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帕丁顿熊》关于“他者性”的认识

    李然 王博

    帕丁顿的名字来源于布朗一家,因为一场地震被送去伦敦的玩具熊在火车站迷路,因为在伦敦的帕丁顿火车站被收留,所以取名帕丁顿。从开始和新家庭的种种不适应到最后磨合成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终于和布朗一家成为一个整体,有了自己崭新的生活。从开始的被排斥到最后的结局的温馨,获得观众一致认可。这是一个“他者性”消解的过程。二所谓的他者性,即非自我、非本土性,对于主体来说,他者是不被接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各国之间开始相互联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他者”的概念应运而生,对于某些主体国家来说,外来的人口、文化等是不会被重视不会被平等对待甚至会被边缘化的,而他者性的消解,就是对于这种不平等和歧视的消解,使得他者在主体的存在中获得认同,维护自己的利益,构建自我的主动权、话语权。对于共同参与竞争的两个主体来说,两者的争夺和对抗都是为了首先获得对方的认同,然而,强者为王,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强者眼中的他者只能沦为奴隶,这一定理在电影中也被深刻地展现出来。

    一、 西方社会的“他者”理论

    影片通过来自秘鲁的玩具熊的在伦敦的冒险的讲述[1],代指多年以前从秘鲁回到伦敦的探险家。多年以前,许多地理学家对秘鲁进行探索,这些地理学家主观认为自己应该从秘鲁那里得到什么,这种观点直接造就了他者理论的产生,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实力强大,作为主流社会的英国来说,秘鲁只是他们获得资源的来源地之一,落后、贫穷,是典型的未开化的第三世界[2],但却有大量英国所需要的资源,秘鲁相对于作为主流的英国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他者。当探险家任务失败,再次回到伦敦的时候,这在暗示我们,这批探险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他者,背离他们的社会主流。就像初期来自秘鲁的果酱熊帕丁顿一样。

    多年以后,到了现代社会,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人存在着他者性排斥,尽管果酱熊们努力地学习者主流社会伦敦的礼仪 ,在当代的他们依然格格不入,英国去的探险家曾在秘鲁留下了一些录音资料[3],这些资料后来成为果酱熊学习的依据,尽管他们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学习,学习伦敦的语言以及各种礼仪,直到之后达到能在伦敦火车站和别人进行交流,口语语气地道,他们仍没有感受到伦敦当地对他们的欢迎,与所期望的情景相悖的是,即是伦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尽管他的绅士礼仪已经地道得像个伦敦当地人,并没有人对他的礼貌进行回应。作为来自被公认的野蛮、贫穷的秘鲁的果酱熊来说,他像是整个社会的异类,没人在乎,格格不入。尽管为了进入伦敦已经练习准备了很久,但它仍然很难得到当地人的认同。这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折射,体现出了作为他者的果酱熊在异地被人排挤甚至被边缘化,这就是所谓的他者现象。在伦敦人看来,果酱熊本身就具有他者性,当地人因为害怕新来的人或者事物会冲击到自己以前努力换来的成果或是地位,所以几乎本能地排斥着新来的事物和人,通过阻止他们进入自己的社会来减少他者对社会的影响,从而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整个电影用伦敦人来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和文明进行指代,通过当地伦敦人对果酱熊的冷漠对待来反映他者这一概念,比如,布朗先生本能地对果酱熊进行排斥,布朗先生精明善于计算,以至于对于没有危险的果酱熊或者说还不能确定是否有危险的人直接进行计算分析,这是当时英国时期的人物的代表性格,观念保守,自私自利,害怕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被不属于自己圈子的人抢了去,本能地对自己不熟悉或者不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和物进行抵制,对于果酱熊便是如此。这种行为使得果酱熊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是真的离这个城市越来越远,这使得果酱熊越来越不安。虽然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果酱熊住进了他家,但是,立刻准备购买保险的行为并打算将果酱熊送走的行为再一次体现了伦敦当地人对外来者的排斥。从布朗先生的角度来看,这只熊是不可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自己也不允许这只熊在自己家存在的。[4]同样的,在接下来的自然史博物馆,女馆长的态度也深刻地体现了伦敦社会对外来物种的排他性,这是对当时整个西方社会现状的折射。

    二、“他者”的弱化

    身为他者,受尽排挤压迫,甚至遭受边缘化歧视,永远得不到平等的尊重。在向他者转化的过程中,一直属于被压迫的从属地位。然而,面对压迫,承受者并不是一味地接受,他们会奋起反抗,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策略和计划,为了赢得尊重,为了获得与其他人在这个社会同等的地位而进行战斗。电影通过对帕丁顿熊被排斥到被接纳整个过程的描绘,来代指他者向自我转化的整个过程。

    电影最终以喜剧结尾,温馨而和谐。帕丁顿熊最终被布朗一家所接受,当然这是经过他自己的不断地努力得到的,通过克服各种障碍,以及和布朗一家经历的各种事情,使得帕丁顿最终成为了布朗一家中的一员。从社会层面和文化意义来说,帕丁顿的蜕变体现的是帕丁顿熊由他者向自我转化的整个过程。[5]他不再是被边缘化的他者,而是在伦敦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帕丁顿熊为了这份归属感作了许多努力,不断地和整个社会固有的思想进行斗争。从开始刚到伦敦时对语言和礼仪进行努力学习,虽然并没有人对他的善良和努力进行回应和表示友好。但是帕丁顿熊并不放弃,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与整个伦敦社会融为一体。他有自己的荣誉和尊严,被人拒绝后自己孤身出走,不畏艰险,寻找那个曾经想要收留他的人,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以及他对自己的追寻贏得了伦敦社会和布朗一家的尊重。最后融入了伦敦社会,使自己在社会中有了一席之地。

    在中心主义盛行的欧洲社会,他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使自己完成了从他者向自我的转化。电影通过对帕丁顿熊的演绎来表达第三世界对发达国家的呼唤,想要得到承认和认可的心情。随着经济的大发展,以及政治水平的提高,所谓的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并不像发达国家想象的那么贫穷落魄和愚昧,然而一些发达国家想展现和享受自己所谓的优越感,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比自己要落后的对象,即他者形象。影片最终结局设定帕丁顿熊融入了布朗一家也反映出了西方文明社会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性,西方的中心论开始有所动摇。虽然第三世界和异于本民族的人仍然会被视为他者,但是发达的西方文明开始对他者渐渐接受,渐渐认识到所谓的他者对自己的发展还是有一点影响的,异族的他者性正在逐渐被弱化。这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趋势。

    三、“他者性”消解的大趋势

    电影通过对帕丁顿熊经过一系列困难最终融入了布朗一家和伦敦社会的表达,来直接体现所谓的“他者”彻底融入西方文明的艰难与坎坷。西方文明对于他者的排斥是发自内心的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帕丁顿熊的融入同时也在告诉人们,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即使是异乡或者异族,只要自己不断进行努力,不放弃追寻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仍然可以实现由他者向自我的转化,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现融合,和当地的居民融为一体,消除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他者性。影片《帕丁顿熊》向我们传递了这种希望,并表达出了对于包容的呼应。

    因此,对于受到西方文明影响出现的他者性现象,我们应该重新对其进行研究和审视,他者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改变。面对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进行排斥,其中优秀的对于本国发展有积极影响的部分,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对那些优秀成果进行借鉴吸收。尊重外来文化的差异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6]在电影故事中,布朗夫人对帕丁顿的关心和包容以及帕丁顿对待布朗一家的真诚与友好表现折射出了社会现实,西方文明社会开始逐渐接受外来文明,他者态度在逐渐减弱,人们在渐渐地接受他者,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他者的到来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他者的到来会带来新的元素,为现有社会带来生机与活力,所以,对待他者不能一味地只进行排斥,还应该进行客观地分析。好的地方要借鉴[7],不优秀的地方应引以为鉴别,看看自身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影片中对女馆长计划失败的演绎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顽固不化,只会落后于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和前进的速度,为社会所不容。从侧面来说,展示了人们的善良以及对弱小势力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民族平等的呐喊,他们要求种族平等和民族融合,并将为此继续乐此不疲地奋斗。女博物馆长的悲剧,展示出西方的中心主义将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权利模式必须顺应时代作出相应的改变甚至将原有的落后的观念进行抛弃。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同的种族之间是平等的,不同的国家是平等的,即使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同,但也应该相互尊重,世界正在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努力,必须摒弃一些落后的陈旧的思想,使得人类社会在文化不同、经济实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前提下也能够实现真正的大融合。共同创建一个关系融洽、相互包容的真正的和谐友好社会。

    结语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未来社会“他者”现将不再会存在,世界将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各国交流将会逐渐增多,而所谓的“他者性”将会消失,因为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所有落后的理念终将被淘汰。世界各国将在各自大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8]

    参考文献:

    [1][3]迈克尔·邦德.帕丁顿熊[J].电影,2015(3):40-41.

    [2]许金晶.《帕丁顿熊》:一个关于殖民与归化的隐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3-16(024).

    [4]保罗·金,哈密斯·麦克尔,迈克尔·邦德.帕丁顿熊[J].科学大观园,2015(7):54-55.

    [5]张心亮.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高等教育交往范式转型[J].教育评论,2016(4):45-48.

    [6][7]L.伊里加蕾,刘岩.建设同他者交互关系的未来[J].世界哲学,2012(3):102-117,161.

    [8]高建平.从“他”到“你”:他者性的消解[J].学术月刊,2014(1):130-137.

相关文章!
  • 浅论赵谦对海南文化的贡献

    【摘 要】赵谦在海南作琼台、布学范,把教化海南作为自己的责任,一时间各类求学的士人随之而来,使海南文风丕变。【关键词】赵谦;海南中图分

  • 试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困境与

    李羚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对师资资源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在教育方面也增设了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其

  • 汉字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原

    曾琦摘 要:平面广告的产生源于商家对自身产品的强烈推广意愿,广告设计是以增加销售进而增加利润为最终目的的。汉字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