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尚 儒

    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日。10月27日,由范长江故居改建而成的范长江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不足1分钟,留给家人的遗产也仅仅是一些书籍,但他留给中国新闻界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中国西北角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镇正子村。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同年春天,他与同学结伴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23歲的范长江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处在亡国边缘,但一些事情却让年轻的范长江无法理解。他曾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非常失望,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战中去。1933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范长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先生。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并称为当时《大公报》的三巨头,张季鸾为主笔,吴鼎昌负责投资,胡政之管经营。当时,《大公报》已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在全国很有声望。

    胡政之先生可以说是范长江早年的导师。1935年,范长江自告奋勇,想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一计划得到胡政之的大力支持,但他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完成报道,“只答应以通讯员身份采访,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差费,文责自负。”范长江的次子范东升回忆说。

    从1935年5月1日开始,范长江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讯,5月10日起在《大公报》发表。7月14日,他又从成都出发,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于9月3日到达兰州。接着又西行抵达敦煌,玉门、西宁,北至宁河,五原,包头等地,全程4000余里,历时10个月,足迹及川,陕、青,甘,宁,内蒙古等广大地区。

    这期间,他写了69篇旅行通讯,记录了西北人民生活的困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这些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通讯,第一次公开出现红军一词,而不是“赤匪”,“共匪”等字眼。著名画家叶浅予在回忆中谈到,“九一八”到“七七”事变那几年,《大公报》有两个专栏最能吸引读者:一是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一是赵望云的“农村写生”。这两个专栏反映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苦难生活,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赢得读者的欢迎。

    1936年8月,范长江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立即引发了读者的抢购潮。不到一个月初版数千册即告售罄。此后数月内,这本书又连出七版,一时风行全国。一年后,范长江又出版了另一本旅行通讯集《塞上行》。

    从此,作为记者的范长江名声大震。最早报道红军长征

    1935年7月到8月间,正是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之时。范长江也是同年7月离开成都,9月到达兰州,他的旅行考察有近3个月时间与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重叠交错。

    当时,国民党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常常是红军刚突围撤离,范长江就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报道战场实况,分析军事局势,并预测未来战事。用范东升的话比喻,就是。像现在世界杯足球比赛的现场解说及预测。

    范长江在通讯中曾写到四川省离江油25里的白石铺,那里是徐向前部住过的地方,街上随处可见红军的宣传品和标语。有一条很大的标语是“武装拥护苏联!”红色的大宇写在白墙上面,格外醒目。范长江还记下了与当地老乡的谈话:一位壮年农民自称在苏区担任“土地”一职,范长江不知为何职务,急忙打听考证,“记者再三研究,始知‘土地,乃‘土地委员之略。农民不了解复杂名词,故只记得“土地”,令人发笑。再叩以归何人管辖,答以‘苏先生,问‘苏先生之名号籍贯,他又茫然无以对。问其见过面否,答以‘未。继而曰:‘凡是红军区域,皆归苏先生管辖。记者始恍然,‘苏先生者,乃‘苏维埃之误”。

    在《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这篇通讯中,范长江是这样写的:“他们(指朱德、毛泽东和徐向前的部队。编者注)究竟如何走法,虽尚未可知,但记者观察,以趋洮夏两流域的可能最大,而且此种重大的军事变化,最多不出一个月之内,即将具体表现。设洮夏两河如被突入,更被进入甘凉肃三州,则中国之国际与国内局势,将发生根本影响。”

    红军长征的路线,多在边远地区或人迹罕至的丛山峻岭之间,加之国民党封锁消息,红军的行踪几乎无人知晓。范长江成为当时惟一现场目击的记者。事实上,范长江在奔赴长征战场前,对西北包括长征经过的许多地方的地理特征都做过细致的研究,他在江西还专门对红军的根据地进行过考察。范长江在回忆中曾说,他到西北地区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这是当时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答案的两大问题。

    与一年后进入延安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相比,范长江无疑是更早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到达延安时,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已结束。但是,埃德加·斯诺比范长江更早地采访到了中共领袖人物。正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让外界知道了长征,让舆论开始关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采访毛泽东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范长江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即将深刻影响中国政局的重大事件,他涉险进入西安,延安进行采访。

    到西安后,范长江采访了许多政治要人,特别是经朋友介绍,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为深入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决定前往延安。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同意。

    1937年2月9日,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对中共的几位领导人进行了闪电式的采访。抗日军政大学还特意为这位来自“国统区”的著名记者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第一次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人。

    当晚10时,毛泽东在凤凰山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许多人想象他不知是如何的怪杰,谁知他是书生一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

    了一点。”这是毛泽东留给范长江的第一印象。面对范长江,毛泽东就时局和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回到上海后,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其时,《大公报》已因时局被迫南迁,在武汉、上海两地继续出版。

    1937年2月14日,范长江回到上海,立即将他从西北采写的最新报道交给胡政之。胡政之权衡再三,决定刊登。2月15日,《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发表,再次在全国引起震动。据了解,时值国民党举行三中全会,报纸到了南京,与会人员议论纷纷,文中关于西北局势的报道和蒋介石上午讲的完全不一样。蒋介石大怒,将《大公報》总编辑张季鸾叫去大骂一顿。

    据范东升回忆,范长江一直收藏着一封珍贵的信,是毛泽东当年从延安写给他的亲笔信。信中说:“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成为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通讯报道。这些报道后来结集成著名的《西线风云》。《西线风云》真实记录了抗战初期著名的“南口战役”,“居庸关战役”等战事变化。范长江在该书自序中说,“本书中没有一篇不是在死生线上换来的作品”。

    “决胜于社门之外”

    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与徐迈进等人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记者,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初,他与胡愈之等人又在桂林组织了国际新闻社总社,向国内外报道抗日战争的真相。同年5月,范长江在重庆由周恩来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12月10日,范长江与沈钧儒的爱女沈谱在重庆结为伉俪。据报道,结婚当天,名满天下的范长江仍着布衣长衫,新娘子沈谱穿着也很朴素。一些通过报纸闻其名而未见其面的读者前来祝贺,却认不出到底谁是新郎新娘,后来是冯玉祥取出桌上花瓶中的鲜花,别在一对新人的衣襟上,这才不再有人打听“谁是范长江”了。

    194年,范长江抵达香港,与邹韬奋共同主办《华商报》。1942年,他又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四军苏皖鲁新闻学校)校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范长江在南京中共代表团中任职。解放战争期间,他主要负责新华社工作,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精锐部队。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作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范长江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据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李庄回忆,“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召集我和长江等人开会。他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长江都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很多内容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军令状:出对开四版,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报社成立伊始,一度闹稿荒,范长江把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出采访,抓稿子。几个月后,稿子源源而来,报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决胜于社门之外”,范长江提出的这句口号,后来成了人民日报社的经典“社训”。

    “新闻必须是事实”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范长江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理解。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并指出“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解放后,曾有人建议范长江把自己的作品修改之后重新出版,但他拒绝了:“修改后就不是原来的面貌,也不合乎历史的真实性。”

    在范长江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可贵的职业,“新闻记者之所以可贵,除了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与坚贞的人格外,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

    据熟悉范长江的人士介绍,范长江不仅敢于冒险,学识广博,而且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因为朋友多,新闻来源广,范长江写报道总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出的东西有根有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常鲜活。

    不幸的是,正值盛年的范长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的一个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

    1978年12月27日,范长江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耀邦亲自主持追悼会,为范长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91年,中国记协设立以范长江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该奖项为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将当年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日子,即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2009年10月27日,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四川省内江市举行,范长江纪念馆在范长江故居也正式开放。11月9日,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

    在范长江纪念馆,有一首范长江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干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

    这首诗,可以看做是范长江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