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潘天寿指画的艺术特色

    张琪

    摘 要:潘天寿作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指画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融入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及技巧。文章主要是针对潘天寿各时期指画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且列举这几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对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进行更好地诠释。首先从指画的含义入手,简单介绍它的起源流传与发展,其次切入到主题各时期指画的艺术特色,最后是潘天寿的指画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关键词:潘天寿;指画;艺术特色;发展

    一、指画的起源与发展

    指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指头作画。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绘画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

    指画最早起源于唐朝,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喂用秃豪,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宏于是搁笔”。后清方熏所《山静居论画》记述:“画起于张璪,张璪作画或用退笔绢素。”[1]但是,自唐代到清代的数千年过程中,不但找不到古代名画家中的指头画的遗迹,也不见和指头画有关的评论,甚至连张璪的作品也无法考察,直到清初康熙年间高其佩大量指画作品的问世,才有了指画的端倪。因此,高其佩也被誉为指画的鼻祖,并且在清中期画坛逐渐形成以高氏为中心的“指头画派”。而潘天寿则是在继承和发展高其佩的传统指画技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开创了指画的先河,钱松喦在70年代,也把指画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二、潘天寿指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潘天寿指画的发展

    潘天寿自幼开始临习《芥子园画谱》,凭借天生的聪慧和领悟能力,无师自通地步入了中国画艺术的门径。他在少年时期便在民间学习过指头画,这是他从事指画创作的种子。1922年所创作的《古木寒鸦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潘天寿指画作品。尽管算不上什么精彩作品,但是作品的构图奇崛、意境苍凉,用笔上,点线的运用已经初露潘氏的端倪,具备了自家的雏形。1923到1927年间,在上海美专任课期间,受吴昌硕“吴门画派”的影响,所作的画略有吴家式样,十分蓬勃大气。《垂杨戏马图轴》就应经具备大家之气,构图精美巧妙,在用笔用墨上雖赶不上高其佩的简单古拙、深厚浑穆,但毕竟此阶段的潘天寿艺术构局尚在孕育之中。1928年到1938年间,他开始开拓视野,上下求索;花鸟学八大、李复堂、李方膺,山水学石涛等人,以学术的态度进行研究、实践,开创典型的潘画风格。他的艺术成熟期自40年代以后开始,特别是以1948年为亮点。自此以后,他把笔画与指画创作交相辉映,各具千秋,又同一机柕,攀上了自我艺术水平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段时期的指画凝重老辣的趣味又引起他的重视,创作出一大批指画精品。如作品《烟雨蛙声图卷》《磐石墨鸡图卷》《松鹰图轴》《濠梁观鱼图轴》《旧友晤谈图轴》等,这些都是在这一年间诞生的作品。而这其中的三幅指画人物作品尤为难得,亦为画家后来之少见题材。1949年之后,他的指画作品中愈来愈多,进入第二个艺术创作高峰期,《江南春雨图卷》《小憩图轴》等为此期之得力之作。《江州夜泊图》为潘天寿1953年完成的作品,是他指画成熟期的较早得力之作。1960年至1966年间,是潘天寿人生事业最辉煌的阶段,也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就指头画而言,也是丰收时期,大量的花鸟、山水的传世巨作,精品皆出于此阶段,如《微风燕子斜》《梅兰夜色》《会心四远图》《抱雏图》《秋荷》《欲雪》等。

    潘天寿的指画在演变过程中不断锤炼个人风格,登峰造极,最终享誉海内外。

    (二)潘天寿的笔墨技法

    作画应当心手相应,“要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则意趣磅礴,元气淋漓矣”。用指头作画不像用笔作画,可以控制墨的干湿、浓淡,用指头作画时要先把墨的浓淡调配好,盛在小杯子里用手指蘸用,故墨色易平。这种“平”在笔画中可以克服,但潘天寿反而发挥了这种“平”。他说:“泼墨要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大平”二字道出了他对指画用墨特点的撷取与对画面整体效果的全力追求。[2]例如《晴霞图轴》中三片荷叶的用墨处理,焦、浓、淡三色对比明豁强烈,避免因追求局部变化而产生的“花”“乱”的弊病,而显现把握大体关系的过人胆识。

    潘天寿的指画主要是以点和线为主要表现手法,而这一表现手法主要是靠其手指的运用。大幅的画可以全部用指头来表现,而小幅的则需要点和线的相互结合,不能光靠指头来完成,还需要指尖的配合,所以一般指画都会需要指甲指肉并用,这样刚柔并济,画出来的画才有感觉,不会那么死板。因为指头不能蓄水,所以长线全部是由短线接成,我们看到画面中的线条会断断续续,似段非段,似续非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或粗或细,如锥画沙,如虫的蚀木,如蝌蚪的文字,如屋漏的痕迹,特具一种凝重古厚的意味,极为自然,非毛笔所能表现出来,也非人力所能强成,这就是指头画用线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欣赏他的画作时,不难发现他的线条刚劲柔韧,方中有圆,如折钗股,虽弯而不断。[3]他的指画与笔画作品在欣赏时如若不留神就会将笔画误以为是指画。

    他在作画时也不是全部都用手指,也会有指笔相结合的时候。而且潘天寿十分重视指笔结合,强调“以指参笔,以笔参指”。重点是说指画是以笔画为基础,像《抱雏图》中的指味,《梅花夜色图》的墨趣,《红荷图》的泼墨如云,如若没有坚实的笔画基础,全部都是用指头作画,那么画纸上岂不都是指甲的痕迹,毛病百出,哪还有什么美感意境在其中?[4]所以说,潘天寿的指画是以笔画为根,无论如何泼写皆能以笔指同根。

    绘画构图的特点与取景的方法、角度密切联系。在大多数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山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是独立的画种;而潘天寿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的,这在解放后他的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山水、花鸟的融合与画家的个人爱好是密不可分的。新奇、壮阔是潘天寿绘画作品构思构图的主要特点,而且他还比较喜欢奇、险一路的构图,经常采用“造险”“破险”的手法。还有对于画面四边、四角的安排,潘天寿也十分讲究。这些构图的技巧不仅仅运用在他的笔画上,也用于他的指画上。

    (三)潘天寿指画的艺术风格

    潘天寿的艺术风格是有承传的,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吸收旧文人画的优秀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他的指画是以大笔粗线为主,大写意是他指画的艺术特征。“指头画,易于大写,易于画简古之题材。”这是他对指画的认知。[5]因此他的山水画为之多变,且多取近景,往简古无皴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夕阳山外山图轴》是潘天寿1933年所作,为他早期时的作品,这幅画里的山峰仅用一条线来勾勒概括。山水风格的转变与简古题材的提出不仅仅限于山水画,而且成为潘天寿对一切题材的处理原则。

    潘天寿绘画的主要风格特点,好多学者都用“大、重、奇、工”四个字来概括。大,指的是它的气势磅礴;重,指的是有分量、不轻薄;奇,指的是奇特,但不怪异;工,指的是功夫深,严格谨慎却没有雕琢的痕迹。潘天寿的指画的确是有这些特点,尤其是到了后期,也就是创作的高峰期,他的指画尺幅巨大,并且把物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气、力、韵、势兼备,能放就放,能大能小,能工能写,这切实地反映了“大、重、奇、工”这四个特点。[6]他的大幅巨作则是打破了“国画大不了”的讥评,从而也能反映出他指画巨作中的高远气势与奇险的布局。对于笔画来说“变”非常容易,可以运用毛笔的干湿轻重等的变化来完成,而指画的“变”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更加反映出潘天寿的功底深厚,严格谨慎却没有雕琢的痕迹这一特点。虽然他的构图奇特,但是却不是怪异,并且后人对其构图的评论很高。

    他的作品大多都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雄奇壮阔、至险至奇,认为好的作品要比生活更美好。这一思想也被运用到他的艺术教学中。

    三、潘天寿的指画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潘天寿的一生有大量的指画存世,数量多、尺幅大,且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气势磅礴,在用笔和用墨上的“平而不平”,以及他这一生对艺术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多年积累下的技法,使其指画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艺术高峰,无论是从总体格调、深层意蕴还是绘画技巧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潘天寿继承了高其佩的指头画,并且將其发展得如此之好,得到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当代知名画家刘伯承,被誉为“当代指画第一人”;优秀艺术家贾同辉先生用指画展来为奥运助威;东北铁岭举办指画展……这些体现了民间艺术家对指画这种绘画形式的热爱和传承。

    还有一种形式与指画相似的绘画方式,就是舌头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舌头代替毛笔作为绘画工具来完成画作。民国时期的黄二南,擅长舌头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有现在的用身体作画、用粮食作画、用叶子作画等一些稀奇古怪的作画方式,在我看来都是指画的一种延伸,都是用另外一种物体当做画笔,创作出不一样的新奇的画作。

    参考文献:

    [1]许祖良.张彦远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悦浦.潘天寿艺术创造意识略析[J].名作欣赏.1996,(06).

    [3]潘天寿.潘天寿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70,71.

    [4]许珂,安娜.浅谈潘天寿绘画的艺术特色[J].电影评介,2010,(10).

    [5]杨成寅,林文霞.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潘天寿[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224,222.

    [6]潘天寿原著.卢炘选编.潘天寿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7]闵学林.禅风道骨凝一指——论潘天寿指头画之意蕴[J].新美术,1996,(02).

    [8]谢青.潘天寿指墨画研究[J].书画艺术2010,(02).

    [9]华海镜.指画对潘天寿绘画风格的影响[J].新美术.2002,(02).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