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校园暴力的关键在于依法治校
孟慧娟
2015年12月4日上午,湖南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高三某班班主任滕某被学生龙某持水果刀杀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最近的一年内,至少有13起教师被学生或家长袭击的事件曝光。而在百度上用“殴打同学”做关键词进行搜索,出来的相关结果有9110多万个,除去重复显示,也足够触目惊心。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事实上,显性的校园暴力如肢体暴力,易被察觉,但隐性的校园暴力(冷暴力),如语言暴力、关系暴力则易被人忽视。笔者以为,不管是显性暴力,还是隐性暴力,要想得以彻底消除,最终都要从依法治校入手,才能妥善解决。可以说,依法治校是消除校园暴力隐患的关键。依法治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笔者认为,教育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是目前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收入水平不高让教师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与职业尊严,人权与财权的掣肘让学校管理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二胎政策放开以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就应该是学校,学校女教师比例较高,怀孕请假人数的增加,使正常的教学无法运转。没有编制,代课教师工资从哪里来?激发教师竞争意识的教师聘任机制如何得以落实?……一系列的现实困境,无形中也加剧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只有真正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教育人来办学,给教师自主教育的空间,才能让学校的管理科学有效,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二、培养师生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精神
以往,对一些有关教师的校园暴力案件,人们很容易归咎于师德问题。其实,这关乎一个教师是否具备法治观念,能否依法执教的根本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依法治校是师德建设的关键》一文中提到:当前诸多所谓“师德”问题,其实是法律问题,教育部门与其狠抓师德,不如切实依法治校,这才是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法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学校教育就是要通过有形的教育或者无形的影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遵守规则、敬畏法律的人。
三、强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依法治校的核心问题是程序问题。正当的法律程序是主体行使权利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积极培养教职员工的法治思维,从法治角度考虑问题,规范管理,解决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是依法治校的主体,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教师要依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要依照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应主动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设立校园纠纷仲裁委员会,完善学生申诉制度,保障教师、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完善课程设置
暴力的根源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法规的无知。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还存在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弱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健康、法治的教育,不仅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且应该建立其独立的体系。
品德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思想品德教学应与时俱进并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虽有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的部分,但在教学中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解决问题的指导等情况,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削弱了课程应有的教育作用。
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出台,《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随之发布,要求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但目前的心理教育更多地强调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技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实践证明,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增强防范意识;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获得处理安全事故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两者同样都是遏制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开设的初级生存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括从“身体的技巧与技能,保证身体健康”到“了解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如何在家里和街上保证人身安全”等12个系列的内容及详尽说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生存及自我防护能力。
另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效的家庭培训对防止青少年侵犯他人、反社会及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有很大裨益。家长课程设置更需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内容应包括有效沟通技巧、处理不良情绪的技能、明确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对策及自我保护、监督和有效管束等。只有家校密切沟通,才能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切实规避各种暴力侵害。
(本栏责编 子 君)
2015年12月4日上午,湖南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高三某班班主任滕某被学生龙某持水果刀杀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最近的一年内,至少有13起教师被学生或家长袭击的事件曝光。而在百度上用“殴打同学”做关键词进行搜索,出来的相关结果有9110多万个,除去重复显示,也足够触目惊心。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事实上,显性的校园暴力如肢体暴力,易被察觉,但隐性的校园暴力(冷暴力),如语言暴力、关系暴力则易被人忽视。笔者以为,不管是显性暴力,还是隐性暴力,要想得以彻底消除,最终都要从依法治校入手,才能妥善解决。可以说,依法治校是消除校园暴力隐患的关键。依法治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笔者认为,教育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是目前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收入水平不高让教师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与职业尊严,人权与财权的掣肘让学校管理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二胎政策放开以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就应该是学校,学校女教师比例较高,怀孕请假人数的增加,使正常的教学无法运转。没有编制,代课教师工资从哪里来?激发教师竞争意识的教师聘任机制如何得以落实?……一系列的现实困境,无形中也加剧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只有真正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教育人来办学,给教师自主教育的空间,才能让学校的管理科学有效,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二、培养师生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精神
以往,对一些有关教师的校园暴力案件,人们很容易归咎于师德问题。其实,这关乎一个教师是否具备法治观念,能否依法执教的根本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依法治校是师德建设的关键》一文中提到:当前诸多所谓“师德”问题,其实是法律问题,教育部门与其狠抓师德,不如切实依法治校,这才是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法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学校教育就是要通过有形的教育或者无形的影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遵守规则、敬畏法律的人。
三、强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依法治校的核心问题是程序问题。正当的法律程序是主体行使权利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积极培养教职员工的法治思维,从法治角度考虑问题,规范管理,解决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是依法治校的主体,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教师要依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要依照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应主动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设立校园纠纷仲裁委员会,完善学生申诉制度,保障教师、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完善课程设置
暴力的根源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法规的无知。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还存在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弱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健康、法治的教育,不仅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且应该建立其独立的体系。
品德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思想品德教学应与时俱进并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虽有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的部分,但在教学中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解决问题的指导等情况,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削弱了课程应有的教育作用。
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出台,《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随之发布,要求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但目前的心理教育更多地强调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技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实践证明,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增强防范意识;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获得处理安全事故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两者同样都是遏制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开设的初级生存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括从“身体的技巧与技能,保证身体健康”到“了解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如何在家里和街上保证人身安全”等12个系列的内容及详尽说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生存及自我防护能力。
另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效的家庭培训对防止青少年侵犯他人、反社会及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有很大裨益。家长课程设置更需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内容应包括有效沟通技巧、处理不良情绪的技能、明确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对策及自我保护、监督和有效管束等。只有家校密切沟通,才能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切实规避各种暴力侵害。
(本栏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