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及其发展策略探微

    林燕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15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1341所,高职招生348万人,毕业生322万人,在校生是1048万人。然而,动漫专业却呈现“冷”现象。2015届麦可思数据显示,动漫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下,动漫专业如何发展?国家机制做到配套了吗?对此,动漫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思考,追问的最终目的是寻找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一、 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机制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方面,思考路径如下:

    (一)高职动漫教育究竟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包括科学型和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

    动漫专业人才也包括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1999年以前,全国仅四川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2所高校开设动漫专业;2008年全国已经有1230所院校开办动漫专业。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动漫人才的培养分几种层次: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研究生、本科阶段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他们以研究动漫行业方针政策、动画漫画创作理论与实践,动漫编导为主要方向。

    高职动漫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看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严格按照本科院校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置课程。但是,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录取的是本科院校剩下的资源,学生文化成绩偏弱,理论学习能力偏弱。如果以学术研究为培养目标的话,必然导致学生对于专业无从下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动漫行业需要大量人才,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率却频频亮“红牌”。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多次下文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高职动漫人才如何创新?高考之前的标准化思维方式如何改变?学术研究型人才都很难创新,高职院人才的创新谈何容易?

    (二)高职动漫专业教师究竟如何定位

    教师是高校实施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核心力量,然而,高职动漫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单薄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切肤之痛。硕士学位的入职门坎已经将优秀的动漫专业人才拒之门外,高职院校待遇低又让部分实践经验的丰富的优秀动漫人才不愿意进入教育领域。在岗的动漫教师虽有硕士或以上学位,但大部分人是一毕业就来高职院校任教,实践经验仅来自上学时在导师带领下参与项目制作,实际的业界经验几乎为零。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教师来自于美术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转岗为动漫专业教师,他们大多数美术功底扎实,计算机应用能力很强,可是缺乏实践能力。

    高职教师真的需要博士学位?人事制度改革鼓励竞争无可厚非,可是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重学历晋升轻技能提升、重学术研究轻教学课堂。高职教师职称晋升体制和本科院校没有区别?职称晋升是教师提升能力的指挥棒。注重理论研究的教师团队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吗?和本科院校一样的职称评价体系,导致高职教师也仍以学术科研为主要目标。

    (三)究竟用什么课堂体系来培养动漫人才

    由于动漫专业涉及漫画手绘、动画制作、影视制作和游戏等多个领域,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都采用“面面俱到”的方式,这也使学生出现“很多都懂一点,却一个都不专”的现象。必修的文化素质课程、选修课、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占用了学生部分时间,留给专业课程的时间并不多。而高职院校各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又占用了部分课外时间,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

    大而全的动漫课程体系是否适用于高职院校?在走访部分动漫企业的时候,负责人反馈企业更希望“专才”“偏才”的出现。以一部动画制作过程为例,它就会涉及前期构思、人物设计、角色表现、渲染合成等诸多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修养。而这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全方位动漫人才,殊不知“大而全”的模式下很难造就出行业岗位需求“适销对路”的人才。

    (四)究竟用什么考评机制来检验高职动漫人才

    对于高职动漫培养的人才能否获得用人单位认可,长期依靠的是就业率作为评价机制。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是《2014年教育蓝皮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官方数据,仅能反映出高职院校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初次就业率。麦克思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仅能反映在就业率、薪资等方面分析专业差异。对于毕业生在职综合表现、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评价信息缺乏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在校内的课程评价,高職院校名义上依靠学分制。但实际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范围很窄,基本上只有几门选修课可以选择。总体上来说,与以前的学年制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何突破学分制的瓶颈,将学分制与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相结合,这才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关键所在。

    (五)高职动漫教育体系的保障体系究竟是什么

    首先,从顶层设计来看,长期缺乏顶层设计,针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缺失;曾经利好的动漫政策,导致动漫专业一哄而上。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建设虽出台过一些政策,但是针对高职动漫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对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承担的各自责任与义务,法律方面尚存在空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如何落到实处将拭目以待。另一方面,自2002年以来,伴随着动漫产业的兴盛,国家各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动漫之都、动漫基地纷纷建立,很多城市将动漫游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职院校面对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纷纷创办动漫专业。盲目的跟政策之风让动漫专业在十一五期间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后续结果也证明,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一旦动漫发展后劲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时,动漫教育出现就业难的尴尬境地。

    其次,教学政策服务于谁?

    从地方政策、各院校教学政策定位来看,这些政策究竟如何服务于谁?某高职院校在制度年期间,出台的各种政策文件达两百多个,涉及到教学、实训室、学生顶岗实习方方面面。按照规章制度,开学初教学检查、实训室制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毕业生顶岗实习专项检查、人才培养方案答辩、实训室申报、教研室活动检查、期末教学检查……这些制度在一定阶段对于高职院校规范办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专业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教学政策的定位究竟服务于谁?服务于学院领导的政绩,还是服务于家长“望子成龙”的虚拟心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还是服务于社会?

    二、 高职动漫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思考,动漫教育工作者似乎应该反思:高职动漫人才究竟怎么培养,培养动漫人才遵循什么规律?

    (一)根据地方(行业)定位清晰的人才目标

    动漫行业到底缺少什么样的人才,這些人才需要什么技术技能,动漫人才如何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规划出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走访动漫企业,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完全可根据教师主攻方向、生源素质来细分专业,主打培养某一类动漫人才,从而完成对专业评估整改。比如,当前业内对三维角色动画师这类对动漫角色进行表现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相当于影视作品中演员一职),而高职院校这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少,可有针对性地培养此类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而优秀的动画作品非常复杂,涉及前期剧本、角色场景设定、分镜头,中期涉及建模、动画、动作绑定、材质灯光贴图,后期特效与合成等多个环节。与其让学生把握整个流程,不如将高职学生掌握动画的某期环节的具体操作技能和方法。我们将高职院校动漫定位在动漫公司从事动画中间操作环节的加工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建模师、动画师、渲染师和合成师。动漫加工型人才,即按照前期的设定和要求,将前期的二维设定、动态分镜头转化为三维模型和动画。它需要掌握动画中后期环节的具体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灵活,完全可以按照此思路动态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至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对于高职阶段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技术应用的创新。比如将VR技术应用于建筑漫游、将动画技术应用于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的再现。对于这类的创新,高职动漫毕业生仍只承担技术加工的任务。

    (二)建立多元、复合的教师激励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职教师既是行业高手,又是教学能手。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多元、复合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带领学生从事项目开发并应用于社会服务的,对于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高的指导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出台配套政策,鼓励教师在动漫行业相关公司实习,鼓励教师提高行业技能。在职称评审机制中,增加有利于专业技能提升的指标,减少学术研究方面指标。

    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成立专门的动漫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认定;同时也建立一套从业人员资格认定体系和岗位技能认定体系,推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技能标准,改变以往所持技能证书与能力不挂钩的尴尬。

    (三)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项目课程开发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开发体系:按照动画制作流程,以岗位群设置课程群。动漫行业依据实际工作流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部分。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序化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的序化主线是典型生产岗位。动画领域专业课程体系逻辑主线为编剧—原画设计(人物、场景)—模型制作—纹理制作、骨骼绑定—动画制作—灯光渲染—配音配乐—特效合成。在教学内容中,按照先易后难的特点,减少前期策划部分内容,增加中后期教学环节,教学领域难度和容量逐步增加。在教学时间的衔接上,先安排简单的、单一的项目,而在后续阶段安排复杂的综合性项目。

    动漫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这就意味着专业教学也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实施专业与项目制结合的实践培养机制。项目教学最大的平台在于以项目为载体。这些项目可以是虚拟的项目,也可以是教师工作室的项目。在项目选择、执行阶段,遵循实际案例、虚拟课题、企业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从学生为主体,根据行动能力发展的需要,灵活安排学习内容;不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是强调学生技能掌握程度。

    (四)建立能力导向的技能评价标准

    对于学生评价,建立能力导向的技能评价标准。把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教育与职业学校进行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邀请动漫行业专业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判,依据行业标准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教师积极建立项目工作平台。对于参与教师工作室服务社会的学生,采用工作项目抵相应专业课程学分的方式。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实践上。对于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传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实现对企业学习必要的系统性补充。

    (五)创新管理机制

    在宏观层面的管理,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依靠政府的协调与立法约束。为了保障德国“双元制”的实施,德国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概念,规范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坚强的法律后盾是德国职业教育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学习德国的双元制,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相关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顶岗实习的内容,需遵守的条例和合同等,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

    对于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机制。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引进新思路新方法。例如,个别高职院校实行的分段排课对于学生固化学习能力有一定帮助,教务处应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的实施,加大专业限选课程的力度,为学生多层次培养创造条件。

    结语

    高职动漫教育还在起步中,在发展中难免的遇到各种问题。关键是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路,遵从职业教育、动漫行业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动漫行业发展的人才。

相关文章!
  • 实验剧场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下

    陶幸【摘 要】实验剧场作为西方戏剧领域的产物,一直肩负着推广戏剧艺术的重任。自引进中国大陆已经有30多年,实验剧场自身在不断的发展,

  • 夏伊乔绘画的师学渊源探微

    李柏柠摘要:夏伊乔是20世纪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的夫人,是一位画作多产、画艺高超却鲜为人知的画家,美术史上对其研究几乎空白。夏伊乔师

  • 论非遗语境下的数字文化空间

    摘 要:文化空间作为近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不断丰富的基本定义外,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基本特点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