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亲密度的影响研究

王箬茗 刘萍 周紫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社交软件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已逐渐成为新技术的积极使用者,而不再是过去的旁观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大学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在亲密度上产生的新变化。研究发现,新媒体对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亲密度存在一定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第一,新媒体社交软件已成为亲子之间袒露心声的平台,线上和线下行为相互渗透;第二,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反哺”现象已成为亲子沟通的重要助力;第三,父母借助新媒体进入子代的线上世界,为双方的交流和情感沟通提供了便利,但新媒体独有的碎片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沟通频率增加的同时,忽略了沟通的深度;第四,相比传统沟通工具,大学生为了避免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围观”,更容易产生情感回避现象。总体而言,新媒体使亲子关系出现了“新常态”。
关键词 新媒体 亲子关系 文化反哺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媒体对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亲密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610 616080)。
作者简介:王箬茗、刘萍、周紫微,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194
根据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同时,新增网民年龄呈现两极分化,互联网向低龄、高龄人群渗透明显。该报告指出,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5.0%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这份报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总人数是多于他们父母一辈的。
网络上有一句引起无数转发、也引起无数愧疚的话:“当父母问你怎么用微信的时候不要不耐烦,他们曾不厌其烦的教你用筷子。”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子辈与父辈面对新事物的反应也有所差异。子辈对新事物更加敏感,思想的开放与年轻化使子辈对文化变迁的适应性更强,使其在亲子互动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并拥有了对父辈进行文化反哺的能力②。新媒体的出现开启了亲子沟通的新篇章,尤其是对外出求学的大学生及其父母来说,具有及时性、交互性的新媒体社交软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交流方式。
笔者认为所谓新媒体的“新”体现在它有别于传统“旧”媒体的地方,在此我们很难给新媒体一个极其详尽的定义,但是在生活中新媒体却无处不在,与亲子沟通方式是否影响亲子关系亲密度的主题相结合后,将本研究聚焦在常用的新媒体社交软件对亲子关系亲密度的影响上。
新媒体社交软件不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能以多种形式传递信息,例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网络通话、视频通话等。由于它的传递形式多样、传递内容生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有93.8%的大学生使用微信,89.2%的大学生使用QQ。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媒体社交软件的父母群体中,90%左右的父母在使用微信,50%左右的父母在使用QQ。一、新媒体的正负作用分析
(一)“不在场”的情感表达
在问卷中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线下)说不出口或不好意思跟父母说的话时, 50%左右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一定会或是可能会在新媒体社交软件上向父母表达自己本来说不出口的话。一部分被调查者虽然选择不同意這种说法,但觉得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会这样做。
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距离是“家庭亲密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曾借助新媒体社交软件向父母表达自己心意的子女,开始慢慢的尝试在现实生活中用语言,面对面地表达。这也说明,新媒体一方面让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够更自然地表达感情、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也让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距离有了微妙的改变。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表达那些所谓“说不出口”、“拉不下脸”的话的平台。因此,如果子女能够将新媒体社交软件作为与父母心贴心沟通的切口,利用新媒体社交软件回应迅速、生动、多样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提高亲密度。
(二)为“文化反哺”提供平台
在问卷调查中,有93.5%的被访者表示:会帮助父母解决使用新媒体社交软件时遇到的问题。周裕琼(2014)提出:“文化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亲子关系越是朝好的方向发展,子女在父母眼中的地位也越高。③”在信息化时代,这已成为子代进行文化反哺的重要内容,教长辈使用新媒体已成为大多数青年人都有的经历。周晓虹(2000)提出:“文化反哺在很大程度上悄悄改变了亲子之间的相对地位,或者说,它不可避免的提高了未成年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④”。受访的大学生在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时,都表示现在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家长制已经大为改观,子代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三)沟通的深度减弱
谈论的话题会受个人因素影响,大多数时候新媒体只是作为其谈论载体,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社交软件所具有的时间上的灵活性使得用户可以不用顾忌自己发送消息的时间、多少、长短,但这种特性时常会使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停留在“相互问好”的层面。与之相比,面对面的聊天能够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利于沟通的深入。虽然新媒体使得亲子之间的沟通更便捷,但是“易于导致本来直接的、全面的亲子交流转化为间接地、片面的交流影响亲子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影响亲子双方在彼此心里的地位”⑤。
(四)注意力的分散
家庭亲密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家庭成员共处的时间和空间,而现在人人都是“低头族”,逢年过节放假回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时间加起来都比不过各自玩手机的时间。
根据2016年微信官方统计,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大部分父母由于网龄较短,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辨别能力较差,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来不及鉴别。其次,亲代使用朋友圈向往的一般是一种认同感和存在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但是这些长篇大论的转发在子女一方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起到期待的效果,反而还会让子女心生反感。
(五)子女的情感回避
子女在使用新媒体社交软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社交圈,他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交流话题,有自己的社交形象。社交软件上的有些内容是子女未曾在父母面前展示过的或是不愿展现的,因此子女出于某些考虑,有时也会拒绝添加父母为好友,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屏蔽父母,防止父母获取自己在新媒体社交软件上活动信息的做法并不是个例,问卷调查涉及的大学生中有30.2%会这样做。
由于新媒体平台本身所带有的虚拟性、超现实性,用户在这一场域所构造、呈现的自我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也许会存在差异。不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被父母围观、但父母却想要从多方面了解自己,这种矛盾不在少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在他人心目中产生或维持个体或群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⑥。该理论将个体在“观众”面前自我呈现的内容称之为“前台”,包括个人的行为举止、穿着打扮、言行体态等,“后台”则是与之相反的内容,是个体不希望展示在人前的、可能会破坏自身所塑造的理想形象的内容。因此,当父母通过新媒体介入甚至探求孩子的虚拟生活世界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触碰到了孩子的“中区”。这部分隐藏于后台的内容通过新媒体这一介质突然展现在父母面前使得子代一时间无法招架。一方面,他们会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抗拒行为——拉黑、屏蔽等等;另一方面,孩子“中区”的内容被父母窥见后,其相关的行为会产生变化,会将自己“后台”中的内容隐藏的更深。二、结论
新媒体以其沟通方式多样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交流的局限性,借助新媒体表达心声的方式为亲子沟通打开了新的途径。正因为线上交流的有效性使得更多的用户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也坦诚的表露真实想法,有利于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文化反哺的深度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家庭关系和谐程度的指标,对于家庭而言,无论是谁向谁学习,都是有利于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的,虽然不断加剧的代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挑战,但文化反哺可以起到缓和冲突的作用。
父母借助新媒体进入子代的线上世界,为双方的交流和情感沟通提供了便利,但新媒体独有的碎片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沟通频率增加的同时却忽略了沟通的深度。而且,若双方对新媒体存在不合理的使用和过分的依赖,使得亲子之间本就难得的面对面相处被挤占和割裂,则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升华。
相比传统沟通工具,大学生为了避免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围观”,在新媒體社交软件平台上更容易产生情感回避现象,甚至将自己本就隐藏在“后台”的部分藏得更深。梅罗维茨曾指出,电子媒介允许个人形成“更深的”后台区域和“更前的”前台区域,并且使人们的表演出现了新的行为——中区行为⑦。开小号、“润色朋友圈”只是情感回避的委婉表达方式,有的子代甚至直接屏蔽了父辈,这会伤害父母的感情,不利于更流畅的情感表达。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被提出:有些父母接触到这些曾经子女被“隐藏”在“后台”的信息时,会选择逐步理解和接受,当子女发现父母并没有像自己设想的那样责问、批评乃至干涉自己的某些“隐藏”时,子女的回避便会有所“松动”,父母也得以了解子女更多,最终加深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这也是“中区”的一个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亲密度存在的影响是有正有负的,为了构建新型亲子关系、增进亲密度,则应该合理的使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作为一项技术、一种媒介,本身并不具有改变社会和他人的力量,能够造成改变的是使用新媒体的人们。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②邓美德.家庭场域下文化反哺的抗阻及教育对策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14.
③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现代传播.2014(2).117-123.
④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0(2).51-66.
⑤郭喨.技术焦虑与信息迷失——现代通讯技术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探讨.传承.2010(12).147.
⑥李启凤、吴广丽.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⑦刘运来.浅析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后台行为的影响.今传媒.2011(7).39-40.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