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中国高校“宽进严出”改革思考
丁永超 沈耀华 马跃 胡鹏伟 陈艺樟 孙金海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校学风低迷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制定多元招生方案、引入严格淘汰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评价认证体系等对策,为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思路。
[关键词]改革 评价 宽进严出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04-03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及其管理机制不健全将高等教育由“严进宽出”推进到了“宽进宽出”的状态,而“宽进宽出”状态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相背离。对此,应该改革和完善“宽进”的标准,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同时,要着力做好“严出”的实践与研究,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国际先进高等教育接轨。实施“宽进严出”的政策能有效地平衡扩招带来的生源良莠不齐等问题,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宽进严出”的价值
(一)体现教育的全民性与公平性,是国际先进教育的共同趋势
随着对受教育者年龄、分数、职业限制的逐步放宽,教育的全民性、公平性有了良好体现,为逐步构建起学习型、知识型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也有助于缓解基础教育的竞争压力,使基础教育能更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同时,自由的参与途径、规范的评价系统和严格的淘汰机制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是美国等先进教育地区的共同趋势。美国拥有现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正是得益于学分认证和互换、弹性学制、救济补偿等消除教育壁垒的政策,高质量的学分管理和考核评价系统,以及严格的淘汰制。
(二)学生自主选择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在更合适的学科上发展自我
入学门槛降低与学科准入放宽,以及转换专业机制不断完善,使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得到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激发、能动性得到体现,极大地激励着学生去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帮助学生在所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全面、具体,淘汰制度逐步完善,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开始培养起危机意识,以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高校毕业的学生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承认,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当前问题与原因
(一)录取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下降
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加高等教育规模,“宽进”的政策表面上已经实施了许多年并且逐步取得了成功,但透过数据观察,高等教育还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一是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理想,有理想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现在的学生把高考看作人生中的一个战场,考上大学不再是开启梦想的钥匙,而是战场上赢得的胜利,享受放松娱乐的生活似乎成了理所应当的事。错误的引导使许多学生在来高校上课的第一天就带着享受生活的错误态度。相比,许多有其他天赋的学生却或是因为招生政策的局限,或是由于昂贵的学费等原因没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招生政策和保障措施的问题。目前“宽招”的政策被不少高校错误理解成了“扩招”政策,简单地实施扩大招生人数、降低入学分数的招生政策。这导致许多有某方面突出才能的人没能被合理地挑选出来接受教育,反而招来了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没理想、没抱负的学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习风气。
(二)毕业要求不高导致高校学风低迷
在“宽进宽出”的现状下,很多学生平时不用花时间学习,只要考前花点时间背背“重点”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毕业时很轻松就能拿到学位,很多学生变得十分懈怠。这种缺乏压力的错误引导使学生在本该努力学习的大学期间不专心学习,而是抱着及格就好、60分万岁、能保证毕业文凭就够了等消极态度选择了逃课、玩手机、整日荒废在夜市、影院、游戏、网络之中,高校似乎成了其就业前的放松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要求过低致使校内学风低迷,教育资源被浪费。过低的毕业要求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由此导致校内学风低迷,高校的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也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过低的毕业要求以及不完善或是根本形同虚设的淘汰制,是催生以上现象的罪魁祸首。
(三)高校之间教育壁垒繁多,学分互不承认
在学习期间许多学生随着接触不同领域的增多,逐步了解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这时他们想要及时地转换专业或是更换领域。然而,由于目前不同高校之间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彼此之间互不承认,频繁地设立教育壁垒。学生想转到其他专业要求成绩非常优异,要是想转到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更是没有途径,只能重新高考。这严重阻碍了高校间的合作,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跨校选专业、合作搞科研的自由,使许多有某一方面兴趣的学生没能在所感兴趣的领域学习研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淘汰缺乏实施依据,教考合一现象普遍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淘汰的基础,实施淘汰要有原则、有标准,必须要以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严出”的标准和支撑。一方面,各高校或是淘汰机制不健全,或是根本难以实施。究其原因是由于各高校还是延续中学时期的以各种试卷考试的得分来评价学生,缺乏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系统评价的能力;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往往因为教学质量不好定量评估而忽视其重要性,反而以教师的科研能力及论文发表情况以偏概全地评价教师的能力,这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引导,背离了高校以教育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教考合一现象普遍。负责教学的教师同时也参与学生的考查,主观影响明显,给学生划考试重点、因人情而降低考查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参考其所教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由所带教的教师来决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内部矛盾的命题,构不成一种真实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三、对策
(一)制定更加公正、多元的招生方案,健全保障体系
招生对象多元化。必须明确“宽招”不等于“扩招”,许多学者提出的“宽招”是指放宽高校招生的人数、分数、年龄、职业和学科准入等要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招生渠道,让更多超常儿童、落榜特长考生以及社会大龄求学者和自考生得以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相比“扩招”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仅着眼于扩大招生人数、降低入学标准的“扩招”所带来的招生质量下降、学业素质良莠不齐等弊病,体现出“宽招”的教育全民性、公平性,为社会筛选出更多的有才有能之士。
招生途径多元化。一些学者提出了采取分级高考和录取原则的想法,即对于一些重点大学、学科、热门专业采取统考、联考加面试的考试招生方式;对于一般本科院校主要看会考成绩,参考统考成绩,但不过多强调统考;对于专科院校专业,主要看会考成绩,面试后即可入学,这与美国精英的私立大学以及大众的公立大学采用不同的录取方式相似。同时,努力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招生制度,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一方面缓解了基础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保证了有天赋有理想的学生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应该多鼓励发展多元的教育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开放式大学的建设应予以重视。
专业转换自由化。实施“宽进”并不仅仅是在招生方面努力,还要设法建立起更灵活的高校退学、转学、休学机制,不断适应和满足学员跨学校学习、科研,以及校际范围内转专业、校际双学位授予等新要求。应努力学习美国等国家一些优秀的教育制度,比如不同高校间的学分认证和互换制度、学费跟着学生走的制度、弹性学制制度等,努力打破高校间的教育壁垒,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在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上获取知识、在所感兴趣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价值。
保障体系健全化。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各等级的助学资助机制以及奖学金机制,让一些有天赋有能力但经济受限的学员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在学业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这本身也是“宽进”要求的,体现着教育的公平性。
(二)依托成熟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
高等教育的一个改革方向就要引入更严格有效的淘汰制,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03 年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四所公立大学的四年毕业率分别为41.7%、70.5%、69.5%、41.7%,而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淘汰率分别为 5%和 10% ,其他高校的淘汰率就更低了。相比其他教育发达国家20~40%的淘汰率,我国高校的淘汰率明显偏低,而实践也证明依靠淘汰机制要比班主任、督教员等更能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改善高校的学习风气,因此必须提高高校的淘汰率,这是实施“严出”最为核心而有效的措施。同时,严格可执行的淘汰制度可以给学生以压力,让他们明白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力,但是努力学习更是学生义务,真正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严格的淘汰制也可以给社会释放正面的信号,引导对大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但是在淘汰制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托于明确科学的全面公正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多依托于公正的社会国家组织实施的考试认证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须以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为前提,这是实施“严出”的基础。
(三)着力推进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全国承认的评价认证体系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的一些基本设想。有的学者提出了“取消高考,统一实施大学(研究生)毕业统一考试”;有的学者提出“变一考终结制为平时成绩加社会认证,变学校出题、学生应考为学生申请成绩认定,即自己完成学业任务、创新课题、实践活动后让教授鉴定计入学分”。但相对来说,一些学者提出的“建立科学可行的全国承认的毕业生评价体系”的探讨更具有应用价值。“科学”就是说要依据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平时就对学生德智体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年终汇总,避免形成“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高考式认证模式。全国性的就是说高校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形成一套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评价体系,打破教育壁垒,为校际彼此承认学分、校际联合培养等做好基础性工作。
着眼于当前的校际范围的教考分离。当前,可以先通过把对学生的评价权从授课教师手中部分转移给上一级的直接管理者,让教研室主任或是相关的专门负责考查的人来考核学生,实施校内的教考分离,并将此作为对授课教师评职晋级的一个指标。这样不仅可以督促教师更负责任地教授课程,使教师的精力从科研向教学方向转移,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让同学意识到必须靠自己平时的努力才能通过考核,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校的学习风气。同时,注意放宽修双学位的学习年限、转换专业、转学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学生选择授课教师、允许高校淘汰的学生重新参加升学考试,并且及时为休学生复学提供方便。另外,可以对不同的课程执行双重收费标准、普通自费(部分自费)和全额自费的收费标准,正常入学、升级和双修课程的学习费用按普通自费标准收取,留级和复学期间课程学习费用及自费生的费用应按全额自费标准收取,以此来敦促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着眼于未来社会层面的教考分离。未来的教考分离可以尝试依托中国众多相关领域的学会,逐步建立起国家统一的多层次的针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认证机构与考试体系,形成更多的类似于“国家四、六级英语能力测试”等针对某一方面具体能力的测试。即每年在特定日期由国家级的相关学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考试,在各高校学习的学生只有参加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一些国家能力测试通过后或达一定分数时,学校才准予毕业,否则就严格地以一定比例予以淘汰。毕业时,学校参考该生所参加认证考试的及格情况及所获成绩决定是否准予毕业。各高校可以制定在校学生的考核要求,比如不及格科目达到某一数量时或是某一科没有达到某一分数时就严格地执行淘汰制度。这样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评价权从授课教师手中转移给更公平公正的国家考试,实现社会层面的教考分离,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由于有统一的认证基础,各高校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彼此间更顺利地实现互认学分,以消除教学壁垒,建立起更灵活的高校退学、转学、休学机制,不断适应和满足学员跨高校学习、科研、校际范围内转换专业、校际双学位授予等新要求。当然,社会自学考生也可以申请相关的认证,取得相应认证后应享有与普通高校同等的社会待遇,任何人只要愿意学习并通过了认证都可以获得社会的承认,保证“宽进严出”的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广,李梅.“宽进严出”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2] 龚本正,龚毅.高等教育应走宽进严出的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
[3] 董存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要做好“宽进严出”这篇大文章[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 邓石华.从“严进”到“严出”:革除“应试教育”顽症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5] 杨学为.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J].中国高等教育,1999,(2).
[6] 郑堤,龚秉周,潘晓彬.宽进严出,势在必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7] 李婷.浅谈高校淘汰机制在促进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作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 侯昭海.关于上大学宽进严出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2,(3).
[9] 张德明.为什么要组建上海开放大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
[10] Report of the Centennial Commission[EB/OL]. http://www.utexas.edu/its/work/comm125/CENTENIA.PDF.
[11] 王骥.美国大学的淘汰机制及对我国学习制度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雷 艳]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校学风低迷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制定多元招生方案、引入严格淘汰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评价认证体系等对策,为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思路。
[关键词]改革 评价 宽进严出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04-03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及其管理机制不健全将高等教育由“严进宽出”推进到了“宽进宽出”的状态,而“宽进宽出”状态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相背离。对此,应该改革和完善“宽进”的标准,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同时,要着力做好“严出”的实践与研究,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国际先进高等教育接轨。实施“宽进严出”的政策能有效地平衡扩招带来的生源良莠不齐等问题,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宽进严出”的价值
(一)体现教育的全民性与公平性,是国际先进教育的共同趋势
随着对受教育者年龄、分数、职业限制的逐步放宽,教育的全民性、公平性有了良好体现,为逐步构建起学习型、知识型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也有助于缓解基础教育的竞争压力,使基础教育能更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同时,自由的参与途径、规范的评价系统和严格的淘汰机制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是美国等先进教育地区的共同趋势。美国拥有现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正是得益于学分认证和互换、弹性学制、救济补偿等消除教育壁垒的政策,高质量的学分管理和考核评价系统,以及严格的淘汰制。
(二)学生自主选择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在更合适的学科上发展自我
入学门槛降低与学科准入放宽,以及转换专业机制不断完善,使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得到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激发、能动性得到体现,极大地激励着学生去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帮助学生在所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全面、具体,淘汰制度逐步完善,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开始培养起危机意识,以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高校毕业的学生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承认,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当前问题与原因
(一)录取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下降
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加高等教育规模,“宽进”的政策表面上已经实施了许多年并且逐步取得了成功,但透过数据观察,高等教育还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一是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理想,有理想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现在的学生把高考看作人生中的一个战场,考上大学不再是开启梦想的钥匙,而是战场上赢得的胜利,享受放松娱乐的生活似乎成了理所应当的事。错误的引导使许多学生在来高校上课的第一天就带着享受生活的错误态度。相比,许多有其他天赋的学生却或是因为招生政策的局限,或是由于昂贵的学费等原因没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招生政策和保障措施的问题。目前“宽招”的政策被不少高校错误理解成了“扩招”政策,简单地实施扩大招生人数、降低入学分数的招生政策。这导致许多有某方面突出才能的人没能被合理地挑选出来接受教育,反而招来了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没理想、没抱负的学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习风气。
(二)毕业要求不高导致高校学风低迷
在“宽进宽出”的现状下,很多学生平时不用花时间学习,只要考前花点时间背背“重点”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毕业时很轻松就能拿到学位,很多学生变得十分懈怠。这种缺乏压力的错误引导使学生在本该努力学习的大学期间不专心学习,而是抱着及格就好、60分万岁、能保证毕业文凭就够了等消极态度选择了逃课、玩手机、整日荒废在夜市、影院、游戏、网络之中,高校似乎成了其就业前的放松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要求过低致使校内学风低迷,教育资源被浪费。过低的毕业要求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由此导致校内学风低迷,高校的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也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过低的毕业要求以及不完善或是根本形同虚设的淘汰制,是催生以上现象的罪魁祸首。
(三)高校之间教育壁垒繁多,学分互不承认
在学习期间许多学生随着接触不同领域的增多,逐步了解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这时他们想要及时地转换专业或是更换领域。然而,由于目前不同高校之间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彼此之间互不承认,频繁地设立教育壁垒。学生想转到其他专业要求成绩非常优异,要是想转到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更是没有途径,只能重新高考。这严重阻碍了高校间的合作,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跨校选专业、合作搞科研的自由,使许多有某一方面兴趣的学生没能在所感兴趣的领域学习研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淘汰缺乏实施依据,教考合一现象普遍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淘汰的基础,实施淘汰要有原则、有标准,必须要以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严出”的标准和支撑。一方面,各高校或是淘汰机制不健全,或是根本难以实施。究其原因是由于各高校还是延续中学时期的以各种试卷考试的得分来评价学生,缺乏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系统评价的能力;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往往因为教学质量不好定量评估而忽视其重要性,反而以教师的科研能力及论文发表情况以偏概全地评价教师的能力,这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引导,背离了高校以教育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教考合一现象普遍。负责教学的教师同时也参与学生的考查,主观影响明显,给学生划考试重点、因人情而降低考查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参考其所教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由所带教的教师来决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内部矛盾的命题,构不成一种真实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三、对策
(一)制定更加公正、多元的招生方案,健全保障体系
招生对象多元化。必须明确“宽招”不等于“扩招”,许多学者提出的“宽招”是指放宽高校招生的人数、分数、年龄、职业和学科准入等要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招生渠道,让更多超常儿童、落榜特长考生以及社会大龄求学者和自考生得以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相比“扩招”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仅着眼于扩大招生人数、降低入学标准的“扩招”所带来的招生质量下降、学业素质良莠不齐等弊病,体现出“宽招”的教育全民性、公平性,为社会筛选出更多的有才有能之士。
招生途径多元化。一些学者提出了采取分级高考和录取原则的想法,即对于一些重点大学、学科、热门专业采取统考、联考加面试的考试招生方式;对于一般本科院校主要看会考成绩,参考统考成绩,但不过多强调统考;对于专科院校专业,主要看会考成绩,面试后即可入学,这与美国精英的私立大学以及大众的公立大学采用不同的录取方式相似。同时,努力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招生制度,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一方面缓解了基础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保证了有天赋有理想的学生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应该多鼓励发展多元的教育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开放式大学的建设应予以重视。
专业转换自由化。实施“宽进”并不仅仅是在招生方面努力,还要设法建立起更灵活的高校退学、转学、休学机制,不断适应和满足学员跨学校学习、科研,以及校际范围内转专业、校际双学位授予等新要求。应努力学习美国等国家一些优秀的教育制度,比如不同高校间的学分认证和互换制度、学费跟着学生走的制度、弹性学制制度等,努力打破高校间的教育壁垒,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在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上获取知识、在所感兴趣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价值。
保障体系健全化。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各等级的助学资助机制以及奖学金机制,让一些有天赋有能力但经济受限的学员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在学业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这本身也是“宽进”要求的,体现着教育的公平性。
(二)依托成熟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
高等教育的一个改革方向就要引入更严格有效的淘汰制,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03 年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四所公立大学的四年毕业率分别为41.7%、70.5%、69.5%、41.7%,而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淘汰率分别为 5%和 10% ,其他高校的淘汰率就更低了。相比其他教育发达国家20~40%的淘汰率,我国高校的淘汰率明显偏低,而实践也证明依靠淘汰机制要比班主任、督教员等更能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改善高校的学习风气,因此必须提高高校的淘汰率,这是实施“严出”最为核心而有效的措施。同时,严格可执行的淘汰制度可以给学生以压力,让他们明白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力,但是努力学习更是学生义务,真正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严格的淘汰制也可以给社会释放正面的信号,引导对大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但是在淘汰制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托于明确科学的全面公正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多依托于公正的社会国家组织实施的考试认证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须以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为前提,这是实施“严出”的基础。
(三)着力推进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全国承认的评价认证体系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的一些基本设想。有的学者提出了“取消高考,统一实施大学(研究生)毕业统一考试”;有的学者提出“变一考终结制为平时成绩加社会认证,变学校出题、学生应考为学生申请成绩认定,即自己完成学业任务、创新课题、实践活动后让教授鉴定计入学分”。但相对来说,一些学者提出的“建立科学可行的全国承认的毕业生评价体系”的探讨更具有应用价值。“科学”就是说要依据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平时就对学生德智体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年终汇总,避免形成“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高考式认证模式。全国性的就是说高校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形成一套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评价体系,打破教育壁垒,为校际彼此承认学分、校际联合培养等做好基础性工作。
着眼于当前的校际范围的教考分离。当前,可以先通过把对学生的评价权从授课教师手中部分转移给上一级的直接管理者,让教研室主任或是相关的专门负责考查的人来考核学生,实施校内的教考分离,并将此作为对授课教师评职晋级的一个指标。这样不仅可以督促教师更负责任地教授课程,使教师的精力从科研向教学方向转移,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让同学意识到必须靠自己平时的努力才能通过考核,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校的学习风气。同时,注意放宽修双学位的学习年限、转换专业、转学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学生选择授课教师、允许高校淘汰的学生重新参加升学考试,并且及时为休学生复学提供方便。另外,可以对不同的课程执行双重收费标准、普通自费(部分自费)和全额自费的收费标准,正常入学、升级和双修课程的学习费用按普通自费标准收取,留级和复学期间课程学习费用及自费生的费用应按全额自费标准收取,以此来敦促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着眼于未来社会层面的教考分离。未来的教考分离可以尝试依托中国众多相关领域的学会,逐步建立起国家统一的多层次的针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认证机构与考试体系,形成更多的类似于“国家四、六级英语能力测试”等针对某一方面具体能力的测试。即每年在特定日期由国家级的相关学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考试,在各高校学习的学生只有参加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一些国家能力测试通过后或达一定分数时,学校才准予毕业,否则就严格地以一定比例予以淘汰。毕业时,学校参考该生所参加认证考试的及格情况及所获成绩决定是否准予毕业。各高校可以制定在校学生的考核要求,比如不及格科目达到某一数量时或是某一科没有达到某一分数时就严格地执行淘汰制度。这样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评价权从授课教师手中转移给更公平公正的国家考试,实现社会层面的教考分离,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由于有统一的认证基础,各高校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彼此间更顺利地实现互认学分,以消除教学壁垒,建立起更灵活的高校退学、转学、休学机制,不断适应和满足学员跨高校学习、科研、校际范围内转换专业、校际双学位授予等新要求。当然,社会自学考生也可以申请相关的认证,取得相应认证后应享有与普通高校同等的社会待遇,任何人只要愿意学习并通过了认证都可以获得社会的承认,保证“宽进严出”的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广,李梅.“宽进严出”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2] 龚本正,龚毅.高等教育应走宽进严出的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
[3] 董存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要做好“宽进严出”这篇大文章[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 邓石华.从“严进”到“严出”:革除“应试教育”顽症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5] 杨学为.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J].中国高等教育,1999,(2).
[6] 郑堤,龚秉周,潘晓彬.宽进严出,势在必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7] 李婷.浅谈高校淘汰机制在促进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作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 侯昭海.关于上大学宽进严出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2,(3).
[9] 张德明.为什么要组建上海开放大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
[10] Report of the Centennial Commission[EB/OL]. http://www.utexas.edu/its/work/comm125/CENTENIA.PDF.
[11] 王骥.美国大学的淘汰机制及对我国学习制度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