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吴洪涛
摘要:分析了仔猪腹泻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腹泻的措施,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腹泻;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1-0022-01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仔猪因腹泻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近年来,我国仔猪腹泻十分普遍,据报道,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46.5%,死亡率10.3%。在养猪业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仔猪断奶前死亡率约15.5%,荷兰11.5%~14.2%。仔猪腹泻在养猪业危害中居首位,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率较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僵猪)甚至死亡。由于引起本病发生的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呈交叉混合感染,导致临床诊断与防治困难,引起仔猪大量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因分析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哺乳仔猪以传染性腹泻较为常见,而保育仔猪以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突然更换、寒冷、环境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这两类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仔猪腹泻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常呈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临床上导致仔猪腹泻病因有很多种,包括细菌感染(仔猪黄白痢、仔猪水肿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红痢及猪密螺旋体病等)、病毒感染(仔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及猪轮状病毒感染等) 、寄生虫感染(包括某些吸虫、绦虫及线虫等寄生虫的感染)及各种化学、生物学因素导致的中毒性疾病。世界各地及国内的兽医学家及科学家对仔猪细菌性腹泻免疫预防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仔猪发生各类病毒性腹泻及其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相对很少。尽管,目前已从仔猪小肠或腹泻粪便中分离出许多各类不同的病毒,但目前认为只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等3种病毒是野外条件下的主要肠道病原。上述三种病毒的致病机制及致病过程非常相似,临床症状也及其相似,因此在临床很难区分。
2 防控措施
(1)强制免疫接种的措施。目前市场上经营的商品化疫苗种类很多,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该种疫苗既可接种母猪从而保护哺乳仔猪,同时也可以直接免疫接种仔猪,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保护作用。养猪场户可在怀孕母猪妊娠后,产前40 d和15 d分别注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这样就可以使其产生免疫力,仔猪通过吃母猪的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从而产生较好被动免疫效果;另外,仔猪也可以在出生后及时口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弱毒疫苗,这样就可以直接产生主动免疫效果,该法尤其在母猪产前未经过疫苗免疫、产房卫生条件较好时使用效果更加良好。
(2)加强饲养管理。首先必须要抓好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健康,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仔猪出生后,一定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做好保育舍的清洁消毒,注意猪群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仔猪的断奶和开食工作,减少应激的发生;引种方面,加强种猪引进和仔猪调运的监督管理,提倡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这样有利于显著减少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几率。可将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仔猪分别饲养在不同的猪舍内,分开饲养、分阶段饲养,出栏空舍后对畜舍进行全面的、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同时必须至少空舍1周以上,方可饲养下一批猪只,这样可以彻底阻断各种传染源的滞留的继续感染的发生,减少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在内的多种传染病危害。
(3)治疗措施。防治仔猪腹泻,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如改善饲养、加强管理、血清制剂或疫苗的免疫预防、口服补液盐等。并针对导致仔猪腹泻的具体病因, 采取不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治疗原则为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4)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对养猪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加强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力度,切实改善动物防疫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措施,严格场区内外环境、人员及车辆进出的管理。做好病死猪及兽医诊断室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