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霜天竞自由
黄骥飞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运算能力较强,有的推理能力较强,有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同时教师还会发现每个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课上表现积极、作业完成及时,有的则学习不主动、疲于应付教师的讲解、成绩差强人意.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给他们最适切的教育,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能有所突破与提高.一、教学目标要有层次化
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以勾股定理为例,在设立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具体又细致,要能抵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设定的目标,要让他们能够感兴趣,能够有完成的可能.如勾股定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要让他们能都写出a2+b2=c2.其次要让学生能够说出勾股定理运用的条件,即是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认出什么是直角边,什么是斜边,并让他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对于中等的学生要能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将课本上例题做成微课的形式,让他们能清楚地看出图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结论.而对于优等生,可以让他们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为基准,画出三个正方形,然后让他们猜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联.在本节课学完后,将该内容进行变式:提出如果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直角三角形”,分别向外画三个正方形,三个正方形面积有怎样等量关系,该如何说明?再将“正方形”换成“半圆”呢,结果又如何?通过这种层层递进,让优等生不断地探索,满足他们 “吃饱喝足”的需求.
很明显教师在上课前,就将学生进行了分类,根据他们平常在数学上的表现,首先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目标.这样每个学生只要稍做努力,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获得感.二、课后作业要有层次化
课后作业通常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了,但只是一种预设,真正的作业要在学生听课之后,根据学生的听课状况、听课效果来进行调整与对接.教师在课前一般会把作业进行分类,后进生做一些基础的题目,
让他们能将课堂听到的最基础的东西,在相对简单的题目中能运用起来,这里面的难度一定不能大.例如,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ABC中,AB=13,BC=14,AC=15.求BC边上的高AD的长.教师可以给学困生做适当的提示,设BD=x,则DC=14-x,由勾股定理得AB2-BD2等于什么.他们在课上学的就能运用起来,他们会有产生一种只有做题才能带来的荣誉感.但对于中等生就是就不必要做这样的提示,让他们直接去从图中寻找与勾股定理相关的细节,然后做一个连接与转化.对于优等生,则可以增加一定的难度.例如,△ABC中,∠ACB=90°,CD⊥AB于D,且AB+BC=18cm,若要求出CD和AC的长,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让他们进行逆向的思考.这需要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从结论去推算已知条件.从上面的示例可以看出来,作业的布置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如果超越他们认知水平太多的作业,会得不到真正的反馈作用.本来作业是用来检测上课效果,并巩固课堂所学的练习.如果学生基本的都做不出来,教师就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就不能根据作业来调整讲课的方式.三、评价学生要有层次化
一个完整的课堂,一定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做一个相应的评价.评价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课堂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跟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他们以肯定与鼓励.学生原先的基础不一样,听课的状态不一样,与小组合作的默契不一样,课堂上思维的敏捷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就不能“一把尺子用到底”.对学困生要能将他们的优点放大,以期待的眼神希望他们下次有更好的表现.对于中等生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指点,让他们有更完美的表现.而对于优生,教师则可以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期待他们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策略.
“分层”就字面的意思就能看出来,不能将事物一刀切,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是具体的,教师要将他们的学习潜力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就要用分层的方式给予他们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