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
向俊丰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读与写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中要从读写结合上入手,创新教学方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实践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结合;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读写结合上入手,通过有效的阅读,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一些学生学习认识不足,所以也就难以处理好读与写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出现了两者分开的现象,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营造读写氛围
(一)营造家庭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也就是说社会中的阅读与写作氛围不断降低。可以说学生的早期阅读兴趣主要是从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所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家长自身能够主动阅读后,能够让孩子形成榜样意识,所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就可以给孩子布置书房,以此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当家长主动与孩子一起阅读后,能够让孩子受到读书氛围的影响,从而就可以主动地阅读书籍。家庭作为孩子健康发展的第一学校,要清楚认识到父母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从帮助家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上入手,逐渐提升孩子的思想认识。在阅读中还可以提醒孩子主动记录,以此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具备充足的条件来为孩子营造阅读与写作氛围,但是从社会活动上来说,却可以选择读写氛围的。如可以带领孩子进入到图书馆或是书店中,以此来帮助孩子接触图书。在孩子完成阅读后,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写日记等,来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1]。
(二)营造校园读写氛围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育发展中要从凸显学校教育重要性上入手,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影响。如在学校图书馆中就可以定期补充图书,以此来丰富馆藏,在班级中也可以建立图书角,要求班主任要做好读写文化的营造工作。鼓励学生主动捐献图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不论是从硬件上来说,还是从软件上来讲,都要从为学生营造教育氛围上入手,通过开展阅读活动等,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兴趣。在引导学生读写时,教师与校长等也要参与到阅读中去,以此来对学生产生影响[2]。
二、做好读写结合指导工作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对于读写结合来说,就是要从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上入手,在写作中融入阅读,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自觉将所理解的知识融入写作中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的写作。第一,做好笔记。通过笔记能够加深学生的記忆力,同时也可以在积累资料的同时加深理解。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读书技巧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记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借助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第二,做好读后感写作。在学生做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其动笔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3]。
(二)开展读写活动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实现,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所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上的结合,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来吸引学生的目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由于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所以也就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读写思维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建立在文章载体基础上的,所以要从内容上入手,做好写作训练工作,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展,实现能力的提升。所以学校方面要鼓励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活动中去,通过给孩子树立榜样意识,以此来实现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鼓励孩子进行思考。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能够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以此来主导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后,也就可以保持阅读的动力。其次,要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在给予学生一定奖励的同时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上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借助写作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展示出来。所以说教师要做好教育指导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会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杜银凤.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J].才智, 2015(27):67.
[3]李晓慧.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