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
?眼关键词?演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大捷,原因,意义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66-05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第19题: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这道题的答案是C,应该没有问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但这道题错选率比较高,大多学生错选了B项。教师在分析错选原因时会指出: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第115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战术。(此分析多见网上对该题的解读)。这个解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平型关战役等同于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
我们先来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叙述“平型关战役”或“平型关大捷”的:
人民版: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人教版: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大象版: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还相继组织了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歼敌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
岳麓版:未提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
从三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叙述都比较简单,其中人民版的叙述最科学,明确指出平型关大捷的特点是“伏击战”,是“首次大捷”,而且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大象版虽指出是一次“大捷”,但看不出是在哪次会战中发生。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平型关大捷”的说法,没有用“平型关战役”。人教版的说法最含糊,只说“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没有提八路军,而且指出平型关战役是胜利的,这可能就把“平型关大捷”理解成“平型关战役”了。在我国的抗战史著作中,确有把两者等同起来的写法,百度等网站将两者的解释完全混为一谈,前后自相矛盾。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也把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
但是,比较权威的党史或近代史著作,对平型关战役和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却有完全不同的叙述,一般都把八路军第115师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叫做“平型关战斗”或“平型关大捷”,而不是“平型关战役”。如:
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在平型关战斗中,由于正面布防的友军没有按预定计划出击,失去了消灭更多敌人的机会。①
还有,王桧林、郭大钧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也称为“平型关战斗”。《辞海》也有“平型关战斗”条。
简单来说,“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斗)是“平型关战役”的组成部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辞海》对“战役”的解释是:“军团或相当于军团的兵力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②显然,平型关大捷是不能叫做平型关战役的。
1.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是发生在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期间的一场战役,是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与日军在山西省东北部的内长城线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作战行动。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11个军(另有8个、15个军之说)共计10余万人,历经团城口激战、平型关大捷、团城口反攻战、鹞子涧激战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关于平型关战役的起讫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平型关战役历时1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也有人认为平型关战役历时10天,即从1937年9月20日至30日。“这次战役从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下令所部,以大营为目标,向平型关进攻开始,至当月30日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令,在内长城防线上的守军全线撤退为止,共计10个昼夜。”③后一种说法主要是从战争的进行状态考虑的。
平型关战役中,战事十分惨烈,面对日军对山西的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层层阻击,伤亡重大。在整个战役中,国军多有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之表现。但终因武器装备差得太远,血战近20天后,平型关失守。在战役过程中,初入山西前线的八路军与战区部队协同作战,共同对敌。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后,平型关战役仍在继续进行。9月30日,阎锡山下令内长城线上的军队全线撤退,平型关战役基本结束。以后的战事中心移到忻口等地,直到日军侵占太原,太原会战结束。因此,平型关大捷虽然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但仍然改变不了平型关战役整体失败的结局。
平型关战役虽然未能阻止日军进攻太原,但也给其以沉重打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据日本军方显然人为缩小了战役的资料记载,日军死伤8562人。平型关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创造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光辉的战例。
2.平型关大捷
(1)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斗)概况
平型关大捷是在平型关战役期间由第18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依作战计划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部队的战斗,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胜利。
《辞海》“平型关战斗”条的解释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山西东北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战斗。1937年9月,侵入山西北部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南下夺取太原。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以一个团和骑兵营于9月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前进,牵制日军;以三个团于24日夜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地,待机歼敌;以一个团进入东长城村地域为师预备队。25日7时许,日军第五师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开火,予日军大量杀伤。而后,迅速发起冲击,将其割裂、包围,展开白刃格斗,经一天战斗,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平型关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①
上面的解释,基本上还原了战斗的概况,但对战争的背景交代不够。平型关战斗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是在国共联合抗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然,战斗是在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取得的,并没有国民党军队的直接参与。我们知道,在战斗中,八路军被编入第二战区序列,按常规应归阎锡山指挥,但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阎锡山同意八路军的指挥问题采用两个原则:“一为事先相互商议;二为临时将计划部署通知八路军,由八路军自行酌量行动。”因此在执行整个战役计划的前提下,八路军可以独立处理战事。
(2)八路军第115师的伤亡
目前在比较正规的中共党史著作中,只提消灭日军1000余人,并没有提到八路军自身的伤亡。关于平型关战斗中115师的伤亡,目前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说法:先看战斗的第二天林彪、聂荣臻给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的电报:
(一)昨日与敌第21连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缴获军用汽车七十四辆,炮一门及其他军用品甚多。敌颇顽强,负伤自杀非死不缴枪,故无一生俘。(二)我军伤亡三四百。负伤副团长二,营长二,其余待查。(三)昨晚和今晨敌由灵丘继续增援。故于今晨我将部队撤至白崖台附近集结。钳制援敌,以便晋军消灭残余敌一部。(四)汽车及一部军用品今晨已全毁。②
林彪的电报中,关于我军伤亡人数非常含糊,“伤亡三四百”,固然一方面可能未能精确统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意压低了伤亡人数。平型关战斗前,林彪提出集中兵力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的主张,显然与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思想相悖。这场战斗我军尽占地理优势,人数又数倍于敌人,可付出如此重大伤亡,这也是林彪所没有想到的。因此,“伤亡三四百”很可能是被压缩了数字。
第二种说法:伤亡六百余人。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龚古今、唐培吉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是这样记载的:“此次战役,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毁敌汽车八十余辆,我军伤亡六百余人。”
第三种说法:近千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中国军队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第五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战斗极为残酷,独八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阎明的《平型关往事》一文,对于115师的伤亡也有说明:“三个营的战士们前赴后继向敌人猛冲,自己也付出重大牺牲,仅五连原有140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30人了。”“当时部队伤亡很大,特别是三营九连,冲上公路全连只剩下10多人了。”仅这两个连,就牺牲了两百多人。总伤亡是多少呢?是“千余人”。
此外还有伤亡800人、900人之说。从近年来的研究看,学者大多认同“近千人”之说。
如果以伤亡论胜负,双方实际上几乎打了个平手。如果说林彪最终胜利了,也只能说是“惨胜”。但无论伤亡多少,我们均不能用双方的伤亡人数来看待这场战斗的意义。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伤亡人数通常是敌军的5到10倍,日军似乎真的不可战胜。而八路军居然首战告捷,歼灭了近千日军,确乎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教师在教学平型关大捷时,往往会补充一个细节,提到林彪在平型关战役中被国民党士兵误伤,其实不然。林彪负伤不是在平型关战役中,而是在平型关战役结束5个月后。1938年3月1日,林彪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东洋战马,带着师直属队10余人,路经阎锡山的第十九军防区。该军哨兵误以为林彪一行是日军,向其开枪射击。子弹击中林彪,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叶,并伤了脊神经。是年底,被送往苏联治伤,1942年1月回国。
(3)平型关大捷的原因
平型关大捷,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离不开八路军115师全体将士的英勇作战。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两点:
一是平型关战斗跟整个战役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跟各个作战部队的战况密切相关。24日凌晨国民党第71师按计划向敌军发动攻击,“这样,中、日两军即在长城线南侧的鹞子涧、迷回村、1850高地等处展开激战。原出击计划整个被打破。这一情况的出现,给115师单独消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①八路军原本担任侧击任务,以配合国军第71师主攻,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担任侧击任务的115师,于25日拂晓到达预定的作战地区时,却未遇到日军的活动。约在上午8时,意外地发现了有大批日军乘汽车沿东河南镇进入小寨、关沟,向平型关前进。林彪、聂荣臻抓住这一歼敌良机,机动灵活地立即指挥部队展开,并向敌人发动攻击”。②因此,平型关歼敌良机的出现跟整个战役的进行有关,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其他作战部队的配合,也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良机。林彪曾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说:“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人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后方大打起来。”③
二是林彪、聂荣臻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们抓住良机,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平型关大捷突破了“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思想,是在有利条件下的一次正规运动战,是一次灵活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部队利用有利的地形,在平型关外的山沟及两侧,充分发挥出了山地战的特长。
(4)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平型关大捷后,蒋介石发来贺电嘉奖。国民党元老、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专门著文写道:
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④
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平型关大捷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这次战役是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给予侵华日军迎头一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余日军,给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对日军就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
第二,平型关战斗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同时,为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团结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第四,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惨胜”的结果,让毛泽东等人充分认识了日军的战斗力。如果说在与日军正式交锋前,毛泽东进行“山地游击战”的决心就很坚定,那么,经过这次伏击后,不与日军正面交战的决心就更是不可动摇了。在这个意义上,林彪指挥的这场伏击战对于奠定中共此后八年的抗战方针,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9月25日即平型关战斗发生的这一天,毛泽东就致电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整个华北工作,应该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有机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①9月29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抗日战争作战的指导思想。
第五,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外国人常把中国看成是“一盘散沙”。平型关大捷使他们刮目相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有利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平型关大捷后,英国著名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每日先驱报》发表评论:
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在平型关遭受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进攻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行动回答日军。②
平型关大捷在教材中仅仅是一个“点”,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进行教学。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平型关大捷和平型关战役的区分。
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平型关大捷可以称作平型关战斗或平型关伏击战,但不宜叫平型关战役。
2.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同时也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平型关战役较好地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共赴国难的特点,平型关大捷是在战役上相互配合和支持的典范。八路军115师正是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了板垣师团第21旅团,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的。
3.平型关大捷的意义要充分肯定,也要讲深讲透。
近年来,网络上有否定平型关大捷意义的“杂音”,都是不值一驳的。
4.指出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对军事战略战术原则的一次灵活运用。
它体现了中国革命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求实的原则。此外,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材料,让学生分析平型关大捷的原因等,或者利用材料来命制一些试题,等等。
【作者简介】陈杰,男,1963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教研室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66-05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第19题: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这道题的答案是C,应该没有问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但这道题错选率比较高,大多学生错选了B项。教师在分析错选原因时会指出: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第115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战术。(此分析多见网上对该题的解读)。这个解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平型关战役等同于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
我们先来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叙述“平型关战役”或“平型关大捷”的:
人民版: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人教版: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大象版: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还相继组织了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歼敌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
岳麓版:未提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
从三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叙述都比较简单,其中人民版的叙述最科学,明确指出平型关大捷的特点是“伏击战”,是“首次大捷”,而且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大象版虽指出是一次“大捷”,但看不出是在哪次会战中发生。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平型关大捷”的说法,没有用“平型关战役”。人教版的说法最含糊,只说“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没有提八路军,而且指出平型关战役是胜利的,这可能就把“平型关大捷”理解成“平型关战役”了。在我国的抗战史著作中,确有把两者等同起来的写法,百度等网站将两者的解释完全混为一谈,前后自相矛盾。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也把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
但是,比较权威的党史或近代史著作,对平型关战役和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却有完全不同的叙述,一般都把八路军第115师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叫做“平型关战斗”或“平型关大捷”,而不是“平型关战役”。如:
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在平型关战斗中,由于正面布防的友军没有按预定计划出击,失去了消灭更多敌人的机会。①
还有,王桧林、郭大钧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也称为“平型关战斗”。《辞海》也有“平型关战斗”条。
简单来说,“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斗)是“平型关战役”的组成部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辞海》对“战役”的解释是:“军团或相当于军团的兵力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②显然,平型关大捷是不能叫做平型关战役的。
1.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是发生在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期间的一场战役,是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与日军在山西省东北部的内长城线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作战行动。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11个军(另有8个、15个军之说)共计10余万人,历经团城口激战、平型关大捷、团城口反攻战、鹞子涧激战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关于平型关战役的起讫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平型关战役历时1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也有人认为平型关战役历时10天,即从1937年9月20日至30日。“这次战役从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下令所部,以大营为目标,向平型关进攻开始,至当月30日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令,在内长城防线上的守军全线撤退为止,共计10个昼夜。”③后一种说法主要是从战争的进行状态考虑的。
平型关战役中,战事十分惨烈,面对日军对山西的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层层阻击,伤亡重大。在整个战役中,国军多有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之表现。但终因武器装备差得太远,血战近20天后,平型关失守。在战役过程中,初入山西前线的八路军与战区部队协同作战,共同对敌。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后,平型关战役仍在继续进行。9月30日,阎锡山下令内长城线上的军队全线撤退,平型关战役基本结束。以后的战事中心移到忻口等地,直到日军侵占太原,太原会战结束。因此,平型关大捷虽然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但仍然改变不了平型关战役整体失败的结局。
平型关战役虽然未能阻止日军进攻太原,但也给其以沉重打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据日本军方显然人为缩小了战役的资料记载,日军死伤8562人。平型关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创造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光辉的战例。
2.平型关大捷
(1)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斗)概况
平型关大捷是在平型关战役期间由第18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依作战计划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部队的战斗,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胜利。
《辞海》“平型关战斗”条的解释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山西东北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战斗。1937年9月,侵入山西北部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南下夺取太原。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以一个团和骑兵营于9月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前进,牵制日军;以三个团于24日夜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地,待机歼敌;以一个团进入东长城村地域为师预备队。25日7时许,日军第五师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开火,予日军大量杀伤。而后,迅速发起冲击,将其割裂、包围,展开白刃格斗,经一天战斗,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平型关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①
上面的解释,基本上还原了战斗的概况,但对战争的背景交代不够。平型关战斗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是在国共联合抗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然,战斗是在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取得的,并没有国民党军队的直接参与。我们知道,在战斗中,八路军被编入第二战区序列,按常规应归阎锡山指挥,但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阎锡山同意八路军的指挥问题采用两个原则:“一为事先相互商议;二为临时将计划部署通知八路军,由八路军自行酌量行动。”因此在执行整个战役计划的前提下,八路军可以独立处理战事。
(2)八路军第115师的伤亡
目前在比较正规的中共党史著作中,只提消灭日军1000余人,并没有提到八路军自身的伤亡。关于平型关战斗中115师的伤亡,目前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说法:先看战斗的第二天林彪、聂荣臻给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的电报:
(一)昨日与敌第21连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缴获军用汽车七十四辆,炮一门及其他军用品甚多。敌颇顽强,负伤自杀非死不缴枪,故无一生俘。(二)我军伤亡三四百。负伤副团长二,营长二,其余待查。(三)昨晚和今晨敌由灵丘继续增援。故于今晨我将部队撤至白崖台附近集结。钳制援敌,以便晋军消灭残余敌一部。(四)汽车及一部军用品今晨已全毁。②
林彪的电报中,关于我军伤亡人数非常含糊,“伤亡三四百”,固然一方面可能未能精确统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意压低了伤亡人数。平型关战斗前,林彪提出集中兵力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的主张,显然与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思想相悖。这场战斗我军尽占地理优势,人数又数倍于敌人,可付出如此重大伤亡,这也是林彪所没有想到的。因此,“伤亡三四百”很可能是被压缩了数字。
第二种说法:伤亡六百余人。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龚古今、唐培吉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是这样记载的:“此次战役,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毁敌汽车八十余辆,我军伤亡六百余人。”
第三种说法:近千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中国军队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第五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战斗极为残酷,独八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阎明的《平型关往事》一文,对于115师的伤亡也有说明:“三个营的战士们前赴后继向敌人猛冲,自己也付出重大牺牲,仅五连原有140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30人了。”“当时部队伤亡很大,特别是三营九连,冲上公路全连只剩下10多人了。”仅这两个连,就牺牲了两百多人。总伤亡是多少呢?是“千余人”。
此外还有伤亡800人、900人之说。从近年来的研究看,学者大多认同“近千人”之说。
如果以伤亡论胜负,双方实际上几乎打了个平手。如果说林彪最终胜利了,也只能说是“惨胜”。但无论伤亡多少,我们均不能用双方的伤亡人数来看待这场战斗的意义。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伤亡人数通常是敌军的5到10倍,日军似乎真的不可战胜。而八路军居然首战告捷,歼灭了近千日军,确乎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教师在教学平型关大捷时,往往会补充一个细节,提到林彪在平型关战役中被国民党士兵误伤,其实不然。林彪负伤不是在平型关战役中,而是在平型关战役结束5个月后。1938年3月1日,林彪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东洋战马,带着师直属队10余人,路经阎锡山的第十九军防区。该军哨兵误以为林彪一行是日军,向其开枪射击。子弹击中林彪,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叶,并伤了脊神经。是年底,被送往苏联治伤,1942年1月回国。
(3)平型关大捷的原因
平型关大捷,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离不开八路军115师全体将士的英勇作战。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两点:
一是平型关战斗跟整个战役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跟各个作战部队的战况密切相关。24日凌晨国民党第71师按计划向敌军发动攻击,“这样,中、日两军即在长城线南侧的鹞子涧、迷回村、1850高地等处展开激战。原出击计划整个被打破。这一情况的出现,给115师单独消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①八路军原本担任侧击任务,以配合国军第71师主攻,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担任侧击任务的115师,于25日拂晓到达预定的作战地区时,却未遇到日军的活动。约在上午8时,意外地发现了有大批日军乘汽车沿东河南镇进入小寨、关沟,向平型关前进。林彪、聂荣臻抓住这一歼敌良机,机动灵活地立即指挥部队展开,并向敌人发动攻击”。②因此,平型关歼敌良机的出现跟整个战役的进行有关,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其他作战部队的配合,也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良机。林彪曾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说:“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人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后方大打起来。”③
二是林彪、聂荣臻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们抓住良机,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平型关大捷突破了“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思想,是在有利条件下的一次正规运动战,是一次灵活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部队利用有利的地形,在平型关外的山沟及两侧,充分发挥出了山地战的特长。
(4)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平型关大捷后,蒋介石发来贺电嘉奖。国民党元老、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专门著文写道:
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④
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平型关大捷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这次战役是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给予侵华日军迎头一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余日军,给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对日军就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
第二,平型关战斗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同时,为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团结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第四,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惨胜”的结果,让毛泽东等人充分认识了日军的战斗力。如果说在与日军正式交锋前,毛泽东进行“山地游击战”的决心就很坚定,那么,经过这次伏击后,不与日军正面交战的决心就更是不可动摇了。在这个意义上,林彪指挥的这场伏击战对于奠定中共此后八年的抗战方针,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9月25日即平型关战斗发生的这一天,毛泽东就致电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整个华北工作,应该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有机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①9月29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抗日战争作战的指导思想。
第五,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外国人常把中国看成是“一盘散沙”。平型关大捷使他们刮目相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有利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平型关大捷后,英国著名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每日先驱报》发表评论:
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在平型关遭受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进攻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行动回答日军。②
平型关大捷在教材中仅仅是一个“点”,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进行教学。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平型关大捷和平型关战役的区分。
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平型关大捷可以称作平型关战斗或平型关伏击战,但不宜叫平型关战役。
2.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同时也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平型关战役较好地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共赴国难的特点,平型关大捷是在战役上相互配合和支持的典范。八路军115师正是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了板垣师团第21旅团,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的。
3.平型关大捷的意义要充分肯定,也要讲深讲透。
近年来,网络上有否定平型关大捷意义的“杂音”,都是不值一驳的。
4.指出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对军事战略战术原则的一次灵活运用。
它体现了中国革命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求实的原则。此外,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材料,让学生分析平型关大捷的原因等,或者利用材料来命制一些试题,等等。
【作者简介】陈杰,男,1963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教研室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