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实践的路径探析
谭静
摘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阵地。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却有待完善。本文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为例,将资助工作与扶志、扶能、扶心相结合,从精神解困、能力提升、心理帮扶三个方面探讨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 绿色通道 育人功能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和高校学费制度的深入改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凸显。2007年国家出台的新资助政策,形成以“奖、贷、助、补、减 ” 以及新生“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这个被称为“资助力度最大最强的资助体系” ,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策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教育公平至关重要。但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关乎成长成才问题,经济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并不代表其他问题也都随之迎刃而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探讨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深入挖掘资助育人的内涵,建立教育援助一体化模式,使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从单纯解决经济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到经济资助与教育引导并举、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人成才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四川大学生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国家针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高考专项招生政策相继出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呈现攀升之势,比例已接近30%。而且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学制长、学费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学业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背负的经济压力更重;另一方面,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能进入华西口腔医学院学习实属不易,面对着家庭和社会的高期待,他们在自我成长成才方面的愿望也更为迫切。然而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学习资源,这部分同学整体的综合素质跟其他同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经济、家庭、成才等多重压力之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很好地调整心态,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个人发展困难等问题。立足于华西口腔医学院資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在资助育人的实践工作中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充分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资助工作与扶志、扶能、扶心相结合,积极打造“精神解困、能力提升、心理帮扶”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平台,有效促进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搭建“扶志”公益服务平台,强化感恩励志教育
国家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凝聚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深的关爱,坚持感恩教育,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受助学生深刻领悟资助的深层意义,进一步明确自己自强不息、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国家资助体系中助学金、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都属于无偿资助,为了引导受助学生学会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避免学生在获得无偿资助时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学院针对受助同学成立爱心公益服务社,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爱心家教、实验室打扫、学生活动物资清理、学生宿舍生活服务站等服务他人、传递爱心的活动,每次的服务时间都将在个人的爱心服务卡中详细记录,满足最低的公益服务时间才能参与下一年度助学金的评定,并在学年末评选“服务之星”等荣誉,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通过爱心公益服务社将无偿资助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培养他们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微笑来敲门”关爱唇腭裂儿童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组织的特色精品公益活动,也是学院为该类学生传递爱心、回馈社会精心打造的另一实践活动平台。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唇腭裂患儿年龄普遍较小,手术部位又在面部,家长及患儿心理压力巨大,亟待社会关心和理解。面对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学院便组织接受资助的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用他们的真诚关爱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美丽笑容。每一次活动参与同学都会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悉心准备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小游戏,走进病房与唇腭裂儿童零距离接触,陪孩子们愉快地玩耍,为他们表演悉心准备的节目,帮助他们辅导落下的功课,努力为孩子们及其家庭带去欢乐和慰藉。由于同学们的用心参与组织和大力宣传,该活动日益精品化、品牌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其中。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平台,不仅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切身体会到以己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极大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帮助他们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主动意识,在他们奉献爱心、传递微笑过程中形成社会施恩和受助学生感恩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由他助到助己到助人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 创新“扶能”培养锻炼载体,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目前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经济问题暂时得以解决,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2.1以“巧心坊社团”为媒介,增强学生“自助”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临床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且大部分的操作都是在诊室椅位独立完成,因此,手部操作技能对于口腔医学生而言极其重要。学院成立专门致力于口腔专业相关的手工技能培训的社团—四川大学巧心坊,巧心坊为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并由社团操作技能突出的高年级同学对他们实行一对一指导培训,通过模型、雕刻、折纸等手工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成长为优秀的口腔医生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
2.2创新勤工助学岗位,探索勤工助学外延式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也是学生技能锻炼、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典型的由“输血”型助学变“造血”型助学,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有积极作用。鉴于此,学院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特点,充分利用学院医疗、科研资源,不断完善基础服务型勤工助学岗,创设专业技能提升型岗位,孵化创业型岗位,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同学的各种需求,使勤工助学成为学生能力锻炼提升的基地,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价值。
基础服务型岗位包括办公室助理、医院导医台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等,主要针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同学,鼓励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有余力时积极争取服务类岗位,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依靠自身努力改变经济现状的自立自强意识,避免形成“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同时,这些同学通过在基础服务岗位中的锻炼,提升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专业技能型岗位则主要面向专业知识更为丰富的高年级同学,通过协助老师或科室进行临床、科研工作,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提升临床操作和科研能力。
3 构建“扶心”家校互动模式,构筑心理健康防线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的性格,再加上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同学之间比较的巨大落差,导致这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出现“自我边缘化”的现象,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学院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一进校就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试、谈心谈话、家校联系及时发现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构建由心理健康专员、班委干部、寝室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治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立體防控体系,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危机做到及时发现、果断干预处理。积极发挥爱心公益服务社的整合作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经济贫困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建设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因此,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对他们在大学期间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度,改善学生与家庭的互动关系,学院积极构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QQ群、微信群、电话、短信、书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该类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了解这些同学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反馈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并做出正确的应对,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强有力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学院的预防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升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39- 40.
[2] 赵艳.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5- 116.
摘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阵地。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却有待完善。本文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为例,将资助工作与扶志、扶能、扶心相结合,从精神解困、能力提升、心理帮扶三个方面探讨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 绿色通道 育人功能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和高校学费制度的深入改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凸显。2007年国家出台的新资助政策,形成以“奖、贷、助、补、减 ” 以及新生“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这个被称为“资助力度最大最强的资助体系” ,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策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教育公平至关重要。但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关乎成长成才问题,经济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并不代表其他问题也都随之迎刃而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探讨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深入挖掘资助育人的内涵,建立教育援助一体化模式,使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从单纯解决经济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到经济资助与教育引导并举、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人成才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四川大学生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国家针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高考专项招生政策相继出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呈现攀升之势,比例已接近30%。而且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学制长、学费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学业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背负的经济压力更重;另一方面,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能进入华西口腔医学院学习实属不易,面对着家庭和社会的高期待,他们在自我成长成才方面的愿望也更为迫切。然而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学习资源,这部分同学整体的综合素质跟其他同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经济、家庭、成才等多重压力之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很好地调整心态,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个人发展困难等问题。立足于华西口腔医学院資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在资助育人的实践工作中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充分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资助工作与扶志、扶能、扶心相结合,积极打造“精神解困、能力提升、心理帮扶”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平台,有效促进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搭建“扶志”公益服务平台,强化感恩励志教育
国家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凝聚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深的关爱,坚持感恩教育,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受助学生深刻领悟资助的深层意义,进一步明确自己自强不息、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国家资助体系中助学金、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都属于无偿资助,为了引导受助学生学会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避免学生在获得无偿资助时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学院针对受助同学成立爱心公益服务社,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爱心家教、实验室打扫、学生活动物资清理、学生宿舍生活服务站等服务他人、传递爱心的活动,每次的服务时间都将在个人的爱心服务卡中详细记录,满足最低的公益服务时间才能参与下一年度助学金的评定,并在学年末评选“服务之星”等荣誉,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通过爱心公益服务社将无偿资助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培养他们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微笑来敲门”关爱唇腭裂儿童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组织的特色精品公益活动,也是学院为该类学生传递爱心、回馈社会精心打造的另一实践活动平台。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唇腭裂患儿年龄普遍较小,手术部位又在面部,家长及患儿心理压力巨大,亟待社会关心和理解。面对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学院便组织接受资助的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用他们的真诚关爱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美丽笑容。每一次活动参与同学都会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悉心准备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小游戏,走进病房与唇腭裂儿童零距离接触,陪孩子们愉快地玩耍,为他们表演悉心准备的节目,帮助他们辅导落下的功课,努力为孩子们及其家庭带去欢乐和慰藉。由于同学们的用心参与组织和大力宣传,该活动日益精品化、品牌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其中。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平台,不仅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切身体会到以己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极大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帮助他们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主动意识,在他们奉献爱心、传递微笑过程中形成社会施恩和受助学生感恩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由他助到助己到助人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 创新“扶能”培养锻炼载体,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目前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经济问题暂时得以解决,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2.1以“巧心坊社团”为媒介,增强学生“自助”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临床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且大部分的操作都是在诊室椅位独立完成,因此,手部操作技能对于口腔医学生而言极其重要。学院成立专门致力于口腔专业相关的手工技能培训的社团—四川大学巧心坊,巧心坊为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并由社团操作技能突出的高年级同学对他们实行一对一指导培训,通过模型、雕刻、折纸等手工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成长为优秀的口腔医生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
2.2创新勤工助学岗位,探索勤工助学外延式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也是学生技能锻炼、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典型的由“输血”型助学变“造血”型助学,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有积极作用。鉴于此,学院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特点,充分利用学院医疗、科研资源,不断完善基础服务型勤工助学岗,创设专业技能提升型岗位,孵化创业型岗位,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同学的各种需求,使勤工助学成为学生能力锻炼提升的基地,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价值。
基础服务型岗位包括办公室助理、医院导医台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等,主要针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同学,鼓励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有余力时积极争取服务类岗位,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依靠自身努力改变经济现状的自立自强意识,避免形成“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同时,这些同学通过在基础服务岗位中的锻炼,提升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专业技能型岗位则主要面向专业知识更为丰富的高年级同学,通过协助老师或科室进行临床、科研工作,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提升临床操作和科研能力。
3 构建“扶心”家校互动模式,构筑心理健康防线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的性格,再加上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同学之间比较的巨大落差,导致这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出现“自我边缘化”的现象,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学院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一进校就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试、谈心谈话、家校联系及时发现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构建由心理健康专员、班委干部、寝室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治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立體防控体系,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危机做到及时发现、果断干预处理。积极发挥爱心公益服务社的整合作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经济贫困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建设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因此,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对他们在大学期间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度,改善学生与家庭的互动关系,学院积极构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QQ群、微信群、电话、短信、书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该类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了解这些同学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反馈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并做出正确的应对,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强有力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学院的预防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升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39- 40.
[2] 赵艳.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