,“联合國社会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及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等通过的五项决议中,先后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今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于23日通过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首次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同时纳入联合国决议”[4]。这表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日益成为国际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建构中国话语的基本原则
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中国智慧与中国话语的有机统一,是建构中国话语的成功典范。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建构中国话语的基本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智慧的表达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因失去灵魂而偏离正确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著名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294)自由人联合体被看作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典表述,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展,二是每个人的发展都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隔绝、自我封闭的孤岛之中。习近平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需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P522)当今世界的人们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正在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理想状态。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理想与现实、方向与道路、目的与过程、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当代实际发展相结合的结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话语的生动典范。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固然管用,但不完全够用,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邓小平采用我国历史上“小康”一词,并赋予其新内涵,就把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个特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中国式”地表达了出来:“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7](P161-162)“小康社会”一词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一大创造,其中充满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这样,它既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关系的现实,又将中华优秀文化在新的高度上进行创新和发扬光大,充满了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天下太平、人际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来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推崇“协和万邦”“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产生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社会烙印,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根据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转化、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在政治上,现代战争的手段、方式、规模、影响程度已和古时大不相同,因此,完善对话协商机制、及时化解纷争和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安全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和非传统的不安全因素正迅速扩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可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是一个民族立场问题,更决定着我们能否不断汲取民族血脉中的丰富养分,进行中国智慧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
(三)融通西方文化
和平、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安全,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然而,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类就始终没能彻底摆脱战争的阴霾,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伤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冷战的阴云笼罩世界,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在中国等正义力量的推动下,《联合国宪章》等重要文件确立了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反映了国际社会一道谋求持久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共同心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各国利益深入交融,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包括西方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共识,这些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中,共同体的意义向来受到重视,如亚里士多德很早意识到“个人的善不能与共同体的善分离开来看待,人们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对共同善的共同追求使人们获得了相应的利益或善”[8](P14-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交通通信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受到传统血缘和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少,各种共同体的概念不断出现,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就提出“科学家共同体”的概念,认为“范式的社会学意义是科学家共同体”[9](P353),其他的还有诸如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等等。诚然,在各种特定的话语体系中,“共同体”这一概念无法取得广泛的一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共同体”概念在西方确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在客观上增大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被西方社会接受的可能性。
(四)立足当代发展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智慧是在实践中而非在单纯的概念和逻辑推演中形成的,进行理论创新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故纸堆里找教条、找依据,也不是复活老祖宗的祖传祖训,更不是对西方话语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充分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理论创新。和平與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与挑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长期低迷,逆经济全球化势头有所上升,发展的各种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各种思潮交锋激荡,政治上以西方为标准、经济上以西方为主导、价值观念上以西方为取向的传统西方中心主义日益难以为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及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直面当今人们心中最大的困惑与全球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时代问题,为世界的发展、全球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如在经济上,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不同于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也不同于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全球化,各国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世界大市场独自发展,只有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理念是对西方零和博弈思维的超越,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西智慧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融合、创新和发展。
(五)站稳人民立场
建构中国话语最终要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即不仅要考虑到世界性,也要考虑到民族性,解决好怎么说,背后的谁在说、为谁说的问题。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只能由中国人民自己述说,而不能任由别人随意臆造,同样,中国智慧是中国人民的创造,也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表达。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突破西方的话语权垄断,为中国人民鼓与呼,体现出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深刻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6](P543)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在当前,由于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权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国家经常用他们的标准对别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横加干涉和指责,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优势设置一些话语陷阱,企图主导别国发展的方向,让别国成为自己的附庸。显然,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历史传统和国情不同,创造出来的文明也不相同。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各种文明只有特色之别,而没有优劣之分,正是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一起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不仅是对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维护我国民族精神独立的坚定态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呼吁世界各国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为的就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这正是站稳人民立场的深层次体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陈须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N].人民 日报,2017-12-01(23).
[4]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新华网,http://www.xin huanet.com/mrdx/2018-03/24/c_137061485.htm.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张志旻.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 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9]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4.
相关文章!
  •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

    摘 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从重视家庭教育、提升父母传道品质,坚定教育为民、公平教育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等方面着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论我国共享单车管理模式的完善

    周怡怡 汪琴<br />
    摘 要 共享單车以互联网移动支付为依托快速占领国内各大城市的街头。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日渐显露出了许多问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