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代凤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一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认真谋划,精心部署,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重庆市率先探索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引和路径探索,破解乡村发展的应对措施,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一、重庆市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直辖市,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万,城镇化率64.08%,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2017年重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38元,低于1343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线,实现重庆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
(一)重庆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重庆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如渝东北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落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目前,南川相当部分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甚至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不要说搞公益性事业,甚至连基本的办公经费也难以维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闲置,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二是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障碍多。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信心不足,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不畅。三是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了土地质量。土地流转问题明显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上规模,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4.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一是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重庆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因而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二是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未形成气候。“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从农业内部结构看,部分镇、村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5.农村人才匮乏,制约经济发展。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一大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及能把土地高度集中起来进行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二是劳动力素质较低。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力、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三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干部文化程度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6.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够。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存在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问题。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成果较少。
二、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一)需要理顺的各类关系
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七个关系: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乡村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的关系、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系,其中需重点处理好乡村振兴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乡村振兴与推进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促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重点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系。突破主导者与主体“一头冷一头热”的困惑,优化政府与市场投资方式的经济环境、优化基层干部开拓性工作的政治环境,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与工作的人文环境,形成上下互动的合力,并带动城乡要素市场化及双向流动。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完善
乡村振兴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但目前这方面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大层面上制约了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为此应从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小康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杠杆与牵引作用。
(三)鄉村振兴的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的保障体系应该由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评估体系和奖惩机制共同组成。目前,建立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的乡村振兴发展存在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因此要创新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循环经济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关制度完善,提高科学规划水平,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相关的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和奖惩机制。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
乡村振兴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推动资源要素真正地向农村流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用“制度性供给”来矫正市场。一是推动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二是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使用方式、提高支农效能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三是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五)重庆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与对策
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已经印发实施,重庆实施乡村振兴关键点是结合重庆市城乡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市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依托各区县摸清全市乡村空间形态、地貌特色、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本土性、特色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抓紧完成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做到近期与远期结合,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各区县要抓紧量化市委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具体方案和出台的实施路线图,确保乡村振兴方案、具体项目落到实处,尽早普惠人民群众,凝聚士气,坚定乡村振兴的信心。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旅游为先导,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
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乡村景观规划,它包含因地域环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风貌、乡村聚落形态、后天农田景观等内容,是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体现。注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除了改善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最重要的是注意提炼乡村本土元素,还原乡村本土风格,将原始的乡村风景保留,将最初的感觉保留,将历史的文脉保留,将乡村的味道保留。
要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把重庆农业绿色低碳生产、耕地轮作休耕、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构建具有重庆风貌特色的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绿色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以人才为基础,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引领更多精英人才向乡村集聚,掀起新一轮的上山下乡热潮,大力推动优质资本下乡,让资本扎根土地、服务“三农”,让资本安农富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着力构建高效能农村产业体系、高精尖农村创新体系、高效率的农村人才资源体系、高品质农业生态体系“四大体系”,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把乡村打造成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农村、创新平台最重要的集聚区。
3.以文化为灵魂,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
大力实施好乡村文化复兴工程,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升级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增加产品服务供给。二是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文联、作协等要周期性地开展诸如农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文学创作、体育赛事以及乡村传统节庆活动等,为农民群众搭建起展示自我的平台,凝聚人气,增强乡村吸引力。三是以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以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直面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现实,重塑和强化乡村社会规范。四是大力培育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城市居民选择乡村居住,尤其是吸引文化教育行业退休原籍人士选择乡居生活,催生新型乡贤文化,激活传统乡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引领社会良好风尚。
4.以产业为核心,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乡村的“美”
一是要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发展乡村优势产业。乡村的最大优势资源就是文化和生态。要按照乡村“生态文明+地貌特色”原则,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生态化,结合各区县、乡镇、乡村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产地生态、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建成一批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小城镇,发挥综合效益。三是要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落。四是打造一批具有重庆地理标识、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原产地农产品,在全市建设万个绿色菜园、万家绿色厨房、万家绿色餐厅等,提高产出率和安全性。五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联手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盘活农房、农地等闲置资源,优先策划包装建设一批乡村地貌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等,以新兴农业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人才回归的同时,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5.以流通为支撑,在空间延展上构建乡村的“骨”
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文化传承平台、环境保护平台、云交换平台以及保障平台等五个体系,实现名医在线问诊,高端教育在线学习,政务参与,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社交和在线游戏等活动,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重构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开放共享、互动融合的乡村体系,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要在空间延展上构建乡村的“骨”,让人们的生活既有田园的恬静,又有城市的便利,让“我在乡下有个家”成为每一个城市人的理想。
6.以体验为价值,在多元融合版本上体现乡村的“真”
以体验经济为引导,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所谓综合性开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农业产业、文化创意、金融地产等的融合,形成全产业链闭环。可以预见,遵循田园综合体开发思路,未来的农业产业将会全链渗透、环环打通,实现“1+1>2”,“2+2>4”……包括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会展培训、电商贸易、金融地产、艺术创作等互渗互透、特色鲜明、个性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综合性效应,从而通过产业形态创新推进产村融合、人文引领的新型平台。
7.以融合为典范,要在情感归属上体现乡村的“富”
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实现乡与城的结合、农与工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鲜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一方面集聚乡村、田園的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集聚城市基础设施资源、人才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生活方式资源等,通过两者的对接、融合,形成城市化、逆城市化对接相遇的巨大暖流,从而提升城市人生活品质、赋予新农人生活愿景,消除“陌生人”社会的隔阂,形成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型生态。
乡村振兴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中桥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粟 超
相关文章!
  • 殊途同归:互联网促进地方治理

    殷俊 夏紫茵〔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于中国地方治理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互联网与地方治理相关文献的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新思想引领中国腾飞的伟大新时

    郭铁成<br />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