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法治课问题设计的品质提升

    黄思睿

    摘 ? ?要: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高品质的问题设计应来源于教材内容,凸显教学重难点和易困惑点,能有效拨正认知偏差;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着眼于思维能力的提升,锻炼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问题设计;品质提升;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学功能就是把芜杂的信息过滤为科学知识,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智慧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建基于对知识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究,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生成智慧,只有那些高品质的问题才能增进学生的智慧。提升问题设计的品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从“源”发问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能“为问而问”“想问就问”,也不能就表面现象而设计。首先要在教材内容中找到问题设计的原点,加以挖掘或延伸,同时明确问题的价值指向和最终目的;其次要抓住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针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偏差内容本身来设计问题。

    (一)源于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一切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托,因此,任何问题的设计都要来源于教材内容,同时又不能停留于教材内容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厘清教材的思维逻辑,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的困惑点,并针对重难点、学生的困惑点设置相应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必要的,才能充分体现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例如“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材中只告诉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却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此处学生可能会存在困惑: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防力量也越来越强大,还需要担心国家安全吗?对此,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当前已经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再也不用担心国家安全了。对此你怎么看?”由此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的国际环境,发现我国当前仍存在安全问题,明确我们仍需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作为青少年,我们可以为国家安全作出哪些努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挖掘来设计问题,会使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现状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危机意识,同时也渗透了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源于认知偏差

    由于当今社会信息的纷繁复杂和信息接收的不完整性,初中学生在许多问题上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如果不加以纠正,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弄清偏差发生的实质性原因,通过设计相对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中认识到发生认知偏差的根源,进而引导学生纠正认知错误。

    例如,许多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不做違法的事情就不会和法律发生关系,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生活需要法律”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事实上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守护着普通大众的安定生活。有教师就在课堂中展示材料“我的一天”,呈现了一名中学生从早上起床,去餐馆吃早饭,骑自行车上学校,和同学一起在学校学习嬉戏,然后傍晚开开心心放学回家的画面。由此提问学生:“这名中学生愉快的一天都是得益于哪些力量的保护?”学生们根据图片提示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法律依据,从而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吃穿住行、学习游玩都和法律有关,懂得正是有了法律的保护才能有当下这般安定有序的学习和生活,只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这样的问题设计,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启示学生要尊重法律、维护法律、依法办事。

    二、以“生”立问

    学生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问题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立足学生特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特点。初中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但由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不稳定。同时,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开始形成,但程度不高。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过于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低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然,学生要么一脸茫然、无从回答,要么简单重复、消极求索。

    在九年级下册“携手促发展”一课中,有教师通过“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事例说明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共享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而后又提问学生:“除此之外,我国还通过哪些重大举措来携手促发展?”应该说,这一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自然延伸,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不了。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缺乏关注时事政治的自觉、信息获取渠道较少,使教师设计的这一问题失去了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或者作为课外延伸的作业来处理,结果则会有所不同。

    (二)贴近学生生活

    《道德与法治》整套教材内容设计都是从“我”开始向外延伸,七年级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他人的交往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以及所在群体的关系;八年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帮助学生了解他所处的社会以及他的社会身份;九年级主要是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国际视野的培养。这些内容都是源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我们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不可忽视的要素。

    例如“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极具哲理的教学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生命存在的不易,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让这些富有思辨意味而又显得抽象难懂的道理让初中学生正确理解,是有较大难度的,需要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尤其要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例如有教师以孔子的生命历程引入,介绍孔子的出生过程:为了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73岁的老父亲常常去丘山上祈祷。孔子出生在野外的山洞里,历经艰辛才平安降生。讲完孔子出生的故事,接着提问学生:大家出生时又是怎样的情景?请说出你的故事。在场不少学生声情并茂地分享了自己出生时惊心动魄的故事。教师又追问:听完分享,大家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因为有着亲身体会,同学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感悟到生命的宝贵,对生命的重新审视也必然会使学生对生命更加珍惜与热爱。

    三、循“思”定问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把“如何持守德育课程应有的价值高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想发展”[1]作为教学过程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学生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需要通过高品质问题的激发、磨炼,才能得到提升。

    (一)锻炼批判性思维

    身处信息不断喷涌的时代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们凭借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去正确认识、分析和选择面对的各种事物。道德与法治课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场所,但是在现实的课堂设问中却存在许多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一是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而缺乏接受、拒绝、修正、组织这个答案的过程;二是设置的问题指向封闭,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求异。比如,一些教师就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探寻就此终止。

    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表述要简洁清晰,但问题内涵不能简单肤浅,要能让学生进行缜密、全面、深入的思考。例如“网络改变世界”一课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公交车上,一名女乘客不给老人让座,路见不平的小明就用手机拍下了这名女乘客的照片,并发布在微博上呼吁大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女乘客认为小明侵犯了自己的权利,要求小明进行赔偿。对此,网上引发了极大的爭论,一些人认为,“为什么要赔偿她的损失?曝光社会不文明现象人人有责”。另一些人认为,“应该赔偿,因为小明侵犯了别人的隐私”。由此提问学生:“你对此事件怎么看?小明需要赔偿这位女乘客吗?为什么?”将学生置于这样的价值冲突中,促使其对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就是运用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探索、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体现为或在思路的选择上,或在思考的技巧上,或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新见解、新发现、新突破。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留出思维空间,给学生自由想象、多维思索的广阔天地。

    例如,有教师在“参与民主生活”一课中,展示了一则新闻:小明是一名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但窗外是日夜不歇的公园施工队,吵得小明无法安心学习。根据材料提问学生:“小明应该怎么做?”这时就需要同学们充分联系所学内容和生活经验,为小明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有人建议去拨打市长热线,有人建议去政府网上投诉,还有人建议给政府信箱写信等。接着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遇到了哪些类似的问题?并给政府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有人就提出了“共享单车乱摆放问题”“道路上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等,也分享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路。最后还要求同学们在课后选择一种方式把发现的问题、讨论的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由此,学生在发现问题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钟晓琳,朱小曼.主流价值通达学生主体生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4):18-23.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