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伊乔绘画的师学渊源探微

    李柏柠

    

    

    

    摘 要:夏伊乔是20世纪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的夫人,是一位画作多产、画艺高超却鲜为人知的画家,美术史上对其研究几乎空白。夏伊乔师古诸家,近师海粟,受到刘海粟绘画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文章对夏伊乔绘画技法、理念的传承和渊源作了初步的探究,让更多人对夏伊乔的艺术创作与历史有所了解。

    关键词:夏伊乔;刘海粟;女性画家;师承渊源

    夏伊乔(1917-2012),祖籍浙江宁波鄞县,生于上海,早年随父母移居南洋印尼,是20世纪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的夫人,亦是一位国内少知且画艺高超的画家。上海著名画家吴湖帆亦把夏伊乔归为国画优良传统的成就为标准的“甲子画家廿五人”之一,名宿章士钊更是留下“于今画史属伊乔”的评价。

    纵观资料文献,刘海粟的研究颇多,但对书画家夏伊乔的研究几乎空白。夏伊乔山水花鸟皆擅长,作品清丽秀逸,遒劲潇洒,在当代画坛女性画家中独树一帜。夏伊乔1940年在印度尼西亚学习绘画与书法,1944年与刘海粟结婚后长期从学,其他关于绘画上的师承关系记载甚为疏略。今据夏伊乔现存画迹、图像资料及其他文献,对其绘画的师承渊源试作论述,亦有助于20世纪女性画家研究的丰富性。

    一、学古诸家,师迹师意

    年少时的夏伊乔就对绘画十分着迷,关于印尼学画经历已不得而知,1944年与刘海粟结婚后跟随他长期从学。刘海粟家藏的古代书画珍品颇丰,夏伊乔有了直面古画临摹的机会,且早年时间充裕,绘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留下了一批临摹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佳作。现如今可见其仿古、临摹之作品大致如下(表1):

    其中,冯其庸提到夏伊乔“1953年临摹明人周白川的泼墨山水人物,……无论山石、人物、树木,笔法墨法整然有序,无怪这幅画会得到叶恭绰、章士钊、陈半丁等名家极高的评价”“1955年6月临明人的工笔花鸟长卷……各种不同的禽鸟,各具姿态,栩栩如生。花卉设色,艳而不俗……”[1],与袁拿恩所形容“名宿章士钊于1953年为师母夏伊乔的画《凉荫琴趣图卷》题诗,……人物温润闲静,配置的坡石草茅……同题的还有叶恭绰、陈半丁”“1955年作的《四季花鸟图卷》,锦鸡、喜鹊、翠鸟……近20只鸟跃然,梅花、桃花、茶花……一派百花齐放”[2]画面内容、绘画风格大抵相似,前者形容画面的题款人也相同,因此,疑似冯其庸与袁拿恩所指两幅画相同,也都应当归属于她临摹古人的作品。

    夏伊乔学古诸家,仿元人山水颇多,其中1946年,她曾作《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图作群山、松林、云雾缭绕,有雅士对坐于林间交谈。写景多稠密,径路迂回,曲径幽林,烟霭微茫,细密工整的笔触和皴法表现郁茂苍茫的林峦氛围十分到位。1947年《仿倪云林湖亭修竹图》,写平远的山水景色,疏林坡岸,笔墨隽秀,简约精妙,所画“一河两岸”式构图,浅水远山,修竹萧疏,画面清雅,意境清远。刘海粟亦于画面题词,“绿云飞舞凤翎长,翠葆轻摇玉节香。旧曲不弹瑶瑟怨,秋风秋雨梦潇湘”。冯其庸评价夏伊乔临恽南田、倪云林的作品,“皆笔墨有致,有书卷气,能得倪、恽之意”[3]。夏伊乔还曾作画《墨竹》,款识上提到所绘的竹子“初宗文与可、吴仲圭,然后学李息斋、赵子昂、苏长公、夏昶诸家,集其大成自出机杼而后能”。夏伊乔不断领悟、吸收古典绘画中的精髓,学古诸家,师迹师意,奠定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底。

    值得注意的是早年的夏伊乔不仅临摹,还尝试通过古人的笔意来进行创作。现藏于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的《百花图卷》(1946年),画面中描绘了茶花、玉兰、桃花、梅花、芙蓉、月季、夕颜等花卉争相开放,争妍竞艳,构图饱满丰富,描画真实生动,其中部分花卉如荷花、水仙等的造型和姿态,形似明代画家陆治《百花图卷》中的形象(可参考下图的对比)。笔墨设色秀雅细腻,层层烘染,一丝不苟,一片宁静祥和,部分花卉的没骨画法有着恽南田的笔意。她还曾创作的一幅工笔《鹌鹑图》,鹌鹑的笔触细腻饱满,羽毛栩栩如生,其憨态可掬的形象类似宋代花鸟形象。1983年创作的《秋郊双骏图》,双马结实立体的造型有着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笔意。从这些格调高雅的临古仿古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夏伊乔极高的绘画天赋、较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不俗的品味。

    二、海粟笔墨,形神肖似

    夏伊乔是刘海粟的妻子,又是他的学生,他们常在一起切磋画艺,交流对艺术的理解。刘海粟绘画时,夏伊乔在一边铺纸研墨,一边手摹心悟,这对她绘画艺术亦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夏伊乔的部分作品,受到了刘海粟大气磅礴的画风影响,一改女性画家的闺阁之气,转而变得苍劲有力。如《纵横郁勃》《斗鸡》《黄山西海门图卷》等,在笔墨方面,夏伊乔能够做到“乍一看,酷如海老”的地步。她所绘1954年《黄山西海门图卷》令人瞩目,这年她跟随刘海粟上黄山,在西海排云亭写生,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壁立千仞、横珏天地、气势排空的黄山西海群峰。夏伊乔的这幅长达3米的画中,用笔老辣苍劲,毫无柔弱之意,用笔设色堪称“女中丈夫”。刘海粟对此亦题款夸赞道:“松石用笔简练,虚实兼到,层次远近,十分爽目。”刘海粟同样画了一幅长达5米的《黄山西海门图卷》,“山则直上直下,以线为主,松只画其干,松针从略,横竖相比,远近参差。大远景则以淡墨没骨出之,山由竖变横,過渡的微妙,在深浅墨的交替中。大块白云是水浇出来的,水和墨之间的痕迹,似有似无,才产生烟云吞吐迷茫空漾的幻觉[4]”。这种画黄山的笔墨技法在《黄山画语录》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对比两幅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笔墨造型上十分相似。

    三、海粟理念,如影随形

    (一)中西相融的理念

    20世纪初,西方文化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东方艺术,当时的艺术家们都在思考着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取舍问题。夏伊乔写生的一批山水中,虽然有着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但在用色上受到印象派光色的启发,将西方的用色与传统的用色相结合,做到中西相融,对淡雅的文人水墨画做了思考,加入了西方色彩的敏感,这与刘海粟中西结合的理念如出一辙。1955年《湖山秋色图卷》中,夏伊乔用赭石、土黄铺出山峰的受光面,再过渡花青、深蓝施以暗部和远景,拉出了群山的空间和深度。近景树木的设色丰富大胆,不同明度的颜色画出了树叶的层次感,自然秀美,生机盎然。正因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她的山水画中的色彩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色彩,有着独特的气象。

    这种观念我们也可以通过夏伊乔的油画创作中窥得一二,她创作出一批如《渡舟夕照》《太湖烟雨》《鼋头渚》等写生作品(表2),如《太湖烟雨》《云峰》中,画面风格笔法流畅凝重,用色丰富多彩,用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前者画面近、中、远景式构图体现了意境,后者用笔直率的“写画法”凸显了气势,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笔墨情致和表现技法融入油画,有着强烈的中国画的审美旨趣,可谓“融汇中西,而又固守其本”。 刘海粟提到“提倡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继承和对西方的借鉴[5]”,夏伊乔跟随刘海粟,在不断探索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

    (二)旅行寫生的理念

    20世纪的一批画家也在试图开创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崭新局面,他们走出画室,深入生活,去描绘自然,去讴歌新时代的壮美图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刘海粟最先提出旅行写生,1955年4月江苏省政协一届一次全委会上他发言道:“要到名山大川去写祖国锦绣河山和祖国建设,天才就是劳动,从现实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血有肉,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

    1952年-1956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在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夏伊乔跟随刘海粟到了无锡,并在苏州、安徽、杭州、浙江、镇江、西安多地写生作画;1963年,刘海粟与夏伊乔在浙江江南多地写生,画了一批表现劳动人民劳作的田间场景;1982年,刘海粟与夏伊乔作闽粤之游,在福州、厦门、广州、珠海、汕头作画、写诗达半年之久。除此之外,夏伊乔还陪伴刘海粟数次上黄山,分别是1954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8年,以及1983年在泰山岱庙写生。

    这期间,夏伊乔也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湖山秋色图卷》《江天一览图卷》《镇江金山寺图卷》……非常纯熟地描绘和展现了欣欣向荣的祖国大好河山。在这些画中,夏伊乔用传统的中国笔墨去描绘鳞次栉比的屋舍楼宇、阡陌纵横的农田、桅杆林立的江岸河汊泊舟、白帆点点的江波、隆隆奔驰的火车等。如1956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夏伊乔准确刻画了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场景,再现了武汉长江大桥建造中的许多工程细节,一展为实现“天堑变通途”奋战的雄伟气派。而水墨写生的《无锡后山湾农村》又融合了中国民俗民风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构图与透视都别具一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夏伊乔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她师古诸家,溯及宋人花鸟、元代文人山水、明清诸家,古法拈来写妙景,视“古法”“仿古”为学习绘画的必然途径。近师刘海粟,把女性绘画概念由闺阁的狭窄不断走向自然的深入与宽广,运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兼具男子宽阔气概的绘画风格,去诠释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声音,在当代画坛秀然卓立。夏伊乔热爱绘画,一生追求真善美,善于把真实的、自我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用艺术来表白生命。

    注释:

    [1][3]冯其庸.刘海粟夏伊乔作品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2]袁拿恩.“怀念师母夏伊乔”,沧海伊人——人生难得艺知己[M].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17.

    [4]刘海粟.黄山谈艺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5]丁涛,周积寅编著.海粟画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

    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

相关文章!
  • 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及其发展

    林燕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15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1341所,高职招生348万人,毕业生322万人,在

  • 实验剧场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下

    陶幸【摘 要】实验剧场作为西方戏剧领域的产物,一直肩负着推广戏剧艺术的重任。自引进中国大陆已经有30多年,实验剧场自身在不断的发展,

  • 论非遗语境下的数字文化空间

    摘 要:文化空间作为近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不断丰富的基本定义外,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基本特点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