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动起来
张 冰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起来,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
义务教育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实际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使语文课动起来,充满生机,使学生喜欢语文这门课,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这一时期忽视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将贻害终身。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动起来的语文课才有活力,有活力的语文课,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牢记的。
众所周知,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现在中学语文教育着实令人担忧,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很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低幼年级开始就忙于应试,偶尔为了某种形式,进行一番“表演”,也是昙花一现。背后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操作。老师为主,剖析、解说、精讲,学生力争接受,学生听起来生厌,老师教起来费劲,事倍功半,语文课成了一潭死水,溅不起半点涟漪,花季少男少女往往说话木讷,羞于见人,实际听说读写能力极差。
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让语文课动起来,让学生做到口动、手动、身动、心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找到自己、找到他人,扮演各种角色,分享语文天地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生活能力很强的社会人。
“口动”是培养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口动就是让学生多说,大胆的说。语文教学中“口动”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广泛运用语文课程资源,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或者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兴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口语训练方面形式多样,如五分钟成语故事讲述,既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体验、讨论、感悟,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中“我”遇到“挫折”,在结束课文教学时,就设置适当的话题,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假如你遇到类似的困难,你会怎样对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与大家分享。往往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说,既锻炼了能力,又接受了挫折教育,受益匪浅。形式更自由,最受学生欢迎并乐于参与的,是讨论会、辩论会,学生往往唇枪舌战,气氛热烈,这种锻炼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改观,千万别认为这是添乱子,放野马。
其次,手动,学生的作文,互相批阅,选出每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自己制作版面,自筹稿件,动手出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等,教师只需给每期设置与生活相关的话题,比如“环保”、“成长的烦恼”等,学生往往踊跃投稿,当得知自己的作品“见报”后,那种欣喜无法形容。还用担心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提高吗?“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谁又能轻视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形式呢。
再次身动,青春期少男少女受影视影响,有明星效应,崇拜偶像,老师恰好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让学生自编自演,老师不要小瞧他们的能力,只需观看,学生自制道具,自选服装,自编台词;纸糊的王冠,自制的胡须假发,有模有样,演出时学生捧腹大笑,掌声雷动,这难道还要老师去支离破碎的剖析课文吗?演出后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就能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这种身动形式没有出格,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每个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郊游踏青野营,都是难得的好形式,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和谐美好的风光,陶冶自己的情操。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最后说说心动,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做校外辅导员,让其作报告办讲座,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从小知法,懂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健康的人格;接受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别人,奉献社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心动”教育,比教条式宣传更具效果。
语文课别怕动,动起来更精彩,更具活力,在动中更好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冰,安徽省合肥市古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