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是党员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湖南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据统计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座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为后续更好的做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客观全面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流动党员;调查;对策
[作者简介]宋春红(1977-),女,湖南绥宁人,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中图分类号] D26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9-0032-03
本次调研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以及社会学关于社会流动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当前组织开展的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情况,以湖南部分高校为调查样本,采取了统计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据,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以及校院组织人事部门干部访谈、座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制定了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现以湖南部分高校为例,就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情况分析如下。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成因调查
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构成是比较多样化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更为集中的表现在:首因则是就业形式、就业渠道多样化导致的流动党员,其次是因升学深造、出国留学等导致的流动党员。
一是毕业生就业而产生的党员流动情况。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党员毕业后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的到私企、外贸等单位就业后又难以将组织关系转入这些单位,加之教育行政有关部门又有政策允许毕业生将档案等材料在学校保留两年,所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与日俱增。自2008年以来,通过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近年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仍然是高校党建必须重视的现实课题。
二是毕业生党员出国出境人数增多。近年来,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就不乏有党员、预备党员,有些则是党员发展对象。在国外的党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些人员外出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长时期的脱离党组织管理教育范围,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真空时段。
三是研究生招录工作带来的党员流入流出。毕业生中党员或预备党员考研深造,有的流出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有的流出到本校其他二级党组织。从校外录入的研究生新生中的党员流入本校。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集中表现
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数量增大,党务工作者工作量比较繁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流动党员疏于管理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参与党组织生活主动性不强,组织观念和党员意识淡薄,加之离开学校后忙于找工作、谋生活或其他原因,很少甚至不会主动与学校党组织联系沟通,有些流动党员联系方式也变更了,更使得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知之甚少,因而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有效监督管理往往成了一句空话。
一是落实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常规教育与管理难。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特征,使党员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从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高校二级学院的党课与思想教育,一般都会以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相对集中参加组织生活等形式呈现。这种带有特定时空强约束的活动形式是无法与流动党员的分散性、动态性、个性化生活节奏相适应的。久而久之,毕业生流动党员离常规组织生活与党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疏远。
二是开展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考察培养和转正审批工作难。高校学生是党员培养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群体。依据相关文件要求,各二级学院的本科生需要进入大三年级才逐步成为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群体,因此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有相当部分仍处于预备期。学生党员毕业后,如果不及时与组织联系、汇报、参加组织生活的话,学校党组织是很难把握他们各方面的现实表现,同时,其所在支部的其他党员也因不了解情况而发表不了客观全面的考察意见,这就使得这部分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转正审批难以正常进行。有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预备党员转正申请,而有些则即便提出申请,但因个体原因不能按时按要求参加转正支部会议,从而导致不能按期转正;有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后忙于找工作,把当时开具的组织关系揣在口袋中,待工作落实后才来要求学校或学院重新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个别二级学院也曾出现了流动党员时隔两三年都未办理转正手续的情况。凡此种种,均给流动党员的考察培养和转正审批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是落实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难。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有些二级学院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有些则设置在学院党委办,有些则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负责。由于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配备多兼职,经费保障存在随机性,因而,二级学院党委在调研时普遍反映,由于管理人员的兼职性,经费保障不固定,往往想加强管理却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缺乏经费支持,处于两难境地。因此实际工作就客观存在着管理方式简单化、被动性,临时发现问题时再急于解决的管理局面。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的原因剖析
一是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在访谈调查的过程就发现,有的二级党组织存在怕麻烦、畏难情绪,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情况复杂,毕业之后联系方式变更导致联系难。有些分管的负责人则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转不转走党组织关系,是学生党员个人的事情,待落实好工作需要转移组织关系时,他们自然会来找组织的,到时再批评教育一通就是。还有个别单位落实毕业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在回访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过程中就发现,有部分党员对党内用于党员管理的七项制度等基本內容缺乏起码的认知。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缺乏有效的思路、对策与办法。
二是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观念不强、党性意识淡薄、党员身份认知下降,不重视甚至忽视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有的党员离开学校后忙于求职创业挣钱,思想上有所松懈,甚至淡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有些党员则对“三不”党员按自动脱党处理不清楚,忽略了组织关系的有效期;有的对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不了解,认为接转组织关系耗时耗力又对自己的现状没什么实际帮助,因而没有及时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积极性;有个别毕业生流动党员甚至拖延了一二年才想起要转党组织关系。特别是有些还处在预备期的流动党员未能按期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并办理转正审批手续,以致出现预备期延长了四五年的情况。
三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诸多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失去了传统管理的严密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出现不到位甚至是脱节的情况。例如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与人事关系的分离管理难落实,组织关系不能随党员一起快速流动;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对持有组织关系介绍信和毕业生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不是热情接待帮助其办理接转手续,而是考虑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有个别单位还采用非理性的办法管理党员的组织关系,卡、扣、押组织关系介绍信成为其约束党员工作的一种手段,导致一些离职党员拿不到组织关系介绍信,也必然会使得在岗党员有意隐瞒党员身份,以免后续惹麻烦;再者是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环节设置偏多,接转过程繁琐,导致党员因为组织关系流转而来回奔波,耗时耗力。这也是毕业生流动党员缺乏参与组织生活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导致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地方在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工作滞后,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导致毕业生流动党员找不到可以接收其组织关系的地方。一些地方则没有建立系统的指导帮助党员找到党组织的服务机构与机制,而是任由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谋出路”,这也是产生“口袋党员”的主要因素之一。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有效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是按照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各学校要制定《学校关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暂行规定》,组织全校二级党组织的组织人事秘书培训班开展专题学习培训,并且不定期地到各二级党组织检查指导,确保有章可循、规范操作、监管有力。
二是各高校、学院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明确职责。高校各学院党委均应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组织人事秘书任党支部书记,负责管理和联络本单位毕业生流动党员。
三是签订承诺书,增强党员意识。毕业生流动党员应向所在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提出书面申请,签定《流动党员承诺书》,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凭党员基本信息表报党委组织部,核发给党员《流动党员活动证》。通过《流动党员承诺书》,提醒毕业生流动党员提高党员意识,重视党员义务的履行。
四是按要求做好毕业生党员出国(境)的备案登记和恢复组织生活工作。对出国(境)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求其出国(境)前到组织部备案、登记。对于短期(一年以內)出国(境)的党员,其党员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对于出国(境)两至五年的党员,需到组织部办理停止党籍手续,并由党委组织部报省委组织部批准备案。回国(境)人员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工作,并严格按照组通字[2007]27号文件办法《印发》执行。
五是努力让流入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正常化。学校接收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主要是指考研录取流入的学生党员,一方面督促其按时将组织关系转入学校;另一方面,严格按照组电明字[2007]14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收工作的通知》,将其纳入党员之家,使其党员生活正常化。
六是加大对违反组织关系接转规定现象的处理力度。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对“游离党员”“挂名党员”“口袋党员”等情况,一方面是要尽可能联系,并做好批评、教育、帮助和转化工作。但另一方面,也要按章进行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确保党组织工作的严肃性。
七是逐步形成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问题的长效机制。(1)简化党组织关系转接流程,增强党员组织关系流转速度与便捷性。(2)制作规范统一的党员信息卡,增强党员的唯一识别性特征,形成一系列的登记、转接、参加组织生活等等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登记管理。(3)在各省高校工委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电话。(4)党员档案的电子化建设,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参考文献]
[1]甘贤立.按照“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丁东锋.加强与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J].党政论坛,2009(1).
[3]吕延明,周海兵.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