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与重组的特征、原因及影响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前,高度整体性是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一大特点,即社会利益格局高度一元化、整体化。这一特点忽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掩盖了社会成员利益需求的差异性与多元性的现实状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必要对之前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的新利益结构、格局和关系。这对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社会利益过度分化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激化各种社会矛盾,阻碍改革进程,因此,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 键 词:社会利益;分化;重组;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3-0057-03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简介:黄璐(1979—),女,广西桂林人,江汉大学社会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管理。

    利益问题是贯穿于人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毫无疑问,对利益的诉求是个人乃至集体思想及行为动机的合理解释之一,我们可以将利益理解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所谓社会利益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国家与社会、国家与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制度化配置与获取的模式及其形成的关系。社会利益格局则是指社会上处于不同地位的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与获取过程中一种稳定化的关系态势,或者说是一种稳定化的社会利益结构。因此,要维系社会关系的融洽,保障社会关系的稳定,就需要形成一种合理且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并接受的社会利益结构。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将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同劳动所得割裂开来,使得“平均分配”成为解决城乡个体收入差距问题的唯一办法和途径,从而使平均主义及分配机制在改革开放前占据了主导位置,形成的利益格局在当时无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可以把有限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但当工业体系健全之后,依然沿用这种利益格局就会产生诸多弊端:如政治权威依赖路径过强会导致社会群体主体意识较弱、利益诉求渠道过窄,此外,由于利益需求和劳动所得的分割会导致利益结构对个体激励效果减弱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平均主义压制了个人的利益诉求及获取的合理渠道,不符合人的行为动机及社会发展规律,影响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前的利益结构存在诸多弊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对社会利益结构进行调整。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同一内在逻辑,因为改革开放前的利益结构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必要对之前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的新利益结构、格局和关系。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与重组的特征

    (一)个体成为一级利益主体

    利益主体是指在特定社会关系基础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需求而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或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先对利益主体进行了调整:一方面,之前的整体化利益格局被打破,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逐渐分化开来;另一方面,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同质性被逐渐打破,诸如干部、工人、农民这样的社会阶层由于不同的社会资源积累,开始向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演化。具有相同、相似利益倾向与地位的社会成员开始聚集,并在整个社会利益关系、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在社会利益结构中结成一级,最终形成多元的利益结构。

    (二)个体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改革开放前的平均分配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打破后,个体收入平均化的局面也随之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于个体资源禀赋、社会资源存量及机会差异等逐渐反映在利益分配上,经济利益开始在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间实现非平均化的调整,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上。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原先利益平均化的格局已经被利益差别化的格局所取代。

    (三)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重视“无形的手”的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尊重个人的利益,实现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总体思路下,我国提出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际上这也是对平均主义利益分配机制的改变。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体资源禀赋、社会分工、机会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异,使得个体之间经济利益差异会逐步拉开,具体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不同的行业间、不同的区域间及城乡之间,与经济利益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社会差异与矛盾也都日益凸显。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与重组的原因

    (一)我国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变化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一大重要推动力。随着现代科技革命迈入了新的台阶,社会分工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分工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变化: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值大幅下降,相比之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以较快的速度攀升。在同一产业内,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由原先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社会分工结构的显著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正逐步减少。此外,由于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升级,使得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就业面越来越窄,相比之下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日渐增加。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逐渐转变与分化,也加快了社会阶层分化与集团化的进度,使得那些有着相同、相似社会地位、资源、利益倾向的人进一步联合起来,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与集团。

    (二)个体追求利益意识的觉醒

    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唯一性形成了一个一元化的利益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由于较强的主体路径依赖,致使其主体意识、利益意识淡薄。从表面看,这种一元化的利益结构相对稳定和谐;但从本能的角度来看,人都是有逐利性的,这是不随体制和时间而改变的,只是对应不同的体制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先受压抑的逐利性因环境的改变而得以释放,使得各个社会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逐渐觉醒并指导着利益主体的行为。在新的利益结构下,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会同其他主体在目标、内容、资源上存在各种竞争,这也变相地拉大了社会利益主体间的距离,进而出现了利益非均衡的现象和问题。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与重组的影响

    利益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随着社会化生产、社会分工的形成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客观规律。

    (一)社会利益合理分化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利益阶层逐步分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这一进程加速了社会成员竞争意识的觉醒,激励着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活动,通过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能力,这都有利于带动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利益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各个社会利益群体越来越多地要求维护本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这种诉求也必然反映在更多参与政治生活方面,要求通过政治渠道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同的群体会更多地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状况进行研究与监督,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第二,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利益高度一致,使得决策权这种利益分配工具也高度集中。此外,由于平均化的利益分配机制缩小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也使得社会成员意愿表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不具备社会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利益主体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监督过程中来,培育了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土壤。各种群体、个人都在尽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都在积极地通过参与反映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向政府决策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决策建立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第三,有利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目前,我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除了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之外,还有妇联、青年团等群团组织,此外还包括大众传媒等。具有相同、相似社会地位、资源、利益倾向的社会群体、集团等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利益表达方式,诸如行业协会、学术性学会、基金会等。

    (二)社会利益过度分化的负面影响

    社会利益分化存在一个“度”的问题,适度分化将有利于社会发展,而过度分化将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具体包括:第一,过度分化将会带来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立场和倾向,会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社会资源、持有不同利益需求的群体存在分歧和矛盾。加上我国的民主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这些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会逐步激化。第二,过度分化会带来更多的腐败与经济犯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利益个体、群体甚至会尝试通过操控权力达到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目的,为了实现对权力的操控而不惜进行权力寻租和经济犯罪。这些都是因为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获取上的过度分化。在逐利性本能的驱使下,部分拥有稀缺社会资源或能够掌控资源分配权力的人或群体就会进行机会主义行为选择,尤其是在目前法律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更为严重。这些腐败和经济犯罪一方面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社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社会成员的不满,使得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紧张化,削弱政治体系的合法性。第三,过度分化会带来社会道德与价值的异变。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群体由于其社会地位、资源、利益倾向的不同,也会形成具有其阶层特色的社会观念形态。但无论如何,这些道德价值观念不能偏离或背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就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利益主体盲目追逐自身利益,加上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冲击,容易出现偏离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危险,进而危害整个政治体系的根基。

    亚里士多德曾说:“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2](p205)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和利益差距的出现,这是利益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种趋势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利益的过度分化不仅不利于改革,反而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如果任其发展甚至会激化各种社会矛盾,阻碍改革进程,因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3](p13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56.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3]列宁全集(第16卷)[C].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高 静)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