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苦命的人 一种高贵的善

    摘 要: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提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和人物。教学过程采用板块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老王的形象,深入理解老王及杨绛的苦与善,认识杨绛悲天悯人的情怀、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性的光华照亮自己的内心。

    关键词:杨降;高贵;老王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杨绛的《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本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课文都是围绕作者熟悉的人来写。作者杨绛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与我们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灵的愧怍,鲜明刻画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说不喜读,善听而不善写。对于新教材,学习的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对文本的阅读有待规范和指导。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平淡质朴,学生阅读后能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初步的印象,但要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文中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于理解了。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少,对爱的体验不足,对他人的体贴不够,所以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精神世界,认识杨绛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情怀、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和拓展法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初识老王

    1.平时我们比较关注社会名人,可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留意过这些普通人呢?今天,我们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2.速读课文,完成练习。老王假如生活在咱们的某个社区,应该能享受到社会低保待遇,请你为老王建立一份社区低保档案。

    姓名: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 健康状况:

    居住状况: 婚姻家庭状况:

    3.结合老王的档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说老王的情况。

    明确:有姓无名;男;回民;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房子是塌败的小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的生存只有两个字“活命”。

    (设计意图:寓学于玩,以这种较为新颖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认识“老王”这一主要人物。当用心填完这份档案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1.跳读。对于这样一个独身、独居、独干,既破了相,又只能依靠破车活命,住在破屋中的人,你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有人”又是怎么看说他的?揣摩“有人”的心态。和他同院的老李又是怎样说他的?

    明确:对于这样的老王,多数人应该怀有可怜、同情之心,而“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老光棍”语气轻蔑不屑,在“有人”眼中,老王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名声不好;“大约”“什么”只是一种猜测与不确定,可见老王被人嘲笑、诬蔑,饱受精神歧视,这是人生的大不幸。老李说“早埋了”,说了埋的习俗和地点,唯独没讲对死者的同情或者怀念,说明老王在老李心中无足轻重,体现了老李的漠不关心,这也是人生的大不幸。

    2.默读。思考杨绛眼中的老王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作者对这个三轮车夫的称呼,这样的称呼很亲切,没有任何的轻视,让人感到温暖。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和他闲聊,问候他的情况,对他怀有“愧怍”。

    (设计意图:文中的“有人”言论似与中心关联不大,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对这些“闲笔”的分析,能让学生看到本该受同情的一个可怜人,却遭受冷漠甚至歧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老王”的不幸与苦命;同时还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作比较,让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显得弥足珍贵,体现作者善良的本性。)

    三、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1.细读课文,标注关于老王的几件事,进行概括归纳并予以点评及阐释。

    我从文章第 ? ?节中找到这样的文字

     ,我认为老王是一个 ? ? ? ? ? ? ? ? 的人,因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确:关于老王的事——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加高三轮车平板,送香油和鸡蛋。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大一倍的冰说明老王的老实。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说明老王善良,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为别人着想。

    (3)他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的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欣然”一词表现了老王的乐观性格特征,加围栏显示他的良善。

    (4)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那是他送我们的。在那个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年代,这两样东西无疑是奢侈品、奇缺品。老王病入膏肓却送这些东西给作者更突出他乐于助人,他朴实善良不贪钱财的本性,而不仅仅只顾着自己活命。

    2.杨绛一家又为老王作了什么?

    明确:照顾生意,送鱼肝油,询问生活,坚持给钱。

    3.如果用一个词来同时概括作者与老王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应该是什么?

    明确:善良。

    (设计意图:点评是另一种形式的写作。针对学生特点,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做到文本的细读,又训练了概括和阐释能力。)

    四、了解背景,感悟老王

    1.文中作者写老王,并没有直接写到自己的境遇如何,只是提到“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她只是含蓄地隐藏了自己的不幸罢了。在文革时期许多人与杨绛一家是划清界限,而老王却为他们做了很多事,更是在临死前送来鸡蛋和香油,在这样的对比中,你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一个本性善良,关心体谅别人,知恩图报的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2.回读文本,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情节,说出感动的原因。

    明确: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感动之一:病入膏肓,面如死灰,身体僵直,一点生气与活力也没有,能来到这里,定是付出了全力。感动之二:送,不要钱。尽管无钱、缺钱,只是活命,甚至连活命也不能够,却想着别人的需要,急切地“打门”,怕自己不能及时交付。感动之三:数不完的鸡蛋。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浓重最珍贵的关爱之情,这份情谊如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感动之四:“我”看他一步步下楼,直到听不到脚步声。那是作者的担心与害怕,为一个苦命的将死人揪着一颗心。感动之五: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相对于老王,作者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没有对时代表示不满与控诉,却在反思自己,没能在老王生命最后时刻给予温暖的帮助和有力的支持,让他能摆脱不幸与困境,这是最朴实又最难得的良善。

    3.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作者呢?

    明确:一个乐观的人,善良的人,平易近人的知识分子,值得别人尊敬的人,懂得关爱别人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内心充满光明的人……

    (设计意图:对于文学作品,要将事件还原到历史背景下才能体会文字中更深层的东西,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背景的还原和文本的回读,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产生悲悯之情,让学生明白如何体谅别人的痛苦,关注不幸的弱者。)

    五、联系生活,关注“老王”

    1.相比文中的老王和作者,我们也是幸运者,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2.齐读杨绛在百岁时写下的话:我已经走过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污染的污秽回家。

    这时的杨绛先生已经一百零一岁,还在不停地拷问自己,批判自我。这是何等高贵的灵魂!让这篇看似平淡的文字,触动我们日益坚硬的内心,柔化那情感的坚冰,引领我们进入生命高贵的状态。让善良与爱像温暖的阳光,永远驻足我们每个人心中。让我们用一首小诗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

    如果我有一片阳光,

    我会把它送给庭院中的花草;

    如果我有一支歌谣,

    我会把它送给沮丧中的画眉;

    如果我有一壶清泉,

    我会把它送给跋涉中的旅人;

    如果我一贫如洗,

    我也会送给你我的微笑,

    让你看到世界如此美好。

    常怀感恩之心,

    常念相助之人,

    常施援人之举,

    即使卑微地坠入尘土,

    也一样开出美丽之花。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曾经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顶着烈日换送液化气的工人,冒着严寒清扫街道的阿姨,淋着冷雨叫卖青菜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否曾触动你的心灵?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对他们说出你内心的感触和愿望吧!

    (设计意图: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主题,引发思考和共鸣,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的情感发生触碰,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张香玲(1974— ?),女,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标下的文本细读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农村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活动

    摘 要:绘本在当代少儿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农村小学因绘本资源匮乏、应用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绘本在英语教学中无法得到良好

  • 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

    邬爱知【摘 要】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它对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写作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