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亟待系统规范的独立教程
摘 要:“宿构、套作、模式化、文艺腔”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美学”特征。究其根源,是因为九义阶段的写作教学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这种训练造成学生思维僵化,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建构系统、规范、独立的写作教程。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式化;独立教程;规范系统
批评容易,建设难。每年高考都会触发全民激烈的讨论,尤其高考作文更是引人关注。然而,专家学者的讨论并未得出什么结果。印象式的观感,即兴式的评论,治标不治本,只类似庸僧论禅,隔靴搔痒,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命题模式而言,无论何人出题,都必将自取其辱,因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并非一个独立而规范的系统。命题不能在规范的系统之中,就只能是随机的、即兴的。而作文教学也因为没有规范系统的教程,只能仿照高考命题的模式各自去押题、去教、去学,于是,“宿构、套作、模式化、文艺腔”的作文大行其道。
关键问题是:这种命题与写作训练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仅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培养出的学生国际竞争力不强。
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指出:“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1]“人人喊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考下去,“国危矣”;“人人参与”是因为高考就是这么考的,你必须适应它。恶果是“全线崩溃”,归因是“套式训练”。温教授一针见血,深中肯綮。类此洪钟大吕之音,足以振聋发聩,但教育者找不到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扼杀学生作文的“宿构、套作、模式化、文艺腔”。
事实上,“模式化、文艺腔”已经固化为高考作文的美学特征,固化为阅卷评分者的美学标准,固化为语文教师的美学模板,固化为考生的美学追求。为了能够在高考中获得理想分数,学生会读背“满分作文”,绝缘名家名篇(高考诗文阅读的命题也基本如此),就如同《儒林外史》的儒生只读八股文,不知李杜诗,只此一点,足以让高考上演“滑铁卢战役”的悲剧;读多了名家名篇,文风张弛自如,极易游离“主题”,只此一点,足以让“星沉海底当窗见”。过尽千帆,沉舟侧畔,有多少倾覆?血的教训让语文教师不敢放任学生博览群书,自由行文。因为有高考作文的“美学”,因为高考作文已经衍变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应用文文体——现代的“八股文”。
“高考应用文或八股文”只是在高考考场上才有用,其成绩也只限于高考录取才有用,除此之外,一生中也不需要写这种文章。这种写作放之世界,更是一无用处。请参看历年《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全球成绩报告》,其中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分析性写作”的成绩(还有阅读能力)从来比不过新加坡、加拿大、英、美等国,并且还低于全球平均成绩,这也印证了温儒敏先生的“全线崩溃”说。
是不是中国学生的其它能力也是如此呢?不,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远远高于其它国家的学生(GRE只考阅读、写作、数学)。这值得中国阅读和写作教学借鉴、反省与深思。其实,我们作文没比数学少练少写,阅读习题没比数学习题少做少讲,本人以为之所以中国学生数学成绩优异,是因为:一是系统规范的教程,二是严谨细化的学考,三是宽广多元的思维。这三点其实也是新加坡、加拿大、英、美等国的写作成绩优异的原因。其系统性从迈克尔·卡里尔的《中等语言技巧——写作》可窥见一斑,他明确地规定了一些文体的规范训练项目:(1)非正式的书信;(2)给材料写作;(3)描述人物;(4)描述地方和物品;(5)描述过去;(6)比较;(7)邀请;(8)优选;(9)指示;(10)未来的计划;(11)正式书信;(12)报告;(13)梗概;(14)演讲;(15)劝告;(16)说服;(17)描述过程;(18)叙述一则故事;(19)发表赞成或反对意见;(20)辩论。[2]写作过程应视为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家庭、自然的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洞悉自己心灵,表达情感诉求和见地的思维训练。如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写作教程要求:写简短的说明文,描述一种体验;写简短的记叙文,描述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感受细节。美国小学二年级则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写简短的记叙文,给朋友写信,要有日期、问题、正文、结尾和签名。
反观中国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结果半数以上的考生写的都不符合书信体的规范格式。由于长期的作文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连文体要求的变化都不能适应,也不具备书信写作的基本能力,直接写成了“标准议论文”——模式化、文艺腔。
其它文体的写作情况怎么样?虽然高考要求“文体不限”,但极少有人写除了“议论文”之外的文体。即使写了,也往往被低评。这种现状迫使作文教学不得不趋于模式化、文艺腔,迫使学生不得不“未雨绸缪”——宿构、套作。这种恶习不仅盛行于中国考场,而且还延续到国际考场。但是,国外决不姑息,直接宣布成绩无效,且不说明原因。中国的应试作文思维方式(高度雷同,成绩“完美”)在重视个性与创意的英美考场上,参与国际竞争时遭遇到了“全线崩溃”。
中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独立的写作教程,写作只是依附于语文课本之中。就是这样也只是一些支离的技法的介绍,而没有把写作视为精神方面的修为,没有科学的系统的写作理论作指导,因此学生作文普遍呈现“假、大、空”的文风。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写作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应付考试,就连依附于教材之中的“写作教程”也早成了弃儿。因此,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畸形的训练之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等全都被遏制于这种固化的应试模式之中,最后的悲剧是只剩下所谓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到了高中,就只剩下“议论文”,因为只有这种文体能够在考场上快捷地“模式化、套作”,能够将背诵的“满分作文”快捷地拼盘,使其“文艺腔”流光溢彩,从而获取高分。
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也只有课堂作文、考场作文,学生根本无暇做写作前的准备、酝酿、深入的思考。在这种机制之下,学生很难写出独具匠心的个性文章,只能因袭“满分作文”的模式,只能拼盘“满分作文”的内容。我们没有欧美那种课外作文,那种课题式的长篇著述,那种“田野调查”式的真文章。例如,作文题目为:“为人类服务的动物”;“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为度假作准备”[3]等。中国学生训练的只有即兴性的感悟短篇,高考作文也不过只要求“800字”。“800字”的思维训练,只有在中国考场上能“自娱自乐”,到了国际考场一试水,只有败北。
作文命题也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为什么不能贴近生活、贴近自我?如果用上文列举的几个作文题目来高考,焉有“宿构、套作、模式化、文艺腔”?翻阅“满分作文”,爱因斯坦、霍金、陶渊明、李白等“万能例子”(还有“万能开头”以及“万能结尾”)被无数次地引用,但就是不见“自我”,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假、大、空”呢?
如何让学生能具备受用于人生、有国际竞争力的写作能力呢? 野叟献曝:
1.研究所有的文体(包括便条之类),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严谨细化的界定,制定“写作内容标准”,形成系统,有计划有步骤推行于各个学段。每一年级只学且只考某些文体。高考不限。
2.根据各年级写作要求,编制出系统规范的独立的写作教材,通盘统筹,不失序,不重复建构。“写作策略与运用”操作性强。文体多元,思维多元。
3.设置专职指导写作的教师,使其专业化,不被其它事务干扰。
4.作文训练必须贴近生活、贴近自我,且不能固化为某一种模式。“变”是常态,确保思维的多元化。
5.不只有课堂作文,还要有周作文、月作文、学年作文。不只有区区几百字的短篇作文,还要有扎扎实实的中篇、长篇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作文单独考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J].教师博览,2014,(10).
[2]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84.
[3]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94.
作者简介:黄助昌(1962— ),男,江西省万年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