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实践与现实启示

    王立娜 汪长明

    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新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内容。湖南省涟源市坚持走“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对于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涟源经验,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双轮驱动、以人为本和以融为要等五个方面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新常态下农村地区更好更快地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03-0037-07

    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逐步显现,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严峻挑战。鉴于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榭性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涟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探索

    涟源地处湖湘腹地。全市总面积1897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其中农业人口99.7万。现有耕地62.48万亩,其中水田42.9万亩,旱土19.58万亩,是全国商品粮、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轮试点县。涟源着眼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的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发展的科学之路。

    (一)从“高”处着眼,明确发展方向

    涟源市紧紧围绕“相对集中连片,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科技支撑强劲,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三次产业联动”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一是高点定位,抓好顶层设计。涟源市立足产业优势,以解决传统农业“四高”和“四低”问题为导向来谋划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具体包括:确立“江南富硒谷、都市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定位,以“富硒特色产业、观光休闲产业、电商物流产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以经开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中心,以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为北翼,以杨市龙山现代农业生态观光走廊为南翼的“一心两翼”产业布局;确立以长韶娄高速发展轴、华雷线产业聚集轴、梯度景观产业联动带、富硒特色产业拓展带、商贸物流服务带“两轴三带”和优势产业种植区、特色生态养殖区、农产品深加工区、物流产业区、服务配套区等“五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二是高效服务,确保工作实效。涟源成立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入园项目在项目立项、行政审批、土地流转、用电用水、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项目扶持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套领导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入园企业提供“保姆式”全程代理服务,确保相关项目能够引进来、发展好。与此同时,坚持政企共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水、电、路等主干部分由政府统筹资金,而园区各配套部分则由各企业自行解决。

    (二)从“精”字入手,拓宽发展空间

    涟源始终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紧紧围绕“精”字做文章,以精细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一是坚持精确发力,推进三产融合。制定出台了《涟源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引导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如桥头河蔬菜公园以蔬菜种植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集基地建设、蔬菜加工、冷库贮藏、分销配送、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小融合;祥兴农业公司形成了以油茶种植为主,集育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全市多个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博盛生态有限公司紧盯社会发展新需求,建成了集低碳体验、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实现了一三产业小融合。二是加强精细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大力鼓励企业做好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依托互联网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确保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出台专项奖补政策和标准,鼓励并扶持企业搞好商标注册、设计产品包装、参加农博会等活动,争创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三是结合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农民为本,将园区建设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出台了《涟源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出股份合作式、托管服务式、就业合同式和订单农业式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分享三产融合红利。

    (三)从“新”上发力,增强发展后劲

    涟源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载体、主平台、主抓手,从“新”上发力,强化保障,促进要素集聚融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树立新理念,强化管理机制。坚持生态环保高标准,对入园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对周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实行关停;着力打造绿色健康农业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狠抓卫生环境整治,打造特色精品园区。二是搭建新平台,强化保障机制。首先,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愿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产业园规范有序流转。其次,破解资金难题,搭建融资担保平台。按照“资金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则,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捆绑起来,统筹使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成立湖南省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涟源办事处,为园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再次,强化智力支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采取以“才”引才、以“情”引才、以“商”引才等办法,全方面宣传涟源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园区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对于蔬菜产业急需人才,或采取挂职、聘用等方式将其引进园区就业,或通过出资金、带成果等方式让其在园区企业参股。

    二、“涟源经验”对于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实践意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的战略举措。涟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涟源面临传统农业“四高”和“四低”等现实挑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而探索出的新模式。其作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个缩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一)有利于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不仅面临价格成本双重挤压和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现实挑战,也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情势,迫切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培育农业新经济新动能,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产品供需不匹配、效益不高、竞争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未能实现有效联结,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服务业成为一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破解农业生产难题,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方面,有利于延长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凸显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观光旅游等非生产功能。

    涟源通过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初步形成了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涟源以产业园为核心,基本形成了以粮油、果蔬、畜禽、中药材加工为中心,集旅游休闲、农业科普、物流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农业发展系统。目前,涟源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6500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1个、绿色食品13个;2016年,桥头河以“蔬菜小镇”入选湖南省第一批产镇融合示范镇,成功打响了“桥头河”蔬菜品牌;涟源飞天电商园已引驻商户65家,成功培育了“现代农业+互聯网”的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有效开发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涟源以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培养了一批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目前,涟源共有休闲农业48家,通过休闲农业创收已突破3亿元。如桥头河蔬菜公园沿河观光带,集观(珍稀花卉苗木观赏)、尝(蔬菜瓜果采摘)、趣(休闲娱乐垂钓)、乐(林下休闲拓展)于一体,让游客流连忘返。三是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工服务体系、冷链物流体系、电商平台体系、农产品追溯体系、政策服务体系等的成功建立,为涟源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农民收入总体上保持了较,陕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受农产品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再加上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农民一产增收不明显,转移性收入的拓展空间较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集中表现为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近几年无论农民工的数量还是工资水平、增速都在不断下降,这种情况今后一段时间有可能还会持续。所以,农民增收的两大动力都有所减弱。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个战略选择。一方面,它可以让农民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激活农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涟源在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依托粮油、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以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通过劳动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地销售农产品等多种方式来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2016年,涟源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实现总产值45.2亿元,安置劳动力13429人;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00元,高于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50.8%。

    (三)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流失严重,集中表现为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业“空壳化”。因此,吸引优质要素向农村集聚,使农村发展产业、聚集人气,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推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的交流互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和管理等要素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也顺应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自三产融合发展以来,涟源已成功吸引27家规模农业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一心两翼”的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在此基础上,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也得以进一步健全完善。目前,涟源的农村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等区域集中,农业经营专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与县城一体化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使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农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增效了。农业链条延伸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就拓宽了,农民就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就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多份收入;农民增收了,就会吸引并带动更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向农村集聚,实现要素的整合集成,从而推动农村的繁荣发展;农村发展了,又会进一步为农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此往复,形成了以三产融合破解供给难题、促“三农”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启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涉及多个产业、多种要素、多方主体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融合发展层次较低、要素供给不足、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管理体制和政策滞后等问题。必须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动力,统筹考虑各方因素,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因地制宜,确保“融得准”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已经在多个地区开花结果,涌现出了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以及多元复合型等多种比较好的融合发展模式。对于涟源来说,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选择重点发展本地富硒蔬菜特色产业,选择依托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是基于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地作出的发展决策。首先,从自然资源来看,桥头河镇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力充足且富含稀有矿物质硒元素,境内有涟水、湄水两条湘江二级支流,有利于发展蔬菜特色产业。其次,从交通区位来看,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处在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十分便利,国道207线、省道210线、華雷线、县道桥祖线、桥侧线贯穿园区,二广高速、长韶娄高速在园区设有互通进出口,使桥头河成为长株潭都市群的“后花园”和农产品供应基地。再次,从产业基础来看,桥头河的蔬菜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属于传统优势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三产融合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不可简单地复制模仿,而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探寻符合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二)因势利导,确保“融得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现阶段产业融合发展条件逐渐成熟后作出的重大决策。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因势利导。在这方面,涟源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抓住了政策机遇。涟源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资源萎缩、经济下行等一系列现实难题都倒逼涟源去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实现产业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枯竭到朝阳的转变。在此形势下,涟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农业作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紧紧抓住转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先后获批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市、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市,有力地推动了三产融合发展。二是顺应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从国际来看,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世界几乎找不到一个产业在不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从国内来看,“互联网+”“创客”“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的迭出为我国创造了巨大而活跃的产业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产业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来增强竞争力。

    (三)双轮驱动,确保“融得稳”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产业融合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其中,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因此,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产业选择、业态培育、技术推广、模式选择的权力归还给市场。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护航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促进相关技术进步”和“放松相关管制”,在规划引领、政策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培育公平有序市场以及土地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破解资金难题方面,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以人为本,确保“融得好”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因此,真正好的三产融合发展,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促进农民增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也是衡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的—个重要标尺。由于农民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要确保他们的利益,就要在各经营主体间建立紧密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涟源就探索出了股份合作式、托管服务式、就业合同式、订单农业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二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要通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确保农民有能力有资格分享到更多的三产融合红利。

    (五)以融为要,确保“融得快”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线是融合,因此,要从融合发展所涉及的要素、主体和产业中牢牢把握融合这条主线,以融促合,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注重要素融合。要通过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更优质的管理服务,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发挥“1+1>2”的效应。其次,注重主体融合。目前,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经营主体共存的形式。作为连接各产业环节的关键,不同的经营主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各经营主体的互动融合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次,注重产业融合。一是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条,做好深加工。当前,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表现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延伸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会随之提升。农产品加工处在整个产业发展的中段,前续第一产业、后接第三产业,是农产品增加值大幅度提升的起点。而在当今国际农产品加工业盛行“精深加工”之时,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却仍以初级加工品为主,其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低,无法提升农业的增值效益和竞争力。因此,要更好更快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就要在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上多下功夫。二是在横向上拓宽农业功能,培育新业态。“拓宽农业功能,培育新业态”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农业不仅有生产的功能,也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的功能。当前,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以及土特产品都有着强烈的心理偏好和消费需求。为顺应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就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拓展。

    (责任编辑:刘丹)

相关文章!
  • 加强和改善高校离退休服务管理

    夏军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33-01摘 要 高校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了退休职工的晚年幸福生活

  • 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档案公共服

    张东华+井菲+黄晓勤摘要:从用户体验出发对档案公共服务平台予以界定,分析当前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及不足,提出构建集导航检索、数据

  • “钓鱼执法”无异于社会教唆

    佟彤日前,湖南蓝山县的6旬老人陈作雄,骑着借来的摩托车在街头停留,一名男子过去问他可否载客,陈起初没有同意,在该名男子央求下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