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学理论创新问题与突破
杨帆
摘 要:我们国家的新闻学一直面临着“新闻无学”的尴尬问题,在这样的压力中,就有了“保卫新闻学”试图解决新闻这科这一尴尬问题。一个学科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地位如何,其理论武装至关重要。处于弱势地位的新闻学科,其理论武装与其他学科比较而比,远远不足。所以,进行创新、突破“新闻无学”的尴尬处境成为我们国家的新闻学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核心理论
1 新闻学理论创新与突破的必要性
1.我国新闻学缺乏核心理论
传播学在中国的强势崛起。传播学这一学科被引进我国。传播学科的引进对于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新闻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而传播学的引进,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播学由于其来来源于西方国家,其理念、理论架构和研究手段进入我们国家,变成推动我国新闻学理论进行突破的助推剂,在新闻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传播学进入我国并迅速受到欢迎,挤压了新闻学科的发展空间,破坏了我国原有新闻界的架构,使得新闻理论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被稀释的可能性,很多优秀人才纷纷选择把传播学作为研究方向。由此,新闻学科被大家所忽略,这使得新闻学科缺乏创新的动力。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 :我们国家的新闻学理论研究目前困难重重,和其他学科对比起来,其创新和突破动力不足,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理论产生,没有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益研究,更没有本学科的核心理论,甚至照搬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念。此外,研究人才严重不足,很多年轻学者投入到传播学科的学习中。新闻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新闻理论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处境。
2.新媒体技术革命带来的改革需要
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新媒体技术革命,也由此导致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场传播改革是深刻而广泛的,对我国新闻学理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假如我们把原有媒介方式下的新闻学理论的提出、突破总结为一种一步步循序渐进式的,那么在新传媒时代下,将会发生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学理论迫切需要突破和创新,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应当对新闻传播有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借此推动新闻学科转化为经验性学科,重新审视原来的研究结论和基础。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话语结构不能再按照原来的轨迹,也不可在原来的结构上修改、填补,而应全面改革。
3.新闻理论话语结构问题
新闻理论话语建构存在以下不足:流于经验层面的表象真实的描述和客观知识的浅层把握,缺乏对新闻理论话语语法的精准提炼。与高度泛化的传播学话语生产不同,新闻学研究的目标相对明确,围绕新闻现象、新闻活动进行经验研究和价值判断,其难度要比传播学要小一些。在新闻生产、传播的组织化运作时代,新闻生产方式较为明确、稳定,新闻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视阈有限,研究战线不长。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小,进行经验提炼和语法提纯的难度较小。但及至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语境、方式以及关系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新闻的客观知识难度更大了,进行理论提纯的成本也更高了。当前的新闻理论缺乏足够的“硬度”,原因在于 :新闻理论话语处于散乱的堆放状态,缺乏这些知识资源的萃取和提纯,未能从中抽析出自洽的逻辑理路来。新闻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局部知识和表象知识的增殖,须经得起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尽可能将命题与事实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小值,将理论纯度提升到最大值,打造理论的“硬度”,提炼出内生于中国新闻理论语境的话语语法。
2 新闻理论创新与突破的策略
1. 知识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一般层面的知识,而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这种在经验上被证实以及逻辑上自洽的知识,是一种高质量的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对超越于经验表象的理论提炼,提炼的是一种“经验真理”。新闻学知识的提炼最初是对职业经验的提炼,其理论纯度不太高。与其他学科比较,新闻学知识是一种“弱知识”,缺乏足够的硬度。面对高度开放、泛化的新闻实践,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尚未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和思维路径,满足于局部知识的积累,对新闻理论概括缺乏系统逻辑层面的突破,满足于知识的量的积累,缺乏结构性、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突破。新闻理论创新需要新的框架视野和结构理路,用以绘制出全新的新闻经验世界知识图谱。
2. 价值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是社会属性的,不是自然属性的。因此,难以将价值驱除出新闻研究视域,揭示“价值”的真实存在和内在逻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目标。布迪厄把社会学看作一种具有显著政治性的科学,原因在于它极为关注符号支配的各种策略和机制,并融汇于中,环环相扣。它永远不可能达致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那种‘无可争议的地位。
新闻学并非以提供“客观知识”为唯一目标,它同时提供“价值”。新闻学研究不仅生产知识,同时还揭示意义。对新闻传播事实的“客观”把握,并不能达致“客观知识”。这种并不纯粹的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全然将研究陷入“客观知识”陷阱中,而是兼顾“事实”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不仅关照事实的“真”,同时还关注新闻传播“事实”背后的价值,关注新闻传播现象、行为背后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囿于中国新闻实践语境的特殊性,在这一语境下产生的经验事实和价值理念,要求我们的新闻理论话语能以“他者”的标准作为话语语法和游戏规则。经过长期的摸索,中国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话语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有明确的价值预设和意识形态基准,但后来的传播革命深刻改写了这种价值预设和意识形态话语框架,致使新闻理论的价值问题凸显出来。新闻理论创新需要对新闻价值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框架进行反思,校准中国新闻理论的价值方位。
3. 规则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新闻学不乏核心概念。在很多时候,新闻学甚至被名目繁多的核心概念所困扰,概念的繁荣并不是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表征,恰恰相反,这是新闻传播学科不成熟的表现,是缺乏范式、规则支撑的表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新闻研究,尤其是新闻理论研究遭遇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研究范式。
新闻传播学尚未形成一套被其内部普遍认同、也被其他学科认可的范式。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一种“前范式”状态。库恩认为,在一个学科的前范式状态,可能存在一批相互竞争的思想学派,但其中无一获得普遍的接受。新闻传播学不缺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派,但各个学派之间缺乏范式勾连。这些学派提供的是“地方性”知识,其背后缺乏为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范式和有足够硬度的规则。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学的规则生产还不够成熟,缺乏稳定的规则支撑。
3 结语
和发展较为成熟和先进的学科比较而言,新闻学的理论储备非常缺乏,其理论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而新闻学的理论要想取得创新和突破,不能仅仅更新部分理论和表面理论,必须要从知识、价值以及规范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拓宽新闻新理论的宽度和深度,研究出适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话语语法。
参考文献
[1]李双. 新闻学理论核心问题的再探讨[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4:91-96.
[2]刘昀. 新媒介背景下的公民新闻学[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3]杨保军,涂凌波. “走出”新闻学与“走入”新闻学——提升当前新闻学研究水平的两种必须路径[J]. 国际新闻界,2012,05:6-13.
[4]杨幸芳. 当前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再论新闻定义及新闻媒体和政府之间的舆论监督关系[J]. 现代交际,2011,02:55-56.
[5]郑保卫. 论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11,05:125-131.
[6]刘洁. 论中国新闻学理论自觉的建构[A]. .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12.
摘 要:我们国家的新闻学一直面临着“新闻无学”的尴尬问题,在这样的压力中,就有了“保卫新闻学”试图解决新闻这科这一尴尬问题。一个学科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地位如何,其理论武装至关重要。处于弱势地位的新闻学科,其理论武装与其他学科比较而比,远远不足。所以,进行创新、突破“新闻无学”的尴尬处境成为我们国家的新闻学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核心理论
1 新闻学理论创新与突破的必要性
1.我国新闻学缺乏核心理论
传播学在中国的强势崛起。传播学这一学科被引进我国。传播学科的引进对于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新闻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而传播学的引进,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播学由于其来来源于西方国家,其理念、理论架构和研究手段进入我们国家,变成推动我国新闻学理论进行突破的助推剂,在新闻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传播学进入我国并迅速受到欢迎,挤压了新闻学科的发展空间,破坏了我国原有新闻界的架构,使得新闻理论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被稀释的可能性,很多优秀人才纷纷选择把传播学作为研究方向。由此,新闻学科被大家所忽略,这使得新闻学科缺乏创新的动力。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 :我们国家的新闻学理论研究目前困难重重,和其他学科对比起来,其创新和突破动力不足,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理论产生,没有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益研究,更没有本学科的核心理论,甚至照搬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念。此外,研究人才严重不足,很多年轻学者投入到传播学科的学习中。新闻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新闻理论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处境。
2.新媒体技术革命带来的改革需要
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新媒体技术革命,也由此导致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场传播改革是深刻而广泛的,对我国新闻学理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假如我们把原有媒介方式下的新闻学理论的提出、突破总结为一种一步步循序渐进式的,那么在新传媒时代下,将会发生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学理论迫切需要突破和创新,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应当对新闻传播有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借此推动新闻学科转化为经验性学科,重新审视原来的研究结论和基础。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话语结构不能再按照原来的轨迹,也不可在原来的结构上修改、填补,而应全面改革。
3.新闻理论话语结构问题
新闻理论话语建构存在以下不足:流于经验层面的表象真实的描述和客观知识的浅层把握,缺乏对新闻理论话语语法的精准提炼。与高度泛化的传播学话语生产不同,新闻学研究的目标相对明确,围绕新闻现象、新闻活动进行经验研究和价值判断,其难度要比传播学要小一些。在新闻生产、传播的组织化运作时代,新闻生产方式较为明确、稳定,新闻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视阈有限,研究战线不长。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小,进行经验提炼和语法提纯的难度较小。但及至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语境、方式以及关系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新闻的客观知识难度更大了,进行理论提纯的成本也更高了。当前的新闻理论缺乏足够的“硬度”,原因在于 :新闻理论话语处于散乱的堆放状态,缺乏这些知识资源的萃取和提纯,未能从中抽析出自洽的逻辑理路来。新闻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局部知识和表象知识的增殖,须经得起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尽可能将命题与事实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小值,将理论纯度提升到最大值,打造理论的“硬度”,提炼出内生于中国新闻理论语境的话语语法。
2 新闻理论创新与突破的策略
1. 知识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一般层面的知识,而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这种在经验上被证实以及逻辑上自洽的知识,是一种高质量的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对超越于经验表象的理论提炼,提炼的是一种“经验真理”。新闻学知识的提炼最初是对职业经验的提炼,其理论纯度不太高。与其他学科比较,新闻学知识是一种“弱知识”,缺乏足够的硬度。面对高度开放、泛化的新闻实践,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尚未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和思维路径,满足于局部知识的积累,对新闻理论概括缺乏系统逻辑层面的突破,满足于知识的量的积累,缺乏结构性、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突破。新闻理论创新需要新的框架视野和结构理路,用以绘制出全新的新闻经验世界知识图谱。
2. 价值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是社会属性的,不是自然属性的。因此,难以将价值驱除出新闻研究视域,揭示“价值”的真实存在和内在逻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目标。布迪厄把社会学看作一种具有显著政治性的科学,原因在于它极为关注符号支配的各种策略和机制,并融汇于中,环环相扣。它永远不可能达致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那种‘无可争议的地位。
新闻学并非以提供“客观知识”为唯一目标,它同时提供“价值”。新闻学研究不仅生产知识,同时还揭示意义。对新闻传播事实的“客观”把握,并不能达致“客观知识”。这种并不纯粹的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全然将研究陷入“客观知识”陷阱中,而是兼顾“事实”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不仅关照事实的“真”,同时还关注新闻传播“事实”背后的价值,关注新闻传播现象、行为背后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囿于中国新闻实践语境的特殊性,在这一语境下产生的经验事实和价值理念,要求我们的新闻理论话语能以“他者”的标准作为话语语法和游戏规则。经过长期的摸索,中国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话语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有明确的价值预设和意识形态基准,但后来的传播革命深刻改写了这种价值预设和意识形态话语框架,致使新闻理论的价值问题凸显出来。新闻理论创新需要对新闻价值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框架进行反思,校准中国新闻理论的价值方位。
3. 规则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新闻学不乏核心概念。在很多时候,新闻学甚至被名目繁多的核心概念所困扰,概念的繁荣并不是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表征,恰恰相反,这是新闻传播学科不成熟的表现,是缺乏范式、规则支撑的表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新闻研究,尤其是新闻理论研究遭遇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研究范式。
新闻传播学尚未形成一套被其内部普遍认同、也被其他学科认可的范式。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一种“前范式”状态。库恩认为,在一个学科的前范式状态,可能存在一批相互竞争的思想学派,但其中无一获得普遍的接受。新闻传播学不缺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派,但各个学派之间缺乏范式勾连。这些学派提供的是“地方性”知识,其背后缺乏为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范式和有足够硬度的规则。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学的规则生产还不够成熟,缺乏稳定的规则支撑。
3 结语
和发展较为成熟和先进的学科比较而言,新闻学的理论储备非常缺乏,其理论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而新闻学的理论要想取得创新和突破,不能仅仅更新部分理论和表面理论,必须要从知识、价值以及规范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拓宽新闻新理论的宽度和深度,研究出适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话语语法。
参考文献
[1]李双. 新闻学理论核心问题的再探讨[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4:91-96.
[2]刘昀. 新媒介背景下的公民新闻学[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3]杨保军,涂凌波. “走出”新闻学与“走入”新闻学——提升当前新闻学研究水平的两种必须路径[J]. 国际新闻界,2012,05:6-13.
[4]杨幸芳. 当前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再论新闻定义及新闻媒体和政府之间的舆论监督关系[J]. 现代交际,2011,02:55-56.
[5]郑保卫. 论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11,05:125-131.
[6]刘洁. 论中国新闻学理论自觉的建构[A]. .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