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围
黄海涛
摘要:在新媒体竞争态势下,电视早间新闻栏目该如何顺应时代新要求,满足观众新期待,在夹缝中摆脱桎梏、寻求发展,成为不少电视人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媒介变革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了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现阶段遇到的主要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二次传播 新媒体渠道 电视语言 虚拟技术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
一、传播形态不适合全媒体环境。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碎片化阅读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耐着性子坐在屏幕前从头到尾看完一期节目。尤其是早晨,很多人都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干着其他事,只要节目没能“抓住”观众,他们就会换台。按照原有的节目制作和编排理念,比如说传统的板块式结构、地域式编排,不仅会流失大量观众,更会错失互联网的二次传播机会。另外,过去的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大多以资讯丰富为主要特点,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大事小情无所不包。但现在人人一台智能手机,手指一点,海量信息就会汹涌而来,各种突发新闻也会及时推送到大家眼前。可以说,观众已经真正成为内容选择的主导者,想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都能自己做主,网上都能找到,对电视的依赖大大降低。
二、栏目形态和内容的同质化。从栏目本身上说,目前省级卫视早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全国近30家卫视的早间新闻栏目,基本可以归为两种:一类是以北京卫视《北京您早》、东方卫视《看东方》和天津卫视《津晨播报》代表的综合性新闻资讯栏目;一类则是以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江西卫视《晨光新视界》和辽宁卫视《第一时间》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杂志。
除了形态趋同,内容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省级卫视中,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采编能力的屈指可数,无非是原先的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以及新晋的深圳卫视,这几个台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都有独家消息。而其他卫视的新闻来源主要依靠本台新闻、新华社、央视和各大网站,因此每天的资讯内容几乎一致。
三、播出形式单一,不接地气。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清画面、全媒体演播室、前景虚拟等已经相当成熟,即便如此,大多数早间新闻依旧是新瓶装旧酒,呈现形式还是传统的播报。无论是“坐播”还是“站播”,绝大多数的主持人依旧一板一眼、语气生硬、语态死板,和早间新闻应该充满阳光活力、轻松愉快的特点不相符合。同样的新闻内容,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考验的不仅是主持人对稿件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更是他们的主持功力和说话之道。另外,画面内容依旧单调,各种虚拟技术、演播室现场连线等等,虽然在个别节目中有所出现,但在绝大多数节目中,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突围之道
一、加强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各个卫视内容和渠道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想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除了播出时的收视表现,网络上的二次传播也显得日益重要。从早间电视新闻的收视现状上看,虽然相比过去有所增长,但从全天整体看,依旧处于弱势,绝对收视人数较少,节目的一次传播效果有限。网络媒体的日渐发达,对早间新闻节目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如能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在推送新闻的第一时间附上早间电视新闻的相关视频连接,久而久之,对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家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网络台,电视栏目找到了一个天然网络播出渠道。但纵观全国,除了湖南台的“芒果TV”,其他省级卫视的网络台和各大商业网站相比,都处于极度弱势地位,传播力不大。在这种背景下,各档电视节目只能寻求和商业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怎么把这种合作引入深层次,既把网络的内容为我所用又能通过网络的传播拓宽收视群体,需要深入思考。
二、注重新闻的选择和节目编辑,丰富电视语言。既然大而全的节目形式,已经不符合“全媒体”时代下省级卫视早间新闻的发展趋势,那么作为一档编辑类节目,首先,应当深挖潜力——选题在精不在多。每天选取一到两个主题作为重点内容,当中既可以包括时事热点,也可以有科技军事文化教育健康娱乐等。除了重点内容,在其他新闻的选择上,应将可看性放在首位,选择有现场、有细节的素材。其次,传统的以地域、新闻类型标准划分板块的编排方式虽然看似工整,但人为割裂了新闻的相关性,局限了观众的视角,节目不仅显得枯燥无味,也不符合网络时代传播特点。想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坚持以新闻规律进行节目的编排,掌握节奏,资讯类和社会类搭配,严肃中适当穿插轻松进行调节,不再刻意追求所谓版块的划分。
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播主体已不仅仅是新闻主播,越来越多平民传播者的加入,使得新闻语言的组成更加多元。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方媒体语言,使之更加接地气,比如这两年“点赞”“蛮拼的”“你懂的”等词语的走红。正如前文所说,早间时段正好是观众起床后上班前,如何让他们在不看画面的时候锁定节目不换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语言的可听性、伴随性,落实到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就是对精彩的画面要加强描述,尤其是对个别细节,一定要把最“抓人”的要素说出来。
当然,电视语言的构成不仅是解说配音,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丰富观众的视听感受,在“抓耳”的同时“抓眼”,这就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声音效果。例如,在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时候配上紧张急促的音乐;在幽默搞笑的时候配上滑稽的音效等等,这些都能较好地烘托气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此外,在单调的画面上加上字幕或者表情符号,除了可以传递画面以外重要的信息,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还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表现力。
三、改进节目形式形态,充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早间新闻节目伴随着观众开始新的一天,这就要求除了内容上要“新鲜”,形式上更要“清新”。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间新闻的呈现形式也应该是充满阳光活力的,节目包装要亮眼,主持人的状态要“亮心”。在诸多新闻类节目中,早间新闻的主持人尤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既能稳定地播报信息,还要能流畅地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尤其在高清多媒体的新闻演播室中,主持人在不同机位的带动下,需要用不同的站位、行走来满足节目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对他们的肢体语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丰富节目呈现元素,增强互动性,早间电视新闻最好是两位主持人同时出镜,且以男女搭配为主。不同板块的串接,可以在两人轻松的对话中完成,既活跃了新闻节目严肃的气氛,也让机位的选择更加多样。
除了主持人,演播室也是节目的另一个重要呈现元素。2010年后,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央台与多家省级卫视都进行了演播室的升级改造。2011年,东方卫视全新打造了开放式全媒体高清新闻演播室,北京电视台也启用了350平米高清新闻演播室。最近两年,随着高清大屏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视背景墙和前景虚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档节目中。高清电视背景墙不仅能呈现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可以满足直播连线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前景虚拟技术的表现,新闻现场的展现将更为多元。比如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初始报道中,由于缺少画面,央视和多家电视台就运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可能的现场状态,让报道更加生动直观。与此同时,一些生硬呆板的数字和晦涩难懂的科技类信息,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的呈现变得形象和通俗。
综上所述,虽然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传统传播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危机往往就是转机的开始。新媒体的加入也让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和发展,只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合,主动创新求变,就能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摘要:在新媒体竞争态势下,电视早间新闻栏目该如何顺应时代新要求,满足观众新期待,在夹缝中摆脱桎梏、寻求发展,成为不少电视人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媒介变革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了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现阶段遇到的主要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二次传播 新媒体渠道 电视语言 虚拟技术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
一、传播形态不适合全媒体环境。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碎片化阅读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耐着性子坐在屏幕前从头到尾看完一期节目。尤其是早晨,很多人都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干着其他事,只要节目没能“抓住”观众,他们就会换台。按照原有的节目制作和编排理念,比如说传统的板块式结构、地域式编排,不仅会流失大量观众,更会错失互联网的二次传播机会。另外,过去的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大多以资讯丰富为主要特点,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大事小情无所不包。但现在人人一台智能手机,手指一点,海量信息就会汹涌而来,各种突发新闻也会及时推送到大家眼前。可以说,观众已经真正成为内容选择的主导者,想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都能自己做主,网上都能找到,对电视的依赖大大降低。
二、栏目形态和内容的同质化。从栏目本身上说,目前省级卫视早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全国近30家卫视的早间新闻栏目,基本可以归为两种:一类是以北京卫视《北京您早》、东方卫视《看东方》和天津卫视《津晨播报》代表的综合性新闻资讯栏目;一类则是以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江西卫视《晨光新视界》和辽宁卫视《第一时间》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杂志。
除了形态趋同,内容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省级卫视中,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采编能力的屈指可数,无非是原先的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以及新晋的深圳卫视,这几个台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都有独家消息。而其他卫视的新闻来源主要依靠本台新闻、新华社、央视和各大网站,因此每天的资讯内容几乎一致。
三、播出形式单一,不接地气。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清画面、全媒体演播室、前景虚拟等已经相当成熟,即便如此,大多数早间新闻依旧是新瓶装旧酒,呈现形式还是传统的播报。无论是“坐播”还是“站播”,绝大多数的主持人依旧一板一眼、语气生硬、语态死板,和早间新闻应该充满阳光活力、轻松愉快的特点不相符合。同样的新闻内容,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考验的不仅是主持人对稿件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更是他们的主持功力和说话之道。另外,画面内容依旧单调,各种虚拟技术、演播室现场连线等等,虽然在个别节目中有所出现,但在绝大多数节目中,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突围之道
一、加强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各个卫视内容和渠道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想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除了播出时的收视表现,网络上的二次传播也显得日益重要。从早间电视新闻的收视现状上看,虽然相比过去有所增长,但从全天整体看,依旧处于弱势,绝对收视人数较少,节目的一次传播效果有限。网络媒体的日渐发达,对早间新闻节目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如能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在推送新闻的第一时间附上早间电视新闻的相关视频连接,久而久之,对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家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网络台,电视栏目找到了一个天然网络播出渠道。但纵观全国,除了湖南台的“芒果TV”,其他省级卫视的网络台和各大商业网站相比,都处于极度弱势地位,传播力不大。在这种背景下,各档电视节目只能寻求和商业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怎么把这种合作引入深层次,既把网络的内容为我所用又能通过网络的传播拓宽收视群体,需要深入思考。
二、注重新闻的选择和节目编辑,丰富电视语言。既然大而全的节目形式,已经不符合“全媒体”时代下省级卫视早间新闻的发展趋势,那么作为一档编辑类节目,首先,应当深挖潜力——选题在精不在多。每天选取一到两个主题作为重点内容,当中既可以包括时事热点,也可以有科技军事文化教育健康娱乐等。除了重点内容,在其他新闻的选择上,应将可看性放在首位,选择有现场、有细节的素材。其次,传统的以地域、新闻类型标准划分板块的编排方式虽然看似工整,但人为割裂了新闻的相关性,局限了观众的视角,节目不仅显得枯燥无味,也不符合网络时代传播特点。想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坚持以新闻规律进行节目的编排,掌握节奏,资讯类和社会类搭配,严肃中适当穿插轻松进行调节,不再刻意追求所谓版块的划分。
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播主体已不仅仅是新闻主播,越来越多平民传播者的加入,使得新闻语言的组成更加多元。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方媒体语言,使之更加接地气,比如这两年“点赞”“蛮拼的”“你懂的”等词语的走红。正如前文所说,早间时段正好是观众起床后上班前,如何让他们在不看画面的时候锁定节目不换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语言的可听性、伴随性,落实到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就是对精彩的画面要加强描述,尤其是对个别细节,一定要把最“抓人”的要素说出来。
当然,电视语言的构成不仅是解说配音,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丰富观众的视听感受,在“抓耳”的同时“抓眼”,这就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声音效果。例如,在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时候配上紧张急促的音乐;在幽默搞笑的时候配上滑稽的音效等等,这些都能较好地烘托气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此外,在单调的画面上加上字幕或者表情符号,除了可以传递画面以外重要的信息,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还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表现力。
三、改进节目形式形态,充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早间新闻节目伴随着观众开始新的一天,这就要求除了内容上要“新鲜”,形式上更要“清新”。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间新闻的呈现形式也应该是充满阳光活力的,节目包装要亮眼,主持人的状态要“亮心”。在诸多新闻类节目中,早间新闻的主持人尤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既能稳定地播报信息,还要能流畅地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尤其在高清多媒体的新闻演播室中,主持人在不同机位的带动下,需要用不同的站位、行走来满足节目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对他们的肢体语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丰富节目呈现元素,增强互动性,早间电视新闻最好是两位主持人同时出镜,且以男女搭配为主。不同板块的串接,可以在两人轻松的对话中完成,既活跃了新闻节目严肃的气氛,也让机位的选择更加多样。
除了主持人,演播室也是节目的另一个重要呈现元素。2010年后,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央台与多家省级卫视都进行了演播室的升级改造。2011年,东方卫视全新打造了开放式全媒体高清新闻演播室,北京电视台也启用了350平米高清新闻演播室。最近两年,随着高清大屏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视背景墙和前景虚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档节目中。高清电视背景墙不仅能呈现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可以满足直播连线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前景虚拟技术的表现,新闻现场的展现将更为多元。比如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初始报道中,由于缺少画面,央视和多家电视台就运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可能的现场状态,让报道更加生动直观。与此同时,一些生硬呆板的数字和晦涩难懂的科技类信息,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的呈现变得形象和通俗。
综上所述,虽然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传统传播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危机往往就是转机的开始。新媒体的加入也让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和发展,只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合,主动创新求变,就能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