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蒋毅坚 赵一夫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新的形势和任务促使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是一个新名词,各种版本的解释也不完全一致,但其核心要素有两条,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指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包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造的思想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奋斗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包括: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说非要大学本科生做出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兴趣和探索精神,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氛围三条途径。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创新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自学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应当以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为契机,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建设与示范,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美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从事科技创新的人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好奇心、创作的执著精神和对创新的追求。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艺术的熏陶,高校应当多为学生提供一批高质量的人文、艺术类选修课。
创新实践可以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自主选择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竞赛,走出校园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设计等。没有创新实践,就不会产生创新人才,也不可能发现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要大力倡导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敬业奉献精神;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建设自由探索的学术气氛和共同分享知识的文化环境;培育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
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不是通过一个报告、一门课、一个实践环节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应当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即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对本科生,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初步体验创新的过程、初步掌握实践的技能;硕士生,则要打下创新的知识基础,接受科技创新的完整训练,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博士生,则是真正实施创新的过程,不仅要培养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出创新成果。
既然创新人才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要素,那么它就不应成为少数学校的特殊产品。无论是探索宇宙起源还是进行环境检测,无论是研制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还是进行软件开发,都要靠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去完成。无论是研究型人才,或是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去武装。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创新人才;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岗位,也都需要创新人才。只不过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实践表明,在现代高水平的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已日益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教师从事科研,可以将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探索性,同时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有切身的科研体验,可以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建立的科研基地,可以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可以成为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力量,使学生感受创新的文化。反过来,教师通过教学,可以使他们的知识基础更加牢固,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流畅;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发现人才。今后在高水平大学里,教学不过关的教师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关键,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培养创新人才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创新与科学基础的关系
强调创新不应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构成了创新的雄厚基础。强调科学基础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面向创新的教学应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科技发展的规律,体现创新的价值取向,将创新教育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要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恰当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2.“均衡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评价和选拔创新人才的标准。各门课程成绩都不错、无偏科的是优秀学生,但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其他课程成绩平平的学生未必不是创新人才。现行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大多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来选拔,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规定了录取的总分和单科的最低分数线,前者有利于均衡发展的学生,后者不利于单科有缺陷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建设创新型国家,无论是“均衡发展”的人才,还是“个性发展”的英雄都有用武之地。高校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给这些学生机会,给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
3.尖子生与普通生的关系
同一个班里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素质有差异,学习情况也会不同。在保证完成教学总体任务和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因材施教,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未必实践能力不强,未必不能成长为创新人才。对这部分学生,一是要多鼓励、多引导,发挥他们的长处,给他们以自信;二是在资助科研课题、组织科技竞赛、评定奖学金时不只重成绩还要重能力,尽可能保证足够的数量和覆盖面,给每名学生机会,把各个方面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4.追求成功与宽容失败的关系
创新是快乐的,创新的过程是美好的,但创新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创新性越强,风险就越大。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同样为创新作出了贡献。敢冒风险、敢于面对失败,也是一种创新精神。我们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创新空间。目前,学生的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在规定的时间、承受着就业压力的环境下完成的,迫使大多数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客观上抑制了创新。北京工业大学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科技探索课题时提出一个口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学生自主选题申报,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调整研究内容;立项评审时重在看有无新想法;研究过程中给予自由发挥的平台和空间;验收时并不苛求结果,重在考察过程,对于那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或没有结果的课题,只要能够详细说明研究的过程、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样算完成课题。“宽容失败”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研究的全过程都有教师的指导。
当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今后的各项改革,必须克服一切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改革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模式和方法,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蒋毅坚系该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赵英臣]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