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广西卷用图瑕疵一则
关键词 高考文综,广西卷地图,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6-02
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如下——
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从地图来看,苏台德地区尚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说明《慕尼黑协定》尚未签订,而奥地利已与德国连成一片,表明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此题选B,即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但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则可发现问题:该地图很不准确。
请看下列人教社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和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三《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两幅地图:
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前,波兰与匈牙利两国并不接壤,因为之间有一片较为宽阔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而高考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波兰与匈牙利的领土则是接壤的。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应于10月1日至10日之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应由英、法、德、意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管理,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还规定要在三个月内满足匈牙利和波兰的领土要求。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当天,波兰政府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把切欣地区的两个县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波兰政府的要求。10月20日,波兰军队占领了切欣的两个县(即扎奥尔扎)。两天后,波兰军队又占领了斯皮什和奥拉瓦的一部分。
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于是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捷克斯洛伐克又一次被瓜分。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军队正式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波兰和匈牙利分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多少领土呢?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记载是:“国际委员会允许波兰占有特青地区,又把斯洛伐克南部的一块土地给予了匈牙利。给波兰人的土地约400平方英里,上面住有24万居民;给匈牙利人的土地约5000平方英里,居民100万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的记载是:“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也乘人之危,伙同希特勒德国抢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波兰得到了大约650平方英里的特青(即切欣——作者注)地区,匈牙利得到了鲁西尼亚(即卢西尼亚——作者注)南部地区7500平方英里的土地。”
这样,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丧失了1/3以上的领土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面积急剧缩小,波兰与匈牙利得以扩张并交界。这是《慕尼黑协定》的一大严重后果。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认为,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图似乎是一幅拼接的地图:捷克斯洛伐克中西部领土图采用的是慕尼黑协定前的图,捷克斯洛伐克中东部领土图所采用的则是慕尼黑协定后的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是反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慕尼黑协定签署前的欧洲形势,就应当客观呈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现状。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见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历史地图应规范、准确、清晰。如果由于绘制历史地图的某些瑕疵,导致所呈现的史实不准、不清,甚至混乱,至少会误导学生。
【作者简介】李庆忠,男,1951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关键词 高考文综,广西卷地图,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6-02
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如下——
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从地图来看,苏台德地区尚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说明《慕尼黑协定》尚未签订,而奥地利已与德国连成一片,表明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此题选B,即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但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则可发现问题:该地图很不准确。
请看下列人教社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和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三《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两幅地图:
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前,波兰与匈牙利两国并不接壤,因为之间有一片较为宽阔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而高考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波兰与匈牙利的领土则是接壤的。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应于10月1日至10日之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应由英、法、德、意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管理,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还规定要在三个月内满足匈牙利和波兰的领土要求。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当天,波兰政府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把切欣地区的两个县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波兰政府的要求。10月20日,波兰军队占领了切欣的两个县(即扎奥尔扎)。两天后,波兰军队又占领了斯皮什和奥拉瓦的一部分。
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于是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捷克斯洛伐克又一次被瓜分。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军队正式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波兰和匈牙利分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多少领土呢?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记载是:“国际委员会允许波兰占有特青地区,又把斯洛伐克南部的一块土地给予了匈牙利。给波兰人的土地约400平方英里,上面住有24万居民;给匈牙利人的土地约5000平方英里,居民100万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的记载是:“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也乘人之危,伙同希特勒德国抢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波兰得到了大约650平方英里的特青(即切欣——作者注)地区,匈牙利得到了鲁西尼亚(即卢西尼亚——作者注)南部地区7500平方英里的土地。”
这样,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丧失了1/3以上的领土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面积急剧缩小,波兰与匈牙利得以扩张并交界。这是《慕尼黑协定》的一大严重后果。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认为,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图似乎是一幅拼接的地图:捷克斯洛伐克中西部领土图采用的是慕尼黑协定前的图,捷克斯洛伐克中东部领土图所采用的则是慕尼黑协定后的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是反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慕尼黑协定签署前的欧洲形势,就应当客观呈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现状。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见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历史地图应规范、准确、清晰。如果由于绘制历史地图的某些瑕疵,导致所呈现的史实不准、不清,甚至混乱,至少会误导学生。
【作者简介】李庆忠,男,1951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关键词 高考文综,广西卷地图,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6-02
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如下——
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从地图来看,苏台德地区尚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说明《慕尼黑协定》尚未签订,而奥地利已与德国连成一片,表明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此题选B,即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但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则可发现问题:该地图很不准确。
请看下列人教社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和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三《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两幅地图:
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前,波兰与匈牙利两国并不接壤,因为之间有一片较为宽阔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而高考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波兰与匈牙利的领土则是接壤的。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应于10月1日至10日之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应由英、法、德、意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管理,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还规定要在三个月内满足匈牙利和波兰的领土要求。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当天,波兰政府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把切欣地区的两个县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波兰政府的要求。10月20日,波兰军队占领了切欣的两个县(即扎奥尔扎)。两天后,波兰军队又占领了斯皮什和奥拉瓦的一部分。
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于是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捷克斯洛伐克又一次被瓜分。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军队正式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波兰和匈牙利分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多少领土呢?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记载是:“国际委员会允许波兰占有特青地区,又把斯洛伐克南部的一块土地给予了匈牙利。给波兰人的土地约400平方英里,上面住有24万居民;给匈牙利人的土地约5000平方英里,居民100万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的记载是:“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也乘人之危,伙同希特勒德国抢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波兰得到了大约650平方英里的特青(即切欣——作者注)地区,匈牙利得到了鲁西尼亚(即卢西尼亚——作者注)南部地区7500平方英里的土地。”
这样,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丧失了1/3以上的领土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面积急剧缩小,波兰与匈牙利得以扩张并交界。这是《慕尼黑协定》的一大严重后果。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认为,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图似乎是一幅拼接的地图:捷克斯洛伐克中西部领土图采用的是慕尼黑协定前的图,捷克斯洛伐克中东部领土图所采用的则是慕尼黑协定后的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是反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慕尼黑协定签署前的欧洲形势,就应当客观呈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现状。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见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历史地图应规范、准确、清晰。如果由于绘制历史地图的某些瑕疵,导致所呈现的史实不准、不清,甚至混乱,至少会误导学生。
【作者简介】李庆忠,男,1951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6-02
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如下——
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从地图来看,苏台德地区尚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说明《慕尼黑协定》尚未签订,而奥地利已与德国连成一片,表明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此题选B,即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但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则可发现问题:该地图很不准确。
请看下列人教社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和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三《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两幅地图:
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前,波兰与匈牙利两国并不接壤,因为之间有一片较为宽阔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而高考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波兰与匈牙利的领土则是接壤的。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应于10月1日至10日之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应由英、法、德、意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管理,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还规定要在三个月内满足匈牙利和波兰的领土要求。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当天,波兰政府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把切欣地区的两个县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波兰政府的要求。10月20日,波兰军队占领了切欣的两个县(即扎奥尔扎)。两天后,波兰军队又占领了斯皮什和奥拉瓦的一部分。
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于是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捷克斯洛伐克又一次被瓜分。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军队正式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波兰和匈牙利分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多少领土呢?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记载是:“国际委员会允许波兰占有特青地区,又把斯洛伐克南部的一块土地给予了匈牙利。给波兰人的土地约400平方英里,上面住有24万居民;给匈牙利人的土地约5000平方英里,居民100万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的记载是:“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也乘人之危,伙同希特勒德国抢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波兰得到了大约650平方英里的特青(即切欣——作者注)地区,匈牙利得到了鲁西尼亚(即卢西尼亚——作者注)南部地区7500平方英里的土地。”
这样,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丧失了1/3以上的领土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面积急剧缩小,波兰与匈牙利得以扩张并交界。这是《慕尼黑协定》的一大严重后果。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认为,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图似乎是一幅拼接的地图:捷克斯洛伐克中西部领土图采用的是慕尼黑协定前的图,捷克斯洛伐克中东部领土图所采用的则是慕尼黑协定后的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是反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慕尼黑协定签署前的欧洲形势,就应当客观呈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现状。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见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历史地图应规范、准确、清晰。如果由于绘制历史地图的某些瑕疵,导致所呈现的史实不准、不清,甚至混乱,至少会误导学生。
【作者简介】李庆忠,男,1951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关键词 高考文综,广西卷地图,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6-02
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如下——
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从地图来看,苏台德地区尚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说明《慕尼黑协定》尚未签订,而奥地利已与德国连成一片,表明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此题选B,即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但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则可发现问题:该地图很不准确。
请看下列人教社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和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三《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两幅地图:
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前,波兰与匈牙利两国并不接壤,因为之间有一片较为宽阔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而高考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波兰与匈牙利的领土则是接壤的。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应于10月1日至10日之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应由英、法、德、意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管理,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还规定要在三个月内满足匈牙利和波兰的领土要求。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当天,波兰政府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把切欣地区的两个县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波兰政府的要求。10月20日,波兰军队占领了切欣的两个县(即扎奥尔扎)。两天后,波兰军队又占领了斯皮什和奥拉瓦的一部分。
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于是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捷克斯洛伐克又一次被瓜分。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军队正式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波兰和匈牙利分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多少领土呢?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记载是:“国际委员会允许波兰占有特青地区,又把斯洛伐克南部的一块土地给予了匈牙利。给波兰人的土地约400平方英里,上面住有24万居民;给匈牙利人的土地约5000平方英里,居民100万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的记载是:“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也乘人之危,伙同希特勒德国抢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波兰得到了大约650平方英里的特青(即切欣——作者注)地区,匈牙利得到了鲁西尼亚(即卢西尼亚——作者注)南部地区7500平方英里的土地。”
这样,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丧失了1/3以上的领土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面积急剧缩小,波兰与匈牙利得以扩张并交界。这是《慕尼黑协定》的一大严重后果。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认为,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图似乎是一幅拼接的地图:捷克斯洛伐克中西部领土图采用的是慕尼黑协定前的图,捷克斯洛伐克中东部领土图所采用的则是慕尼黑协定后的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是反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慕尼黑协定签署前的欧洲形势,就应当客观呈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现状。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见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历史地图应规范、准确、清晰。如果由于绘制历史地图的某些瑕疵,导致所呈现的史实不准、不清,甚至混乱,至少会误导学生。
【作者简介】李庆忠,男,1951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关键词 高考文综,广西卷地图,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6-02
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如下——
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从地图来看,苏台德地区尚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说明《慕尼黑协定》尚未签订,而奥地利已与德国连成一片,表明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此题选B,即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但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则可发现问题:该地图很不准确。
请看下列人教社大纲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和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三《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两幅地图:
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前,波兰与匈牙利两国并不接壤,因为之间有一片较为宽阔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而高考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波兰与匈牙利的领土则是接壤的。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应于10月1日至10日之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应由英、法、德、意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管理,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还规定要在三个月内满足匈牙利和波兰的领土要求。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当天,波兰政府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把切欣地区的两个县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波兰政府的要求。10月20日,波兰军队占领了切欣的两个县(即扎奥尔扎)。两天后,波兰军队又占领了斯皮什和奥拉瓦的一部分。
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于是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捷克斯洛伐克又一次被瓜分。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军队正式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波兰和匈牙利分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多少领土呢?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记载是:“国际委员会允许波兰占有特青地区,又把斯洛伐克南部的一块土地给予了匈牙利。给波兰人的土地约400平方英里,上面住有24万居民;给匈牙利人的土地约5000平方英里,居民100万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的记载是:“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也乘人之危,伙同希特勒德国抢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波兰得到了大约650平方英里的特青(即切欣——作者注)地区,匈牙利得到了鲁西尼亚(即卢西尼亚——作者注)南部地区7500平方英里的土地。”
这样,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丧失了1/3以上的领土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领土面积急剧缩小,波兰与匈牙利得以扩张并交界。这是《慕尼黑协定》的一大严重后果。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认为,2014年广西高考文综第22题《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图似乎是一幅拼接的地图:捷克斯洛伐克中西部领土图采用的是慕尼黑协定前的图,捷克斯洛伐克中东部领土图所采用的则是慕尼黑协定后的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如果是反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慕尼黑协定签署前的欧洲形势,就应当客观呈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现状。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见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历史地图应规范、准确、清晰。如果由于绘制历史地图的某些瑕疵,导致所呈现的史实不准、不清,甚至混乱,至少会误导学生。
【作者简介】李庆忠,男,1951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