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郭廓+刘禹

    摘 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领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信息化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发展不平衡也给当前高校信息化进程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本文以全国各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依据,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凸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解决方案。

    关 键 词:信息化;高校;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0-0065-04

    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要求高校拓宽思路,创新高校教育模式,通过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信息潜力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高校竞争力。“2013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积极倡导和规划在全国高校系统开展“面向教育、面向信息、面向未来”的主题宣传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加快国产教育软件、硬件替代更新速度,促进系统接口新标准的研制与推广,鼓励新技术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升级、整合以及信息人才培养规划等。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引导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着全面、健康的道路发展。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高校依据现实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完善创新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它正不断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走向新的阶段。

    纵观我国的教育模式,不外乎古代、近代的书院、私塾和现代学堂式教育模式。从幼儿的启蒙阶段到培养世界观、价值观、个体独立思维能力的成熟阶段,撇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单从知识流向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可以归结为知识灌输式被动教育。时至今日,现代课堂还在大量采用固定教学模式,按照既定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低效教学方法,学生总体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权根据自身兴趣、能力选择教学内容,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教与学是僵化的主从关系。“死读书、读死书”是这种教育模式下的通病。其后果是无论授课方式如何变换,如“交互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但课堂“活力”的预期效果并不明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仅限于范围狭窄的各种参考材料。

    网络技术的全面兴起为人们获取知识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教育领域,学生可选择的知识范围在不断扩大,授课模式也更加灵活、多变。诸多有利的因素使得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条件选择并实现学习的志向和目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机交互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使得教学双方可以实现角色互换,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学双方的能动性,而且能通过互动转换最终达到教与学目标的统一。

    (一)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

    目前,受经济发展、文化差异、投入力度等因素的限制,优势教育资源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分布不够均衡。网络教育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弥补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不足,为受课群体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使人们在新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育机会与教育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校正规教育与社会终生教育以及未来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教育改革方面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各类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层出不穷,如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互动式网校等,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而且在认知上的互动也为广大师生扩展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探索教育模式多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引导高等教育向着学科广、专业强、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应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倡导以受课群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学习交流中激发创作灵感与思维,扩大高等教育的受益面,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培养,又能打破传统学科上的专业限制,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封闭式教育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网络化的互动教育模式为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奠定了基础。移动式教学开始普及,以高度集成化、虚拟化、高通量为特点的云计算技术已经在高校进入实用化阶段,“移动——开放——参与”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安装了无线应用协议的移动终端进行交流与学习。受众群体可以走出校园,边工作边学习,校园不再有严格的围墙界限,而是融进社会的大环境中,使教育真正实现终身制。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不断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的信息素质与知识水平有机结合,又能促进知识创新与知识价值的转换,为高校从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全面造就面向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创新这一概念的引领下,人们在“新挑战”与“旧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着在社会变革中的立足点。应当看到,相对其他正在创新阶段的领域而言,教育领域仍显保守和滞后。以学科、专业划分为主的班级式课堂授课制依旧是很多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一方面,一对多的被动教学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备课、写教案、授课、留作业纸质化的教学流程,仍靠一成不变的黑板、粉笔论天下,信息要素的外在需求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念,惯性思维致使他们不愿意运用新技术来改变周围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缺乏运作机制、组织机构以及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均衡

    受经济发展和投入力度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有的高校限于资金条件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只是单一地引入互联网,没有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缺少统一规划,各组织部门的信息设备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工作效率低下,存在信息壁垒,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有的高校特别是教育资源与资金雄厚的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加大投入力度,对校园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升级和改造。据《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22.2亿元,2013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达到18.1%。按照阶段性计划分析,对比从2004年到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其投入已呈井喷式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规模扩大背后隐藏着重复建设、盲目跟风、规划混乱等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早已突破了原有更新换代的摩尔定律,软硬件换代周期大幅缩短,信息技术产品成本也越来越低。但现实中,从技能要求到管理经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高校信息化建设脱离实际、过度投资,必然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造成浪费,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和整体布局。

    (三)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负作用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类评估指标和指导意见,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内容直观化、信息传递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教学范围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要求高校所有课程都应纳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辅助对象的教育资源计划的呼声不断,似乎只要利用高科技就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大有取代教师地位之势。这种观点认为,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放弃传统课堂式教学是发展信息化的正确方向,全面否定了“人教学”的主导作用,从一种极端走了向另一种极端。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教学,选择的背后更多显现的是人们价值多元取向与实际效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思对现有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双重的,因使用和管理不当所产生的弊端也屡见不鲜,在教育界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常常为是否要投入重金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而感到困惑,为技术替代导致的人和机器的角色互换而感到不安,为因“智能化”课堂没有“人情味”所引发的危机而深感担忧。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看清信息化建设的内在矛盾,“没有所谓的好坏,只有是否符合利益需要。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当时使用。”因此,应从对立到统一角度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四)高校信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加快信息传导的“量”与“速度”是发展信息技术的原动力,但行业标准一直在制约着信息量的快速传播。在信息技术领域,梯队等级划分为:一级梯队规划标准,二级梯队设计技术,三级梯队生产设备。不难看出,“标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目前,一些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忽略了标准差异性带来的软、硬件兼容问题,协议、架构、接口等硬件设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应用软件的各种数据格式杂乱无章,使之无法通过信息传递来进行教育资源的互动与交流,形成了一个个资源孤岛。尽管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也只是完善了部门的职能与分类,并没有详细阐述技术标准和制度管理的细则,这导致了各地高校的教育资源止步于校园内部,无法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信息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学者马海群指出:信息素质广义的理解是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当前,在我国,由于缺少制度监管上的规范和引导,使得信息素质教育无法及时跟进、开展。如大多数高校都纳入了公共教育体系,但调查中发现,这些就职在非营利性组织的IT专业人士,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受个人习惯的影响,当工作发生变动时,会习惯带走大量数据——包括保密度要求很高的文件和敏感合同清单等,致使泄密事件时有发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受重视程度不够,保密意识不强,是导致信息丢失、泄露的主要原因。此外,校园网是带有综合信息服务功能的宽带多媒体网络,网络覆盖面广,用户群密集而且活跃,一些人由于功利性的信息观念作祟,在校园网上随意下载、传播盗版软件、影视资源、私人著作,导致盗版资源泛滥,侵权事件频发。这些不利因素已成为阻碍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

    三、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围绕高校信息化建设展开的讨论,早已在教育领域成为热点。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应倾向于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由校方领导层直接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等指导性工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成为实现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实用性、开放性、安全性”三个重要原则,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应以能适应高校自身特点、满足实际需求为基础,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考察的优选方案应以能支持至少3-5年的功能需要为重点,在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基础上,确保后续功能的研发。具体到技术分析方面,应采用开放性框架结构,允许外界资源和技术与内部系统相融合。其中,资源共享、技术互换能给予从事功能设计的IT人员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信息化整体功能的拓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应以保障信息安全为前提,盲目的开放,不仅不会取到预期效果,还会带来危害。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对敏感数据进行安全评估与检测,必要时可以设立数据安全中心,配套完善的网关安全监测技术,从源头把关,确保信息安全。

    (二)加强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信息技术承载着与其他众多学科之间理论上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重要使命。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体教职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质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育是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因素和根本保证。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及开发、维护、理论研究团队,使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以确保高校信息系统的设计合理、运作科学、日常管理和维护稳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传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学双方更趋于角色平等的“互动”模式。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与授课内容相结合,突出讨论与问题的提出,才是课堂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两方面的知识。可见,身兼数职能力的培养是今后强化师资队伍素质的方向。因为师资队伍信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能够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能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高校应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观念,适应新技术、新环境、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决策者应当抓住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促使信息技术全面服务于教育并能促进新教学思想的引入,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科学研究领域的转化。这一切将使得高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将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6,(02).

    [2]郑海英,郑雅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探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0,(02).

    [3]刘瑜.高校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6,(08).

    [4]包泰民,赵定翠.高校网站建设新思路探析[J].软件导刊,2011,(03).

    [5]李清.基于RSS技术的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6]张锋社.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01).

    (责任编辑:牟春野)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