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省“南南合作”的路径探析
游建胜 陈志强 吴晓园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开展新南南合作的黄金时期。通过归纳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剖析合作的主要路径与成效,表明福建与沿线国家在农业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开展了务实合作,并通过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等路径,实现技术供需主体互惠双赢。
[关键词]南南合作 一带一路 经济技术合作 福建省
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在平等、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合作。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万隆会议召开以来,南南合作先后经历了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南南合作的高潮,但由于南南合作是一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合作,且南方国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资金技术缺乏,因此经贸和技术合作的层次较低,主要是建立形成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联盟、贸易上的互惠互利以及经济援助[1-2]。 进入 21世纪初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南南合作的方式与潜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国家不再是南南合作的唯一参与者,地区、企业、民间均可形成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2]。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是南南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实力量,坚持通过多边与双边区域合作形式与其他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并致力于促进更加普惠、共赢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形成。然而,无论是当前WTO框架下的全球经贸规则,还是以美欧为主导的新一代全球经贸规则,均没有反映出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化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始终没有恰当的、合乎身份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权[3]。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意在“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有发达经济体,但更多为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南南合作”创造了新的区域合作机制[4]。
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下文简称“南南基地”),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于1999年5月在我国建立的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性南南合作示范基地。南南合作基地立足福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以中国南南合作网为依托,探索和实践南南合作领域从技术合作向经济技术合作转移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推动中国与世界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南南合作将以怎样更加有效的路径实现?本文旨在结合“南南基地”的实践探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
一、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
(一)“南南基地”成立的背景
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的成立源于福建省食用菌技术的蓬勃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福建先后取得银耳袋栽、香菇袋栽、竹荪生料栽培、茶薪菇栽培四次技术大突破,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五次食用菌革命浪潮”,对世界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福建省凭借食用菌栽培项目进入南南合作领域,并于1995年获准正式成立“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此后,为了更好地促进南南合作事业发展,利用中国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示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边机构成立了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与“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一个牌子)。该基地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组建多层次、多产业的协作网络,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和产品输出以及经贸交流与合作,探索“南南合作”可操作的模式,承担我国政府对外援助任务,履行国家对外援助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展示中国参与南南合作的最新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样板。
(二)“南南基地”技术合作的主要历程
1.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经历了申报、立项、实施三个阶段,历时5年,是中国南南合作优先发展项目之一[5],主要培训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栽培、加工、食用菌设备和食用菌营养等食用菌产业实用技术。2000—2017年,南南基地承担了16期食用菌技术培训班,累计为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名学员进行了系统培训(见表1)。从人员国籍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占39%,非洲占38%,南美洲占8%,大洋洲占6%,欧洲占8%,北美洲占1%。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有效助推发展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技术合作为例,从1998年至今,福建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食用菌技术合作一直没有间断,从技术培训、技术输出发展到设备、工艺输出等,特别是通过组织专家组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利用当地菌草资源和中国的栽培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赤道附近,栽培出被当地人称为天方夜谭的食用菌,为福建的食用菌技术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基地,逐步向南太平洋地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花卉绿化技术培训项目。福建省是花卉种植、供应及出口的重要基地,较早开展花卉种苗、技术、设备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應用推广工作,在专用组培技术、温室栽培、催花无土栽培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独特优势。南南基地通过花卉绿化技术培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同行业科技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花卉品种的选育、花卉快速繁育、花卉保鲜促进技术、花卉盆景加工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应用。2002年以来,“南南基地”承担了12期花卉技术培训班,1期亚热带花卉产业官员研修班,共培训了来自68个发展中国家的335名花卉技术和管理人员(见表2)。
3.其他技术援外培训。此外,“南南基地”还于2012年与2013年分别开展2期城镇园林绿化管理研修班,为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近20个发展中国家的30名学员开展了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绿地系统、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与学术交流。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同行业科技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开拓和推进了发展中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服务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扩大影响,“南南基地”还积极向联合国77国集团申请佩罗基金项目“食用菌技术区域合作项目”。2011年,77国集团批准通过此项目,于2012—2014年实施。项目的合作方是越南农业遗传研究院植物技术中心和菲律宾黎刹理工大学。“食用菌技术区域合作项目”主要是为越南和菲律宾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按项目要求,“南南基地”组织培训师资力量,成立项目组,于2014年1月6日至16日,赴越南和菲律宾针对当地的食用菌从业人员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项目组在此期间开展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与指导,接受培训指导人员达45人次。与此同时,还考察了菇农和食用菌企业、食用菌科研机构,并与食用菌企业和食用菌科研机构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促进了与越、菲两国同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三)“南南基地”技术转移的服务体系建设
福建省在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于2015年9月经科技部审批建立了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即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平台搭建、企业主导”的思路构建,立足福建,面向台湾,是国家技术转移“2+N”体系②布局的组成部分。其职能是“聚集内外科技资源、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构建技术转移网络”,以“立足特色、传承基础、模式创新、市场引领、资源对接、制度保障”为路径,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服务的合理聚集,为区域发展技术需求和全球创新资源的对接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年底,为了加快推动以技术转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面向福建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更好地开展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工作,福建获批建设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以此推进福建技术经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的科技服务功能。
二、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路径与成效
(一)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福建“南南基地”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内外转移机构入驻,构建国际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一是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与俄罗斯、白俄罗斯、越南、泰国等12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签订《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福州宣言》,探索和实践与“一带一路”国家从技术合作向经济技术合作转移的发展模式和机制。截至2017年年底,海峡中心共有26家机构入驻,其中国际技术转移机构9家,部属院所及高校转移机构9家,海峡两岸转移机构8家。二是充分发挥福建、上海与东盟、中亚、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系紧密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和信息对接平台建设,共建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移,加强我国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沿线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
通过切实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在促进全球创新资源,特别是项目、技术、人才、知识、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与有效对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与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联合申请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APEC成员经济体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实践指导计划”项目;2016年6月承办“2016年海峡技术转移专场——智慧医疗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2016年8月,澳大利亚亚洲农业食品开发中心与漳州弘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引进澳大利亚热泵脱水设备及应用技术合作协议,首期交易额约130多万元人民币;同年8月下旬,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带领乌克兰院士专家实地考察龙岩机械制造企业,中乌双方就耐磨新材料、多元合金共渗技术等多个项目联合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达成合作意向;2017年4月,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承办了“APEC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第二期培训”等。这些工作均立足福建的产业科技,寻求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创新。
(二)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
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科技伙伴关系和创新共同体的理念,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积极推动福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以色列、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相关科研院所举办了多场技术交流对接活动,促进技术转移“供”与“需”衔接,促成多个项目签约落地。
海峡中心多次举办独联体国家高新技术成果推介对接会,并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问题研究所专家深入福建企业调研牵线搭桥。促成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与龙岩市人才发展集团、龙岩学院三方共建龙岩-乌克兰新材料、装备制造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促成福建鸿博集团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的合作,福建鸿博集团在独联体国家设立企业,实现了产能的输出;促成以色列与福建省农科院的合作,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在福建落地;促成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厦门大学共同承担国家“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乙肝表面抗原清楚新机制”研究;促成福建省与瑞士在医疗、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以福建省产业需求为导向,双方共同培育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搭建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瑞士科技成果在福建转移转化,助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
2015年,福建省被中央政府确定为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稳固重点优势产业培训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开放的规模和层次,推动科技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转移转化,强化多边技术转移和辐射,拓展开放与创新政策倍增效应。
1.深化沿线国家的技术援外培訓。规划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转移研修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修班。一方面,在多年举办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拓展食用菌和花卉领域的双边技术培训班以及产业发展管理研修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用菌和花卉领域双边援外培训。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根据合作意向,举办针对蒙古、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双边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和产业发展研修班;结合沿线国家花卉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根据合作意向,举办针对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双边花卉技术培训班和花卉市场营销研修班。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修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的,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港自古以来都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修班,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参与闽南海丝文化建设,充实闽南海丝文化信息库与文献信息,推动闽南海丝文化走出去,突出闽南海丝文化在全球多元化语境中的中国形象。
2.加强沿线国家对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的沟通与协作。一是举办发展中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如今,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尤为迫切和重要。近年,福建可持续发展成果丰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举办研修班,宣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论和实践,促进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上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谐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二是举办丝绸之路电影节、东亚文化节等活动,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全面深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互补合作。
3.深化沿线国家的技术转移机构及人才培训的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在科技合作方面的重点是“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举办南南合作系列论坛,以国际培训班为媒介,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国际研讨活动,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发组织、粮农组织、亚太经社会等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出席,并通过联合国机构广泛邀请南南合作各成员国及发达国家主管科技、经济和对外合作事务的高级官员携其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大中型企业领导,与国内对口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等,就项目对接、技术转移、资本融资、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主题进行研讨。推进福建企业与国际机构、国外科研成果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合国对华援助的TOKEN / STAR项目、国际民间组织的人才培训项目、国际劳工组织的培训项目等渠道培训人才,并引进国际专家为我所用。建立福建省南南合作的行业专家库、项目库,并与国家和联合国的专家库、项目库衔接,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项目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联合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
把握福建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丝”核心区和自贸区多区叠加发展机遇,结合沿线国家的技术需求,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推广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共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联合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一方面,积极引导促进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深化沿线各国的技术依存,既依靠技术开拓海外市场,也将高端技术引进来。另一方面,在南南合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吸收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三年内重点培育和发展10~15家南南合作示范项目或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的遴选、优化,既要有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实用技术,也要有高新技术领域的示范项目,并能够在技术转移制度、组织与机制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四、结论
福建自成立“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开展“南南合作”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当前,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开展新南南合作的黄金时期。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农业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并通过构建國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等路径实现技术供需主体的互惠双赢。此外,为了更好加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福建省“南南合作”,福建省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作为福建省推进项目成果对接落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应当把握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展机遇,在“南南合作”领域先行先试,建立链接海峡两岸创新要素的技术转移枢纽,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一体化新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的、常态化的科技合作机制,为区域探索开放式技术转移做出示范。
注释
①南斯拉夫参加2002年培训班。
②“2”是指在中关村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在深圳市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N”是指在中部(武汉)、东部(上海)、西北(西安)、西南(成都)、东北(长春)等地建设大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海洋等行业性技术转移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跃生,马相东.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2):61-80.
[2]申文,季宇,ShenWen,等.南南合作发展的新趋势与动力论析[J].理论界,2016(6):117-123.
[3]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J].经济学家,2015(8):62-70.
[4]王跃生.世界经济“双循环”、“新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J].新视野,2015(6):12-18.
[5]兰良程.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现状与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0(6):67-70.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开展新南南合作的黄金时期。通过归纳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剖析合作的主要路径与成效,表明福建与沿线国家在农业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开展了务实合作,并通过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等路径,实现技术供需主体互惠双赢。
[关键词]南南合作 一带一路 经济技术合作 福建省
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在平等、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合作。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万隆会议召开以来,南南合作先后经历了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南南合作的高潮,但由于南南合作是一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合作,且南方国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资金技术缺乏,因此经贸和技术合作的层次较低,主要是建立形成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联盟、贸易上的互惠互利以及经济援助[1-2]。 进入 21世纪初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南南合作的方式与潜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国家不再是南南合作的唯一参与者,地区、企业、民间均可形成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2]。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是南南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实力量,坚持通过多边与双边区域合作形式与其他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并致力于促进更加普惠、共赢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形成。然而,无论是当前WTO框架下的全球经贸规则,还是以美欧为主导的新一代全球经贸规则,均没有反映出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化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始终没有恰当的、合乎身份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权[3]。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意在“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有发达经济体,但更多为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南南合作”创造了新的区域合作机制[4]。
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下文简称“南南基地”),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于1999年5月在我国建立的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性南南合作示范基地。南南合作基地立足福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以中国南南合作网为依托,探索和实践南南合作领域从技术合作向经济技术合作转移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推动中国与世界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南南合作将以怎样更加有效的路径实现?本文旨在结合“南南基地”的实践探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
一、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
(一)“南南基地”成立的背景
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的成立源于福建省食用菌技术的蓬勃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福建先后取得银耳袋栽、香菇袋栽、竹荪生料栽培、茶薪菇栽培四次技术大突破,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五次食用菌革命浪潮”,对世界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福建省凭借食用菌栽培项目进入南南合作领域,并于1995年获准正式成立“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此后,为了更好地促进南南合作事业发展,利用中国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示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边机构成立了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与“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一个牌子)。该基地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组建多层次、多产业的协作网络,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和产品输出以及经贸交流与合作,探索“南南合作”可操作的模式,承担我国政府对外援助任务,履行国家对外援助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展示中国参与南南合作的最新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样板。
(二)“南南基地”技术合作的主要历程
1.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经历了申报、立项、实施三个阶段,历时5年,是中国南南合作优先发展项目之一[5],主要培训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栽培、加工、食用菌设备和食用菌营养等食用菌产业实用技术。2000—2017年,南南基地承担了16期食用菌技术培训班,累计为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名学员进行了系统培训(见表1)。从人员国籍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占39%,非洲占38%,南美洲占8%,大洋洲占6%,欧洲占8%,北美洲占1%。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有效助推发展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技术合作为例,从1998年至今,福建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食用菌技术合作一直没有间断,从技术培训、技术输出发展到设备、工艺输出等,特别是通过组织专家组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利用当地菌草资源和中国的栽培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赤道附近,栽培出被当地人称为天方夜谭的食用菌,为福建的食用菌技术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基地,逐步向南太平洋地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花卉绿化技术培训项目。福建省是花卉种植、供应及出口的重要基地,较早开展花卉种苗、技术、设备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應用推广工作,在专用组培技术、温室栽培、催花无土栽培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独特优势。南南基地通过花卉绿化技术培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同行业科技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花卉品种的选育、花卉快速繁育、花卉保鲜促进技术、花卉盆景加工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应用。2002年以来,“南南基地”承担了12期花卉技术培训班,1期亚热带花卉产业官员研修班,共培训了来自68个发展中国家的335名花卉技术和管理人员(见表2)。
3.其他技术援外培训。此外,“南南基地”还于2012年与2013年分别开展2期城镇园林绿化管理研修班,为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近20个发展中国家的30名学员开展了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绿地系统、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与学术交流。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同行业科技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开拓和推进了发展中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服务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扩大影响,“南南基地”还积极向联合国77国集团申请佩罗基金项目“食用菌技术区域合作项目”。2011年,77国集团批准通过此项目,于2012—2014年实施。项目的合作方是越南农业遗传研究院植物技术中心和菲律宾黎刹理工大学。“食用菌技术区域合作项目”主要是为越南和菲律宾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按项目要求,“南南基地”组织培训师资力量,成立项目组,于2014年1月6日至16日,赴越南和菲律宾针对当地的食用菌从业人员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项目组在此期间开展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与指导,接受培训指导人员达45人次。与此同时,还考察了菇农和食用菌企业、食用菌科研机构,并与食用菌企业和食用菌科研机构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促进了与越、菲两国同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三)“南南基地”技术转移的服务体系建设
福建省在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于2015年9月经科技部审批建立了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即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平台搭建、企业主导”的思路构建,立足福建,面向台湾,是国家技术转移“2+N”体系②布局的组成部分。其职能是“聚集内外科技资源、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构建技术转移网络”,以“立足特色、传承基础、模式创新、市场引领、资源对接、制度保障”为路径,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服务的合理聚集,为区域发展技术需求和全球创新资源的对接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年底,为了加快推动以技术转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面向福建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更好地开展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工作,福建获批建设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以此推进福建技术经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的科技服务功能。
二、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路径与成效
(一)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福建“南南基地”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内外转移机构入驻,构建国际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一是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与俄罗斯、白俄罗斯、越南、泰国等12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签订《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福州宣言》,探索和实践与“一带一路”国家从技术合作向经济技术合作转移的发展模式和机制。截至2017年年底,海峡中心共有26家机构入驻,其中国际技术转移机构9家,部属院所及高校转移机构9家,海峡两岸转移机构8家。二是充分发挥福建、上海与东盟、中亚、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系紧密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和信息对接平台建设,共建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移,加强我国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沿线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
通过切实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在促进全球创新资源,特别是项目、技术、人才、知识、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与有效对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与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联合申请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APEC成员经济体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实践指导计划”项目;2016年6月承办“2016年海峡技术转移专场——智慧医疗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2016年8月,澳大利亚亚洲农业食品开发中心与漳州弘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引进澳大利亚热泵脱水设备及应用技术合作协议,首期交易额约130多万元人民币;同年8月下旬,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带领乌克兰院士专家实地考察龙岩机械制造企业,中乌双方就耐磨新材料、多元合金共渗技术等多个项目联合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达成合作意向;2017年4月,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承办了“APEC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第二期培训”等。这些工作均立足福建的产业科技,寻求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创新。
(二)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
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科技伙伴关系和创新共同体的理念,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积极推动福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以色列、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相关科研院所举办了多场技术交流对接活动,促进技术转移“供”与“需”衔接,促成多个项目签约落地。
海峡中心多次举办独联体国家高新技术成果推介对接会,并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问题研究所专家深入福建企业调研牵线搭桥。促成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与龙岩市人才发展集团、龙岩学院三方共建龙岩-乌克兰新材料、装备制造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促成福建鸿博集团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的合作,福建鸿博集团在独联体国家设立企业,实现了产能的输出;促成以色列与福建省农科院的合作,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在福建落地;促成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厦门大学共同承担国家“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乙肝表面抗原清楚新机制”研究;促成福建省与瑞士在医疗、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以福建省产业需求为导向,双方共同培育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搭建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瑞士科技成果在福建转移转化,助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
2015年,福建省被中央政府确定为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稳固重点优势产业培训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开放的规模和层次,推动科技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转移转化,强化多边技术转移和辐射,拓展开放与创新政策倍增效应。
1.深化沿线国家的技术援外培訓。规划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转移研修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修班。一方面,在多年举办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拓展食用菌和花卉领域的双边技术培训班以及产业发展管理研修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用菌和花卉领域双边援外培训。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根据合作意向,举办针对蒙古、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双边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和产业发展研修班;结合沿线国家花卉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根据合作意向,举办针对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双边花卉技术培训班和花卉市场营销研修班。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修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的,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港自古以来都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修班,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参与闽南海丝文化建设,充实闽南海丝文化信息库与文献信息,推动闽南海丝文化走出去,突出闽南海丝文化在全球多元化语境中的中国形象。
2.加强沿线国家对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的沟通与协作。一是举办发展中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如今,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尤为迫切和重要。近年,福建可持续发展成果丰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举办研修班,宣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论和实践,促进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上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谐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二是举办丝绸之路电影节、东亚文化节等活动,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全面深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互补合作。
3.深化沿线国家的技术转移机构及人才培训的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在科技合作方面的重点是“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举办南南合作系列论坛,以国际培训班为媒介,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国际研讨活动,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发组织、粮农组织、亚太经社会等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出席,并通过联合国机构广泛邀请南南合作各成员国及发达国家主管科技、经济和对外合作事务的高级官员携其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大中型企业领导,与国内对口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等,就项目对接、技术转移、资本融资、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主题进行研讨。推进福建企业与国际机构、国外科研成果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合国对华援助的TOKEN / STAR项目、国际民间组织的人才培训项目、国际劳工组织的培训项目等渠道培训人才,并引进国际专家为我所用。建立福建省南南合作的行业专家库、项目库,并与国家和联合国的专家库、项目库衔接,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项目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联合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
把握福建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丝”核心区和自贸区多区叠加发展机遇,结合沿线国家的技术需求,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推广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共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联合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一方面,积极引导促进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深化沿线各国的技术依存,既依靠技术开拓海外市场,也将高端技术引进来。另一方面,在南南合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吸收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三年内重点培育和发展10~15家南南合作示范项目或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的遴选、优化,既要有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实用技术,也要有高新技术领域的示范项目,并能够在技术转移制度、组织与机制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四、结论
福建自成立“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开展“南南合作”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当前,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开展新南南合作的黄金时期。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农业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并通过构建國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培育跨境科技合作品牌等路径实现技术供需主体的互惠双赢。此外,为了更好加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福建省“南南合作”,福建省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作为福建省推进项目成果对接落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应当把握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展机遇,在“南南合作”领域先行先试,建立链接海峡两岸创新要素的技术转移枢纽,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一体化新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的、常态化的科技合作机制,为区域探索开放式技术转移做出示范。
注释
①南斯拉夫参加2002年培训班。
②“2”是指在中关村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在深圳市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N”是指在中部(武汉)、东部(上海)、西北(西安)、西南(成都)、东北(长春)等地建设大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海洋等行业性技术转移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跃生,马相东.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2):61-80.
[2]申文,季宇,ShenWen,等.南南合作发展的新趋势与动力论析[J].理论界,2016(6):117-123.
[3]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J].经济学家,2015(8):62-70.
[4]王跃生.世界经济“双循环”、“新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J].新视野,2015(6):12-18.
[5]兰良程.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援外培训现状与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0(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