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卧虎藏龙》中的人物性格
王飞
【摘 要】《卧虎藏龙》是李安拍摄的一部影片,它标志着华语电影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国际主流商业电影市场。在中国放映室,各种批评声一浪接一浪,然而,在西方放映室却好评不断,荣获各种奖项。这部影片以武侠故事为导火线,两对恋人的相爱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批判了中国的封建礼教思想。
【关键词】李安;卧虎藏龙;李慕白;玉娇龙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14-01
一、李安与《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是李安电影的大胆尝试,故事源自一本同名小说。虽然以武侠故事为框架,江湖争斗为背景,但影片的核心却是人物,其实质表现的是对绝对自由的一种期待以及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是青春爱情与道德礼教、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之间剧烈冲突的人性悲歌。
二、李安笔下的中年恋人
李慕白是一个智者、一个武功高强的侠义之士,是一个在江湖风波之中值得尊敬的人,影片中玉娇龙逃婚出走,当她说打败了李慕白,武林人士便立即对她刮目相看。李慕白在自己的情感方面一直迟疑,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刻他才对俞秀莲述说真情:“我已经浪费了我的一生,我要用这口气跟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这句浪漫的台词从表达意义上来说,意思非常中国化,中国民间传说人死后不能成仙者,必下地狱受审,在投胎之前尚有七天的时间逗留在人间与至亲的人相伴。但这句话表达方式非常西方化,是讲话含蓄的中国观众所不能够接受的。他们两个互相深爱着彼此,当他把青冥剑交给心爱之人时,便想远离江湖和她一起过平凡的日子,但俞秀莲没有能够很快地反应过来,这也让他们错过了一个好机会,致使最后在江湖风波的争斗过程中,李慕白救了玉娇龙而自己却牺牲了。在武功的追求上,他精益求精地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认为一切都是虚名,连他自己和名扬江湖的青冥剑也是虚名。短短的话语背后隐藏的含义是丰富的,这是一种人生的虚无感,是对道德的质疑,也是对回归人性的感情倾斜。
俞秀莲,是一个有狭义心肠的、具有中国传统意识的女性。青冥剑丢失后,她知道是玉娇龙偷了宝剑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维护了一个家族和一个女人的尊严。她在护镖的任务中从来没有出过一丝的纰漏,李慕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她知道江湖是险恶的,不像玉娇龙想象的这么简单,从侧面看来,也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寄托,她错过了和爱人在一起的机会。俞秀莲希望玉娇龙能够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感情,所以在李慕白死后,告诉玉娇龙罗小虎在武当山等她。
三、向往自由的青年恋人
玉娇龙是封建叛逆和追求自由的化身,追求超我的实现,具有强烈的功利取向,玉娇龙是西方式情感的化身,李慕白和俞秀莲是理智的化身。玉娇龙羡慕他们能够在江湖中行走自由,她也想走入“江湖”这个“大家庭”,最终却一直游离在江湖之外,而李慕白则可以看成玉娇龙精神上的父亲,他想收玉娇龙为徒,她却不愿被束缚。在李慕白遭受剧毒之时,玉娇龙才幡然醒悟,知道了碧眼狐狸的险恶用心,但是李慕白却不在了。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李安说:“无论从礼教内外的任何形式(如父母、婚姻及有肌肤之亲的海誓山盟),似乎都无法锁住玉娇龙那颗年轻飞跃的心。”在玉娇龙的世界里,罗小虎从无到有,恰恰反映着她转折的心境及不断超越的心性。而玉娇龙心性超越的极致就表现在影片结尾中她受爱的感召,诚于向善后选择纵身跳崖,以生命化于自然的行为正好应验了“心诚则灵”的传说故事,也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则明,明则诚”、“至诚”可参天地的天人合一观。
罗小虎是一个勇敢真诚、为爱情奋不顾身的人。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不被人欺负,他是沙漠上的狼,遇到困难不会退缩,反而使变得越挫越勇。当玉娇龙最后和罗小虎相遇时,玉娇龙因为放不下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跳崖,罗小虎也为爱情而追随其后。
四、总结
在影片中,李慕白和俞秀莲这一对中年人虽然深爱彼此,却永远不能结合,因为俞秀莲的丈夫是李慕白的师兄,而且还是为了保护李慕白而牺牲的,体现出中国封建体制时期的特点。罗小虎和玉娇龙,一个没有父母管教,一个永远活在父母的手掌心中,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罗小虎是一个强盗,可是与玉娇龙不打不相识,本应势不两立的两人互相欣赏着,玉娇龙向往罗小虎的自由,能够无拘无束地在草原上奔跑。
参考文献:
[1]游媛媛.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融合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许爱珠.影片《卧虎藏龙》艺术赏析[J].艺术赏析,2001(03).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 飞(1993-),女,湖南人,现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