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
摘 要:文章主要以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校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分析高校美术教学现状,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改革准备,优化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灵活选取教学手段、深入开展教学活动,更新教学评价体系、落实美术教育改革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进而推动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进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美术教学;改革思考
在经济体制深入改革背景之下,高校美术教学中滞后的思想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可以说没有和时代发展脚步达成一致。因此高校中美术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转变以往滞后的思想,使得美术教学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便于社会进步。即便目前我国诸多高校均对教学体系加以完善,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依旧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如何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强化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值得相关人员高度关注和研究。
一、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教学形式化是美术教学的显著问题,全新的教育机制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不只是传递知识,还要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院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全方位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把桌子拼凑在一起组建学习小组、安排学生共同討论思考问题、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1]。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存在形式化倾向,淡化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渗透,使学生无法学习对应知识,不能实效性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讨论热烈但研究的话题与学习主题没有太大关联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从本质上获取知识。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展现自身的主导作用,若总是强调形式,可能会造成教学目标偏离的后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换言之,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本末倒置,而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方式提高学生创造力,科学设置教学活动内容,最终为高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打好基础。
二、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思考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改革准备
高校美术教育,就是借助美术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树立学生审美意识与提高学生美术技能的教育活动。审美意识包含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创造,也就是对美的鉴赏能力,表现为对真实事物鉴别的准确性与对审美对象本质挖掘的深刻程度。
在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要围绕三点加以定位。首先是知识目标。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以及审美判断与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主要是围绕审美标准,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加以情感评价;审美价值是客体存在适应人们审美需求的价值;审美理想是人们追求美的最高境界,还是审美系统化处理后发展出的审美思想,本质上是审美经验升华[2];审美趣味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表现出的偏爱倾向。
其次是定位能力目标。美术教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力,即拥有高尚的审美思想与观念、拥有对美的感受与鉴别的能力、基于美的规律表现美从而进行美术作品创新的一种能力。
最后是定位情感价值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增强学生审美判断和审美情趣判断能力,后者是将主观兴趣作为集中表现形式凸显的情感评价倾向,尤其是个体爱好与审美技能高下深浅的差异,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与地区环境等均会使审美情趣不同,美术教育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视作重点目标,由此在定位美术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打破以往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的简便化与绝对化弊端[3]。
(二)优化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首先建立跨学科课程。表现与创造美为所有艺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一些高校在美术教学设置上,鉴赏和美学理论课程依旧是擦边球,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存在不足。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强调跨学科课程开发,维持专业化课程特殊性的过程中,建立跨学科体系,强调和其他类型人文学科巧妙融合,主张学生一方面投入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投入选修课程相关的舞蹈和文学以及哲学等内容的学习,本专业教学内容上,增加美术学科理论课程分量和学时,组织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强化自身审美技能。
其次设置思维训练课程。创造力作为人类大脑发展的一种天赋,是高水平人才需要具备的才能[4]。现阶段美术教育暴露出关注课堂习作、淡化创新训练的问题,学生作品的创新性不够明显,以突破此种局面为目标,教师可在平时教授中随机训练,尤其是发散图表的制作,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设置新型思维课程,包含头脑风暴训练课,训练期间鼓励学生在短时间之内阐述思想,不要求质量,然后加以评价,评价要点:学生讨论的越多代表思维流动性越强,速度指数越大代表思维流动性越理想。在风暴式的训练环节中,较大程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最后是引进开放化的实践教学内容。高校美术教学应强调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开展,此种课外教学涉及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寻找当地现有的美术资源,如距离不远的博物馆,安排学生参与实地观摩,在观摩之前教师布设课题,观摩之后将小组视作单位递交调研报告;第二种是讲解存在理论性的技法,尤其是透视学,安排教师短时间之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中透视变化,并且创设“班级工作室”,将项目直接渗透进课堂,模拟丰富的生产场景,将教室改成合作交流的工作室,安排师生一同进行产品全过程生产,此种美术实践训练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或者安排学生多参与美术竞赛训练,院校可安排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模仿性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另外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院校出面联系,创设校外美术实践基地,这样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对美术人才要求的同时自主完善知识结构。
(三)灵活选取教学手段,深入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展现平等地位,是教师、学生与美术作品三者进行精神交换的一种形态,多元对话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和美术作品进行对话:课前安排美术作业,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美术资料,感受画作中的含义和画面之外的含义,加深人和作品对话交流程度[5]。师生之间进行对话,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话题,开展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此种对话不是没有目标的,而是在教师领导之下逐步深入进行的,学生之间对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对美术作品的多元化理解与感悟。和自我进行对话,对话的目标是提升人文关怀与精神渗透,师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后和自我内心进行对话,集中体现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
其次主张多元化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元教学方法的渗透。对于激励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目的地触动学生感官,使得学生深层次研究[6]。作画之前,教师优先展示自我与他人的美术作品,学生进行欣赏,之后教师着重安排学生思考作品的创作技巧,如怎样表现湖水的透明之感,学生在问题驱使之下展开思考。接下来教师示范透明感的绘画方式,使得学生深入领悟,此种方式存在较强的针对性,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
最后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网络技术无疑是美术课堂改革的重要工具,增加教学信息量,强化学生感官刺激,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创设网站,收集对应资料,彼此之间互相沟通,还可鼓励学生把创作的作品发表在网络中,相互欣赏和借鉴[7]。
(四)更新教学评价体系,落实美术教育改革
高校美术创作和其他课程之间进行对比,存在多变的方式与过程,所以教师要及时对现有的美术教学评价进行改革。首先是强调教学过程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往往强调结果,淡化过程,美术评价要处于轻松的艺术气氛之中,教师给学生个性化差异足够的尊重,阶段性地评价教学过程。
其次是量性评价教学过程,平时作业评价中淡化量性与主观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8],加以客观描述与软性评价,及时明确问题,对学生审美个性进行尊重,由此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最后是多向沟通评价,关注学生自主评价、师生评价以及生生评价,多在沟通评价基础上发挥学生创造力,挖掘学生潜能,把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高校要关注美术教育改革实践,意识到美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思考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从多个层面加大美术教育改革力度,通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改革准备,优化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灵活选取教学手段、深入开展教学活动,更新教学评价体系、落实美术教育改革等方式,健全現有的美术教育活动体系,争取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方明.关于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9(8):110-111.
[2]郭盼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关键点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6):104.
[3]邱桂武.结合社会需求的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北京: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648-651.
[4]李秉婧.高校美术专业基础素描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9(9):210-211.
[5]孟德乡.基于信息技术下的高校美术教改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7):165-166.
[6]芦超.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中的思考与探讨[J].美术大观,2018(11):118-119.
[7]王珊.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8(8):110-111.
[8]王雁.新时期高校美术专业《国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05-206.
作者简介:
武新文,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及中国画教学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