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路径探析
摘 要: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无党派人士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先进性的人群。新常态下,加强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既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无党派代表人士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依然还存在着制约无党派代表人士成长发展的因素。对此,应从转变思维、提升服务意识、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搭建有效平台转化其才智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助力。
关 键 词:无党派代表人士;执政能力;培养模式;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7)03-0069-06
收稿日期:2016-11-04
作者简介:胡本春(1982—),男,安徽金寨人,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管理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文系2015-2016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加强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Y2015D93。
一、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内涵及特点
(一)基本内涵
200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作了正式规范: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统称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统称无党派代表人士。之后,《意见》又对无党派代表人士作了明确界定,即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可见,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无党派人士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人群。众所周知,无党派代表人士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出现了相当一批社会贤达(即无党派代表人士),[1]他们爱国爱民,和中国共产党是亲密战友,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主张。而当前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则特指一个相对较小的范畴,即在无党派人士内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定的社会声望、一定的学术造诣、在某个领域有特殊才能的人群。
(二)基本特点
无党派代表人士作为整个无党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数量少,范围广。在我国,无党派人士是指除了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外的所有人群(通常指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较多时候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社会地位较高、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的人群,这是对无党派人士所属范畴的大致归纳。无党派代表人士在无党派人士这一群体中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由于具有这些特性,相对来说其总量偏少。同时,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涵盖范围较广。从横向看,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领域都有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身影;从纵向看,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的各个层级都有各自的无党派代表人士。
第二,独特的代表性。从政治关注度来看,在我国除了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外,还有很多没有党籍的人群,既可以称之为群众,也可以称之为无党派人士。我国的无党派人士人数众多,是较受关注的群体,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对其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而无党派代表人士则是无数无党派人士中的佼佼者,对于这个群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自然会给予更多的政治关注。从社会作用来看,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其所属领域一般都具有独特建树,学术造诣较高。如果这个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正是因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具有的独特代表性,使得我们党一贯重视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2]
第三,地位举足轻重。我国无党派代表人士数量虽少,但是社会地位却很重要。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言行舉止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效应,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一些无党派代表人士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有大量的关注者,被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认知能够对关注者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够带动舆论导向,其社会能量不容小觑。
二、新时期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
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事业。[3]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属于全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建设者。各个党派、各个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尽管无党派代表人士在政治属性上不属于某个政党,但只要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他们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力量之一,尤其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学术造诣以及社会声望都能够对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很多难题和阻力,如何破解难题、排除阻力,其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汇聚一支集各方力量于一体的、致力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建设大军”。而无党派代表人士就是这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当前,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增强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破解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综合实力来应对挑战。而且,党在增强其自身力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力量的作用。无党派代表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力量之一,对其运用得好可以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如此,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无党派代表人士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份子,将其组织好,动员好,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三)无党派代表人士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率越来越快,这让人们普遍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当前,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本领与才干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无党派代表人士也不例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无党派代表人士都觉得自身本领不足,知识欠缺,尤其是对党的大政方针了解得不深,对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了解得不透。如何把党的大政方针和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与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自身建设有机集合起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制约无党派代表人士
成长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自主意识较强,难以形成统一观点
无党派代表人士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因其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广,社会阅历较深,故此对很多社会问题不仅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且不会为附和他人而改变,这无疑是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一个优点。众多周知,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与无党派代表人士梁漱溟之间曾就一些社会问题发生争论,这个争论正凸显了无党派代表人士“耿直、倔强”的特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各级统战部门要对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培训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主体性较强,难以接受外在的观点,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在认同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思想诉求多样,意见难以统一,因此培训方案不可能满足每一个无党派代表人士的需求。
(二)职能部门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群体的态度以及定位有待商榷
各级统战部门作为负责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培训的重要部门,其与无党派代表人士之间不应是上下级的管理关系,而是要扮演好引导、服务的角色,以此有效地引导和接纳他们,让这个群体自觉地了解、学习、认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自觉地成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一致,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所需要的人才。
(三)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机制设置尚不成熟
现有的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是培养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主阵地、主渠道。但是,各地社会主义学院普遍存在成立时间较短,软、硬件等基础设施较薄弱,师资力量较单薄,课程设置较单一,培养的方式方法较简单等问题。地市一级的社会主义学院一般一学年只有一个培训批次,而且大多是针对于党外人士的总体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训则很少。同时,地市一级的社会主义学院大多与同级党校合署办公,教研力量也多是以党校教学研究为主体,专门从事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研究的力量相对较少,专业性也不够。而在县一级甚至都没有设社会主义学院。另外,对于无党派代表人士智库作用的发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门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目前来看,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科研部门并没能给无党派代表人士提供更好的参政议政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党派代表人士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之间的交流沟通。
(四)缺乏有效锻炼平台,第三方作用难发挥
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除了依靠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因素参与其中,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舞台上锻炼成长,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然而,由于供其参政议政的平台相对缺乏,现在的基层无党派代表人士只是单一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其实,无党派代表人士作为一支体制外的、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专业队伍,其具有扮演第三方角色的能力。很多时候他们对于问题的见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意见表达渠道及沟通平台,致使无党派代表人士对某些问题的见解不能得到重视和利用。虽然有一些无党派代表人士是各级政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政府部门的特邀咨询人士,但由于人大、政协一年只开一次大型会议,而代表、委员的提案数量较多,因此真正落实起来难度较大。至于政府部门的特邀咨询人士很多时候都是象征性的,在实际决策中作用发挥有限。长此以往,不仅是对我党一贯重视的党外知识分子宝贵资源的浪费,也会直接影响到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四、新常態下无党派代表人士
培养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在思想上进行引导调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思路对了,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任何问题解决起来就会事半功倍。首先,应制定科学的利益诉求清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阶层利益分化日益明显,不仅各利益主体的诉求趋于多样化,在相同的利益主体内部也会因为利益关系的差异而分化为不同的利益主体。而无党派代表人士内部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同样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种客观现实,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利益诉求清单,分门别类地确定各个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诉求目录,在尊重各个无党派代表人士思想差异的同时从党的方针政策上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认识到我国内部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其次,针对无党派代表人士自主意识较强、不易接受外在观点的现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有充分的认识,可以采用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通过谈心、座谈会、个别交流等方式使无党派代表人士能够真正明白党的政策。同时,只要无党派代表人士不违背国家的法律和党的政策,就要尊重其个体的差异,这也符合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精神。第三,作为直接与无党派代表人士群体联系的部门,各级统战部门要在思想上意识到该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在行动上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平等的姿态用法、理、情等方式争取该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动员其一起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二)转变思维,提升服务意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与无党派代表人士直接对话的“官方”,其工作姿态、方式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无党派代表人士对政府的认知。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始终把无党派代表人士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时刻关注这一群体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和矫正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的言行。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以平等的姿态积极为无党派代表人士群体服务,高度重视其利益诉求,并为其创造有效的参政议政渠道。第三,要积极营造尊重、支持、关心、重视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社会氛围。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让各类别的人士都能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无党派代表人士大多从事科教文卫等工作,其工作范畴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相较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而言,无党派代表人士与基层群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文化层次较高,在基层群众中属于“稀缺资源”,因此群众在遇到问题时愿意听取他们的见解及建议。基于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于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首先,应优先整合软件及硬件。针对基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队伍薄弱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并通过设立专业的教研师资库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等方式予以解决。例如:安徽共有16个地市,按地理位置可以分为皖西片、皖中片、皖东片、皖南片,皖中片,每一片区涵盖3-4个地市。把几个地市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立联合培训基地,由各地市财政共同承担培训办学经费。这样,既能够改善师资教研力量薄弱的状况,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培训资源,还可以提高培训效果以及扩大培训的辐射面。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设立网上培训课程,利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对各地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有效的培训,定期考试、定期评比。其次,尊重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主体地位,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自主意识较强,因而对其培训的方式应以引导为主,把无党派代表人士需要什么、缺少什么作为培训的重点。在设置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训课程时,可以邀请学员代表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充分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使培训课程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注重联合办学,创新培训方法。目前各级党校都有比较成熟的干部培训体系,在无党派代表人士培训中可以借鉴党校的培训模式。同时,针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特殊性,可以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利用特色教育资源建立实践基地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下就是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在治理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各方的关注点,政府不能什么事情都“揽在手里”。基层事务以繁、杂著称,与群众接触也最为密切。基于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基层群众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可以主动把其纳入到决策圈子中,以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首先,创造条件增加各级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各级政府里任职锻炼的比例,充分给予其一定的话语权、决策权。其次,可以在基层政府设立专门的决策咨询委员会,把无党派代表人士吸纳进来,基层政府进行决策时要充分征求其意见。特别是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把当地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社会阅历丰富的无党派代表人士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基层的地位以及自身的能力使其在基层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很多无党派代表人士也愿意在工作之余参与到基层政府的治理体系中来。如果政府能够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提供有效的平台,将会对维护基层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四)搭建有效平台,实现成果转化
首先,建设网络意见征集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各地、各级无党派代表人士设立有助于其参政议政的网络平台,無党派代表人士可以定期在网络或手机上就关注的社会问题建言献策。对于这些意见应定期整理并审核,并及时报送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对每一项建议无论采用与否都要给予回应。其次,成立专门的决策咨询委员会。各级政府可以依据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专业特长,把其纳入到不同类别的各级决策咨询委员会中,使其聪明才智得到有效的发挥,以此激发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第三,充分利用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载体功能。可以说,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是无党派代表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例如:无党派代表人士可以把其科研咨政成果发表在社会主义学院内部的期刊杂志上,以此向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第四,根据实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保障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讲政治、讲大局的重要方式。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应定期对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成果进行表彰,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这可以让无党派代表人士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认可,有助于其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瑞琨,吉秀华,程芳.关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2).
[2]何秉群,朱纪刚,申静.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J].保定学院学报,2009,(06).
[3]王永庆.关于无党派人士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统一战线,2011,(08).
(责任编辑:刘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