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摘 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从重视家庭教育、提升父母传道品质,坚定教育为民、公平教育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学校办学过程的领导、监督和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架马车”形成合力,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把握新时期学校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课题组分别在乐山市市中区的农村与城市小学、初中和高中,选择了6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调研对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600名中小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中小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理想追求、人际沟通、品德修养、学校教育、法治意识6个方面。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原因分析,并广泛听取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加强中小学思想教育的建议意见,形成了本调研分析报告,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帮助。

    一、当前中小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表现

    (一)不同地域与年龄段学生的共同性表现

    1.主流表现值得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表现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爱党爱国情怀方面,97%的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96.5%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建设事业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99.5%的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88.5%的学生在升国旗时能主动行礼(其中有79.1%的学生内心感觉无比自豪);77.8%的学生能关注国内国际大事;52%的学生认为移居海外是爱国情怀淡薄的表现。在遵守法律法规方面,81%的学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77.5%的学生能遵守未成年人不进网吧的规定;88.7%的学生不认同运动会冒名顶替现象;85.1%的学生认为作弊是不诚实的行为,自己也从来不作弊。在注重传统文化方面,90%的学生比较喜欢并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72.8%的学生在街上遇到以往教过自己的老师会主动问候;95%的学生认同“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应该提倡;77.6%的学生表示会尽自己的能力自愿参与捐款献爱心活动。

    2.在人际沟通、品德修养、学校教育、人生目标等方面,农村与城市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都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51%的学生不会选择主动和解搞好关系,而是坚持不让步,视对方的态度再作考虑;自我中心意识强,与父母、老师代沟隔阂甚大,宁可相信外人,也不怎么信任父母和老师,遇事能主动告诉家长或与家长沟通的学生不到35%;48%的学生在人生目标和职业向往方面不清晰;60%的学生认为到校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个好职业,过上舒适生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处境;55.6%的学生认为同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一般或较低;还有近55%的学生不喜欢或不满意当前的思想道德课程与教育方式。

    3.在当前学生思想认知和行为表现上,还有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做出正面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如:5%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对党和祖国不热爱、不满意,很少或从不主动关注国内国际大事;20.8%的学生对升国旗、唱国歌没感觉,认为是一种形式主义;还有部分学生不仅对冒名顶替、考试作弊持肯定态度,而且认为“勤俭节约”过时了,捐助他人与自己无关,即使捐款也是因别人捐了自己不捐面子过不去等。这些现象表明,对中小学生爱党爱国、诚信做人、勤俭节约、慈悲善良、助人为乐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品格教育还需加强。

    (二)不同地域与年龄段学生的差异性表现

    1.不同地域学生反映出的主要差异。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教育氛围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与城市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仅以农村和城市高中学生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1)在爱国情感上,如:升国旗、唱国歌时农村学生感到无比自豪的占89%,而城市学生有24%的认为是形式主义或没什么感觉;对移居海外的行为,32%的农村学生认为国外条件好,当然应出国,而37%的城市学生则认为与己无关,选择自由,更加看重人生自由。

    (2)在社会活动中,农村学生的面子思想更重。如:与同学发生冲突时,23%的农村学生坚持不让步,不主动找对方和解,远高于城市学生的12%;向灾区捐款时,30%的农村学生认为别人捐了自己不捐面子过不去,而83%的城市学生则认为是在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

    (3)在坚守传统上,城市学生的认同度更高。如:70%的城市学生认为提倡“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完全不会过时,而农村学生只有47%的认同,同时农村学生中还有13%的认为时代不同了,不必再提倡,而城市学生只有6%的人持这种观点;有50%的城市学生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农村学生只占24%;还有22%的农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而城市学生仅占5%。

    (4)在品德修养上,城市学生的要求更高。如:45%农村学生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很满意,而城市学生只占19%;30%的农村学生对同学的思想品德修养评价很高,而19%的城市学生则认为较低。

    (5)在零花钱的使用上,21%的城市学生主要用于听音乐、看电影、逛公园等,而农村学生用于这方面的仅占7%,有17%的则用于同学聚餐。

    (6)在人生规划上,农村学生目标更明确。如:23%的农村学生认为,每天到学校来学习是为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處境,比城市学生高50%;只有22%的农村学生对人生的目标和职业的向往感觉时有时无,但城市学生却高达46%。

    2.不同年龄段学生反映出的主要差异

    (1)无论是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还是在尊敬老师、帮助同学等方面,年龄越小的学生,认知越纯。如:对党领导的建设事业非常满意的,小学高达80%、初中只有53%、高中仅占48%;与同学发生冲突时,能主动和解搞好关系的,小学高达70%、初中只有47%、而高中仅占30%。

    (2)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和思想道德课程的喜欢度,小学高于初中,初中又高于高中。如:比较喜欢思想道德课的,小学高达79%、初中只有48%、而高中仅占34%。问题主要反映为课程内容枯燥。

    (3)对于学习目的认识,小学生倾向于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而中学生偏向改变处境,追求将来找好工作、拿高收入、过好生活。

    (4)在与父母沟通方面,小学生最能主动交流,初中生最难敞开心扉。

    二、当前中小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行不一,法纪观念淡薄

    对于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人文知识、道德要求等,如果仅停留于书面考试或口头回答,多数人都是高分。但这些知识并未真正被学生内化,亦没有变成学生的行为,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由于学生知和行脱节,所以表现为自控能力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虽然自己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但往往却感情用事,与正确的做法背道而驰,体现出法纪意识比较淡薄。对违规违纪判断不明确,对法纪没有敬畏之心,仍以自己的好恶作为行事的标准。在诚信意识方面有部分学生也表现尚差。

    (二)重己轻他,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时代影响的特殊性,导致不少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喜好、观点、利益等作为行动的准则;比较看重金钱,勤俭节约意识差,对社会捐助等善举行为的理解有较大差距,更没有正确的钱物观和理财观,把零花钱用在学习和正当娱乐上的占比不高。

    (三)重近轻远,缺乏信念

    大部分学生没有崇高理想,缺少远大人生抱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严重不足,对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认识不清、重要性不明,思想观念上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极少数学生没有正确的爱国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了解,缺乏忧国忧民意识和立志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理想和信念,没有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公民应该尽的义务。

    三、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驾马车”。但从目前“三驾马车”的运转情况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走入了一定的误区,这是导致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领域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失位和错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行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应从小对孩子的做人规矩、品格、习惯、交往技能、生存和生活能力等进行培养训练,养成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是,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失位和错位,甚至还间接“培养”了孩子的诸多坏习惯。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培养孩子做一个人格健全、思想正确、价值取向健康的社会人。对考试分数过分看重,给孩子无限加大学习负荷,导致孩子承受着的过大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另一个极端是放弃对学习成绩不好孩子的学习要求,让孩子从小缺乏相對系统规则的约束,容易造成孩子行事没有规矩、做人没有原则、人生没有追求、对人没有情感的不良性格和品行。

    2.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宠溺爱、迁就放任。溺爱娇宠的教养方式,不仅养成孩子对物质享受欲望的不断膨胀,从小就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更严重的是还会造成孩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霸道任性、自私自利等性格。

    3.隔代教养,父母教育缺失。隔代教养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直接的关爱和照护,导致孩子与父母的亲情缺失。同时祖辈对孙辈的溺爱、迁就、放任,更容易造就孩子的任性霸道等不良性格和行为。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各种思想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婚姻变故对孩子的影响。夫妻关系不和、争吵、分居、离婚、再婚,意味着亲情的崩溃,都会使孩子在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性情发生改变。更有不少孩子因父母离婚成为无人照护和监护的“孤儿”,极易成为“问题孩子”。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考试制度,背离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技能的义务教育初衷,导致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实质成为了只为少数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升学教育过程。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多数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相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学校把传道这个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放置于“授业”之后甚至几乎丢弃,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偏离学校教育本质的问题。

    1.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倾向上存在偏差。表现为对教师的考评评价奖励权重,倾向于升入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教师教学工作重心、工作导向为只关注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对班级整体教育质量的指标要求,如思想品德、文明素质、及格率、学科平均分、班平均分等。

    2.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教育公平上的严重缺失。为了迎合学校对升学的考核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在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下功夫,忽视大多数学生、放弃差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越来越明显。

    3.升学考试科目占用音体美等非升学考试学科课程现象突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做法剥夺了所教班级学生接受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权利,既是对学生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权利侵害和剥夺,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损害。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使社会和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一些考试科目,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课程安排上,教学方式单一,教育途径狭窄,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不足、积累不够,也是造成许多学校传统教育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

    1.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当下社会重智轻德倾向比较严重,高升学率成为评价优质学校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标准。社会舆论偏向中小学生,导致中小学生从小缺乏责任担当,这也成为了中小学生难管难教的重要原因。

    2.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反差太大。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有着极大侵蚀力,造成他们对学校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不信任,甚至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

    3.低俗影视、文学作品和网络不良内容泛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负面冲击。一些“新、奇、鲜”的低俗作品对中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

    四、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建议

    调查数据中反映出的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多样性和差异性、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反差、追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责任心严重不足、爱国行为欠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断增加,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低龄化,无不说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重视家庭教育,提升父母传道品质

    1.改变现行招生制度,多元化选拔人才。切实改变现行的以分数为标准的招生考试制度,切实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把学生的道德品行、社会实践能力、兴趣特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因素作为升学量标纳入升学考试。以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改变父母只重视孩子考试成绩和升学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把父母教育引导到重视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来。

    2.办好家长学校,提升父母素养。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家庭教育辅导和咨询机构,以集中辅导个别咨询的方式实施常态化的父母教育提高培训;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要探索通过开办学生家长教育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提升家庭科学教育素养和能力;社区居委会要把规范和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行为作为一项重要职责,通过组织家庭教育交流会、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等形式,提升学生家长做好父母的素养。

    3.深化“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弘扬优良家风家规家训。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优良的家训家风家规传承,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灿烂不熄的重要原因。要倡导每个家庭制定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同时又有家庭特色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延续家兴业旺,普泽后世,实现和谐、文明、健康、和谐的幸福家庭目标,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沐浴在良好的家风下,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坚定教育为民、公平教育的办学思想

    中小学校教育应该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立德树人”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前相当部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必要的时空和具体实践,较多地停留在德育说教上,让学生反感,收效甚微。为此要牢固树立教育为民、公平教育的思想。

    1.切实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同一个区域内的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教育资金的投入、校舍硬件设施设备和教师队伍结构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都应一视同仁,并且对农村学校还应给予适当倾斜,以弥补其在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足,真正使农村和城市每个学校的学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资源享受平等。

    2.给每一个学生公平入学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任何一个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应该享受国家同等免费教育的权利。在不同区域就读的学生,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入学待遇。

    3.改革现行升学考试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考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改革以书面考试成绩为唯一升学依据的升学考试制度,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建立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工作业绩。要规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分类积分、因材施教、综合评价,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

    1.加大留守学生之家、幸福e站、爱心益站等公益活动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青少年学生,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探索推进“代管家长制”,发动教师、共青团员、社區居委会、村组干部对留守青少年进行结对帮扶,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给予特别照顾,弥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要搭建沟通平台,依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以热线咨询、面询指导、辅导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深入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近年来,乐山市中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先后在徐家扁小学、乐山八中等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等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在乐山七中选取了一个班试点,以《弟子规》为主线,配合上了书画、灯谜等传统文化课程,两学期共计20课时。从试点情况看,学生在礼仪、孝道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较好成效。

    3.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足中小学生道德实践和道德养成,以广泛参与、自我教育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日行一善”“小小志愿者”“童心向党”歌咏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增强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文明习惯和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常怀感恩之心、常立感恩之德、常行感恩之举,树立责任和义务意识。培养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把安全教育列入新生入学教育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

    (四)抓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净化中小学生成长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则可能使人思想消极、精神不振,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切实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德育相结合,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创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健康、文明礼仪、科学人文、民主法制、爱国主义等“五大文化系列”,整体提升中小学校办学品位,实现提升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2.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整合公安、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力量,以开展校园警务室活动为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张贴挂图、法律咨询服务、法制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普及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知识,营造法制氛围。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和出版青少年喜爱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地方教材或读物,使中小学生了解地方优秀文化,增强他们的爱乡情感,让中小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和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3.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加强监管,严肃查处非法出版物。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结合社会治安集中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整治、互联网经营场所专项整治等,强化对娱乐场所、互联网经营场所的监管和整治力度。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深化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强力推进打击网络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整合工商、公安、消防、教育、文体等部门力量,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大检查,建立和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的检查制度,强化管理力度,加大网吧的执法巡查,严查处置接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

    责任编辑:康 璇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论我国共享单车管理模式的完善

    周怡怡 汪琴<br />
    摘 要 共享單车以互联网移动支付为依托快速占领国内各大城市的街头。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日渐显露出了许多问题。本

  • 东北亚安全形势与走向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范围少有的国际矛盾比较集中的区域。这里聚集了全球政治大国的前三名——美、中、俄,经济大国的前三名——美、中、日,军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