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周辨析场精彩回顾

陈音璇
我在做——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
11月7日13点整,继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开幕式之后,音乐周的首场活动“我在做——首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展开。参与本场讨论的非遗传承人有子位吹歌第12代传人王如海、洞经音乐传承人杨友和、丽江纳西族著名民间艺术家和民达、纳西民歌省级传承人李秀香、白沙细乐省级传承人和凛毅和举毅兄弟、坡芽歌书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参与讨论的学者有中国音乐学院谢嘉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钱茸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康建中教授,以及众多与会者。
座谈会主持人、本次音乐周的艺术总监和云峰教授在开场时特别提到,本场活动是第一次将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局内人”聚集在一起举行座谈,因此将题目命名为“我在做”,目的是让平日里习惯参加学术会议,热衷于“局外人”之间“自说自话”的学者以及学生们,面对面了解一下民间艺人在传承发展民间音乐过程中的真实想法。本次座谈会以“困境、现状、建议、思绪”为主题。
一、困境与现状
困境与现状是本场座谈会的重点讨论部分,通过各位传承人的讲述,可以发现他们平日里对于民间音乐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非遗传承人,面对自己所传承的民间音乐,担忧明显超过了欣慰,似乎在他们看来,现状就是困境,困境就是现状。
(一)宣传
和凛毅(白沙细乐省级传承人)指出 在2011年白沙细乐的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现在丽江已经有19个白沙细乐的乐队,100多名乐队成员。为了传播纳西传统音乐,他的乐队平日会在旅游景区做公益性的演出,也会参加丽江雪山音乐节这样的活动,有时也会受邀去欧美国家演出。在景区里,他们会以募款的形式向游客出售CD,只是期待在保护纳西传统音乐原生态的同时可以让它得到宣传。因为他认为纳西传统音乐在民间的活态传承中,如果走不出去就等于死亡,有了发展才能更好的传承。
农凤妹(坡芽歌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希望可以建立一个传承学校,或者一个传承平台,在他们干完农活的时候免费教大家演唱坡芽歌书,通过这个渠道将歌书教唱给更多的人,宣传出去。
(二)语言
李秀香(纳西族民歌省级传承人)通过自己自发学习、抢救、录制以及教授东巴经的亲身体验,感到现在丽江学校里对纳西语的普及程度不够,是阻碍纳西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她接触到的学校里,学生们只讲汉语,不讲纳西语,这样就无法传承、演唱东巴经和民歌,而东巴经里记载了纳西族的族源、族史,如果流逝了,那么纳西人民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民族从哪儿来、怎么来、是做什么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流逝了。
农凤妹也指出,现在壮族的孩子也不会说壮语了,因为受到外来现代文化的冲击后,很多孩子感觉说壮语低人一等。
和凛毅指出,现在纳西学校里关于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标语有很多,但真正落实的非常少。如果没有本民族语言,那就没有本民族文化。
(三)资金
和民达(纳西族著名民间音乐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非遗文化发展的一大弊病——一切向钱看。在他看来,做文化事业的圈子里,说得好听的远比做的好听多很多,几乎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期待通过文化的名义来挣钱揽财,所以多数人都流于表面,真正踏踏实实为文化做点事的人太少。呼吁大家应该记住习总书记所说,民族文化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四)传承
王如海(晋中吹管乐国家级传承人、子位吹歌第12代传人)谈到子位吹歌现在最大的困境就是学生的断层。他所在的子位吹歌学校师生流失严重,培养一个学生至少要三年,但是孩子们小学毕业就都去考镇里的初中,导致之前的培养都白费了,需要从头再来。这样的传承体制和国家的教育体制相冲突,传承就断了。
和民达坚定地指出,传承是为了发展,传承比发展要难得多。但现在很多传承的基础都没有打好就去谈发展,所以有些永远都无法取得突破,因为之前的基础没有打牢。另一方面,在传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原汁原味,必定会存在自然的变异。而学校里的师承很难将民间非常宝贵的东西传承下来,相比之下家传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
和云峰教授认为学校与民间的功能和使命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乐种现在会在学校传承,比如蒙古族长调与中国的古琴、昆曲,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后,会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任教。对于学校来说,至少要重视民间音乐传承的过程,要去关注民间。
康建中(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提出民族文化传承要基于社会生活,学校只是一个方面,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传承只是技能的方面。我们首先要尊重民族应有的原生态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让文化生态得到尊重。
二、建议与思绪
座谈会中最激烈的部分就是对于传统音乐现状与困境的讨论,除此之外,有几位非遗传承人还谈到了自己与民间音乐接触的成长经历。比如和凛毅、李秀香。从他们的讲述可以感受到,民间艺人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承首先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和凛毅兄弟是子承父业,李秀香是难以忘怀童年时母亲的歌声。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艺后都自觉自发地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发展,和凛毅兄弟全家7口人全部都致力于白沙细乐的演出,李秀香更是在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选择了自己学习国际音标、东巴语言,并自费抢救录制东巴经三大调,为纳西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另外,杨烁同学关于“作为传统音乐传承人与旅游产业表演者在心态上有何不同”的问题,和凛毅表示在社会原生环境中奏乐会比较专注,出国演出会比较自豪,而在旅游景区面对游客时,会希望观众可以尊重他们的文化,会担心自己所奏的音乐能不能被游客接受。
本场特别的座谈会,让生活在象牙塔的学术研究者们听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看到了民间艺人的态度与追求。每一位传承人都与民间音乐一起生一起长,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各位,民间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研究的对象,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命的组成。当我们在谋金钱谋利益的时候,比我们生活条件更差的他们却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奔走努力;当我们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时候,他们却能在一大把年纪去自学艰涩难懂的古文字。正如他们所说,现在做表面功夫的人太多,做实际工作的人太少。
常年“坚守”在书斋的我们,应该向常年坚守在“田野”的他们学习;应该在苦思冥想抓耳挠腮“编造”学术理论的同时,看到民间真正的状况、想到民间真正的需求。如果我们之间缺少今天这样的交谈,如果一直都是学者们靠着已有资料在“自说自话”,在不完全了解民族民间的情况下去研究民族民间音乐,那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把民间艺人请到民族民间音乐周来,更应该多到民间去虚心学习,那时的交流也许会远比今天这场难得的座谈会收获更大。
相关文章!
  • 以楔出楔:套路的反向运作

    杨艳++张雪娇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可谓现代意义上的戏剧鼻祖之一,在这之中,有一名隐藏于背后并辗转于多个剧场的传奇角色……不,说他是角色

  • 探究我国古代铜镜中汉镜的纹饰

    【摘 要】汉代铜镜以其精美的的工艺制作和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纹饰艺术综合体现了当时的工

  • 创作《希望与美好》的自我思考

    李国恺一、主题设定我的油画创作的创作主题是《希望与美好》。“希望与美好”是我的生活理想,或者说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借用《读书》里面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