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制约及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议
孔安妮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村庄规划向多规合一的方向转变,其定位转变为: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因此,在这新形势下,综合考虑各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对村庄规划的影响以实现对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村庄规划;多规合一;自然地理要素
1? 引言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以2018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兴镇高多村调研和2019年江西省黄沙镇修水县黄沙镇彭桥村调研为例,分析村庄规划时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制约并提出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议。
2? 村庄规划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制约
2.1? 地形要素的制约
地形制约着村庄宅基地总体布局以及村庄内部道路的状况,而村庄规划中宅基地、道路以及耕地的规划尤为重要。首先以彭桥村和高多村的宅基地总体分布和道路情况作对比。彭桥村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地块零碎且整体地面坡度较大,导致其可用作大规模建设的土地较少,因此村庄内部宅基地分布较为分散。同时彭桥村的道路交通由于地面坡度较大,且环山,道路坡度大且狭窄,交通条件受地形要素制约显著。而高多村内地形以低缓丘陵为主,村域集中紧凑,宅基地等建筑物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分布,道路平坦开阔。
其次,地形对耕地未来的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生产要素呈现土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农业作业科技化的特点[1]。彭桥村耕地多位于沟谷地带,多为梯田,客观上决定了其耕地细碎化这一现象,且从田块的坡度来看,由于村庄处于丘陵山区,田面坡度较大,田块耕作条件较差,因此其地形条件对于耕地规模化、现代化规划有很大程度上的制约,而高多村低缓地形促使其耕地种植已形成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2.2? 气候和水文要素的制约
气候不仅仅影响着村庄农作物的生长及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还影响着村庄内部总体的布局[2]。村庄内部防洪、给排水的规划受到村内水文要素的制约。以彭桥村为例,河流贯穿村庄内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从初夏到6、7月的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5、6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毫米左右,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村内三至五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并且冲刷村内耕地造成耕地营养流失、撂荒,其气候和水文要素制约着农业规划的方方面面。
2.3? 土壤和植被要素的制约
土壤和植被更是与村庄内部种植业等产业规划息息相关。村庄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村民生活富裕,而生活的富裕离不开村庄产业的发展。在村庄规划时,由于稻麦等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较低,往往会探索适合待规划村庄耕作的经济作物,这就和本地土壤的耕作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等各个性质息息相关。
彭桥村的土地整治规划受土壤影响较为严重,其在2018年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但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土壤耕作层厚度及心土层属性,经过小田并大田建设后,梯田田块上部多为砂砾石,缺少耕作层,而田块下部多为泥潭,沟谷平地工程施工下部黄沙被上翻,导致耕地无法耕种,最终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抛荒。土壤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制约了着彭桥村的农田规划。
同时,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植被要素,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村庄规划要注重对于生态的本底保护。高多村居民点内部分布着历史悠久的几大香樟树以及沿河分布的十里香樟,都是村庄极具保护价值的植被,不仅仅促进村庄内部空气等生态环境的优化,也是村庄历史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成分。
3? 针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
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包括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等方面。生态是基础,生活须保障,生产要优化,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3]。因此,针对自然地理要素对村庄规划的制约,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提出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建议。
3.1? 村庄规划中生产优化建议
针对产业的选址布局,要综合考虑风向、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畜牧养殖业普遍分布在村庄内部,尤其是受2019年猪肉价格飞涨后颁布缺乏长效机制的鼓励农民养猪的文件,其规划布置对于人居环境有重大影响,需要谨慎考虑其在村庄内部的布局情况。例如村内产业建设选址需要考虑风向、水文等因素,不能在村“中心开花”,不能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风、水流引入村民居住区。要根据自然条件以及用地状况合理选定,既要方便村民生产,又要对村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4]。同时结合当地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于河流、古树名木等绿色植被的合理有效规划利用,促进当地村庄景观风貌以及村庄形象的提升,以促进其农产品采摘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2? 村庄规划中生活保障建议
首先针对村内住宅的分布与选址要严格贴合地形地貌情况的要求,在规划村庄新建、改建宅基地选址之前需要综合水文以及耕地的分布情况,对于像彭桥村分布分散的村庄可以考虑尽可能地辙销一些小自然村,将这部分人口集中发展,布局促进宅基地的连通度[5]。对于耕地的整治规划要考虑其土壤情况,不可盲目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农业生产规划方向尽可能土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农业作业科技化这些趋势发展。同时需依据村内水文特征、河流湖泊的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特征,规划村庄内部道路、给排水以及污水处理的选址以及管道布置。
3.3? 村庄规划中生态基础建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村庄规划布局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加强对河道或溪流的整治和山坡植被的保护,借以提高村庄的生态环境质量。村中的河、溪、池、塘等水面规划应予保留,发挥其排水、防洪等多种功能作用。有些村庄利用河道水系植种绿化,结合池塘开辟公共绿地,可美化村庄环境[6]。对于村庄内部空闲宅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可进行适当的拆除工作,进行绿化或重新复垦为耕地,为城镇建设用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孔 妮,沈文玮.关于我国土地流转理论的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08(16):16-17.
[2] Г·格里莫娃,М·切尔纳夫斯卡娅,王进益.城市规划与气候因素[J].城市规划研究,1980(04):49-55.
[3] 雷雪姣,刘 龙,汪 帆.人居环境导向下的村莊整治规划——以阳江市阳西县茶山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4):67-71.
[4] 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106-109.
[5] 夏淑芳. 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在农村宅基地整理中的应用[C]. 上海市测绘学会、江苏省测绘学会、山东省测绘学会,? ? ? ? ? ? ?等.2007:190-194.
[6] 高艳英,曹 伟.村庄规划建设中水环境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建筑,2013(06):101-103.
(编辑: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