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视阈下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岳春燕
【摘 要】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影响着民族心理与文化认同,威胁着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维稳固边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一项重要任务,站在“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完成兵团维稳固边的使命,在国家文化安全视阈下,如何发挥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推动兵团社会的改革发展, 促进兵团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 兵团 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及潜移默化的特点,较之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因为它首先指向人的内心,对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潜在的决定作用;其次它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认同,威胁其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兵团时,在肯定兵团巨大成就的同时, 要求兵团进一步发挥好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在这“三大作用”中,维稳固边是兵团应发挥的一项基本作用。鉴于此, 本文将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来探析兵团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肆意对新疆的颠覆与破坏,国家文化安全尤其是其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与“以暴抗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强势文化为外衣的文化意识形态战略对“话语权”的争夺与对暴力分子的腐蚀与诱惑,而必须加强直指人心的、对意义构建与精神引导起决定作用的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其思想的困惑与精神的迷惘。只有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发挥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型塑兵团精神、加强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强化国家核心价值观,才能构筑起坚固的思想政治防线,自觉地抵触西方文化战略的侵蚀。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
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文化史和人类进化论学派的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Ty-ior.E.B)。1871年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所谓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的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进入20世纪,随着文化人类学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定义也出现了多样化。蔡元培认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梁漱溟在1920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通常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更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构建与精神引导。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由此,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核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生命的灵魂和根基,它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信仰体系交融在一起,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息息相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和价值系统,它存在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国家身份和民族标签。
因而,奥地利学者认为,“文化意味着一切,如果你丧失了文化或者文化变得高度的标准化,你就会丧失你的身份”。在以美国为首推行的西方文化霸权战略中,其文化大同、文化一统的战略目标背后隐藏的是对国家与民族的消解。这种文化的同质性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意志、民族心理的消解,比起经济、政治方面的考验更为严峻,抵制起来也更加艰难。新加坡曾经把接受西方文化的亚洲人形象地比作“香蕉人”,指亚洲人仅仅皮肤是黄色的,其心理与文化归宿在其本质上已经加入了宗主国的文化国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力量,已把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灌输悄悄渗透到文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前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克林顿政府负责国际事务的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把文化归入国家的“软权力”(Soft Pow-er)范畴,主张利用文化传播的无形力量,从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影响他国人民。美国卡特总统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早在1993年发表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指出了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性:“动员人们采取政治行动并从而塑造世界的正是思想……政治思想大概会越来越重要,它要么成为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要么就是混乱之源;要么成为政治共识的基础,要么就是冲突的祸根。”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美国还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文化战略。美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十条诫令》第一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十条诫令》第二条);“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十条诫令》第三条);“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十条诫令》第九条) 。《十条诫令》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文化扩张的真正目的,也使我们认识到这场“文化战争”的残酷。
二、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下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国安全稳定的屏障、向西开放的门户以及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在我国战略布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疆的稳定发展,不仅关系一隅,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完整、社会发展与民族和谐。约瑟夫·奈认为,依靠“软权力”,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文化传播之类的无形力量,“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在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更深层次上就是约瑟夫·奈所指的“塑造”人的竞争。
新一代成长的新疆兵团人是新疆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和新疆“三股势力”重点“塑造”的对象。新疆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不仅要面对周边复杂的局势与敌对势力赤裸裸的侵蚀与争夺,还要面对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异常复杂的区情。文化的冲突、民族的差异与心理的抵制使新疆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斗争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也决定着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1. 西方敌对势力对新疆的图谋决定着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复杂多变。从中亚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到中东国家的动荡不安,从“三股势力”的政治渗透到超级大国对新疆周边国家的军事介入,从民族分裂分子的狂妄叫嚣到东突组织的铤而走险,从“藏独”“台独”“蒙独”到“七·五” 暴力血腥事件的发生,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一刻也没有停止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图谋。江泽民同志早在1990年考察新疆工作期间就指出:“随着国际国内大小气候的变化,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相互勾结,加紧进行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阴谋活动,形成了新疆的主要危险。”目前,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从精神上控制青年一代,让他们成为新疆分裂活动的骨干,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这对国家核心利益与国家文化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009年,以热比娅为首的敌对势力通过煽动、鼓吹,直至直接参与指挥的“七·五”事件,给我国的各族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 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殊区情决定着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现有47个民族,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有些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蒙古等跨境而居,与周边一些国家语言相通、姻亲相连、交往甚密。此外,还有近40万侨胞居住在西部邻国。随着新疆多民族、多宗教格局的定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也随之定型,呈现出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存在共性、类型多样。并且主要表现为以儒教文化为中心的汉族文化和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新疆这种多民族性、多宗教性、多文化性的特殊区情反映在兵团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3. “三股势力”在新疆的猖獗活动决定着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
“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又称“三个主义”。这些极端邪恶势力常常连成一体,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幌子,以制造恐怖暴力事件为表现形式。暴力恐怖势力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后活动日益猖獗。目前新疆有维人党、伊吉拉特组织、东伊运、东突解、真主党、穆斯林兄弟会等一批恐怖团伙。他们异地组网、异地培训、异地破坏,利用人体炸弹等形式开展恐怖活动。他们散发和张贴反动传单和标语,煽动群众上街游行。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圣战”的口号,引诱新疆年青一代人参加恐怖团伙。
民族分裂主义产生于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其大肆宣扬以泛突厥主义为代表的民族观,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观,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国家观,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提出“泛突厥共同体论”“新疆独立论”“汉族侵略论”“民族压迫论”“践踏人权论”“破坏环境论”等一系列谬论,把政治问题与新疆的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污蔑党的领导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诋毁社会主义,公然鼓吹新疆独立。他们加大对新疆的反动思想渗透,不遗余力地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反动组织成员,特别是 “伊扎布特”更为活跃。
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推翻中亚各国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政权,建立实行伊斯兰教法统治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他们利用人们的宗教热诚,散布有悖于宗教经典的异端邪说,超出正常宗教信仰,介入国家政治事务,甚至鼓吹发动“圣战”“消灭异教徒”,成为危害中亚及周边国家和平与稳定的社会毒瘤。他们混淆民族和宗教的区别,一方面利用宗教,鼓吹“圣战”反对“异教徒”,达到破坏民族团结的目的;一方面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政权。
三、国家文化安全视阈下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1. 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视新疆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安全守护的是国家的文化空间,是无形的思想领域,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与独特的精神信仰,其核心是对话语权的争夺与控制。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时刻觊觎新疆,“七·五”事件的暴发,表面上是针对新疆人民、针对新疆政府、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土完整与国家尊严的一次打砸抢烧、令人发指、性质恶劣的暴力犯罪事件,但深究其本质,它又是一次对国家文化安全与国家主流话语的严峻挑衅。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境外“东突”分裂势力借助网络、电话、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打着“民主”“宗教自由”“维护人权”的幌子,大肆宣扬圣战、新疆独立及区域自决,并将“六·二六”这一普通的治安事件歪曲为民族对立与种族清洗,并得到了大量的拥护者与盲目跟风者的呼应。
新疆无小事。一件平常的事件可能就涉及到民族问题、宗教信仰与文化冲突,甚而激化为血腥的暴力。面对西方文化借助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疯狂渗透与全面侵蚀,且具有隐蔽性及不易发觉的特点,这势必要求新疆兵团人应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记住血腥的事实,时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与阵地意识,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要将思想政治素质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要切实把新疆兵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面对反动文化与反对势力,坚决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
2. 注重意识形态安全,使兵团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势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其中意识形态安全是其核心与关键。意识形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权完整、政治独立及其上层建筑的根本保证。每一个国家都把维护其意识形态安全放在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做到适应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化、适应当今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适应人们信息接受渠道的变化、适应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适应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来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千方百计地及时掌握广大人民思想的新动向,采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不断提高群众正确的意识形态,适应当前形势。兵团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研究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手段开展人们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3. 以国家文化安全为统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文化只有被信仰才有价值,文化只有被接受才会产生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刻板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其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的思想、信仰、生活、情感的困惑,进行人文关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及针对性,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创新兵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入脑进心”的良性系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是要把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教育与系统教育结合起来、严格管理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集中教育、重点教育、政治教育与严格管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约束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本途径与重要方法,也是强化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但如何把系统的理论转化为有用的知识,从而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认同与自觉行动,则又必须与日常教育、系统教育、自我教育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关心人的成长,切实关注人的思想动态,切实解决当前兵团人面对现实出现的各种困难困惑。
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简单“一刀切”,进行整齐划一的统一教育,而应根据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年龄特点、群体特征与民族习俗,因材施教;应从个体关怀出发,解决其实际困难与思想困惑,使其真正自觉地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效性。通过探索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兵团广大群众在认知、强化、固化、自觉、辐射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内化为文化心理,从而自觉地抵制外来的不良文化与强权思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 正确认识西方文化的相对性与中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文化系统的更新动力只能来自文化本身内部,外来的资源只能为它提供丰富和发展的养料。当今,中国文化心灵和文化创造之根,只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与根本信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有太多的资源等待发掘,有太多的价值等待发现。目前,文化安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本身,也超越了文化本身。有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文化竞争,其终极也是文化竞争。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提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坚持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评介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从“文化多样性”而不是从“文化一元化”或“文化进化论”的角度来审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抛弃线性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引导新疆各族人民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政治架构、组织制度、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在相关问题上的分析、批判和鉴别能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认真鉴别,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从而增强我国文化的生命力与战斗力。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著;康敬贻,林振熙,何雄译.全球化的文化动力[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王逸舟. 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国国家安全:一项新的议程[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
[6]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韩源.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4(4).
[8]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北方论丛[J]. 2004(5).
[9]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十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9).
[10]于洪卿. 论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6(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