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秘密
方莉华 李旭曦
初秋时节,细雨霏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细雨过后,大自然开始了一系列变化,幼儿园里秋天的景象越来越明显了。这样一个极佳的教育资源,我们自然不能浪费。餐前、午后以及户外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着秋天,探寻着大自然的秘密。
初次邂逅,没有保护好你
午后散步时,草坪上零零散散飄落的黄叶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自由结伴,三三两两地玩起了捡树叶、抛树叶的游戏。忽然,妮妮大喊了一声:“虫子!”妮妮的声音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大家纷纷围拢过来。挤在最前面的辰辰仔细看了看后,对妮妮说:“这是蚯蚓!”确定是蚯蚓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这就是蚯蚓啊,有点恶心!”“它弯来弯去挺好玩的,不恶心。”“它怎么老动,是怕我们吗?”这时,小海说:“我们早上玩野餐游戏时没有东西烧汤,我们来玩烧蚯蚓汤的游戏吧!”辰辰立刻附和:“这主意不错!”可天成有些担心:“这样蚯蚓会淹死的吧?”斐斐问:“那蚯蚓会不会游泳呢?”“会的!”“不会,它会死的!”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站成两队争论起来。辰辰给出了主意:“我们把它放在水里看看不就知道了。”于是,他用树枝挑起蚯蚓,放进旁边有积水的锅里,还用树枝搅拌了几下。大家屏息以待,静静地观察着。只见蚯蚓在水里动了几下,就沉入了锅底。“蚯蚓不会游泳!”“蚯蚓好可怜啊!它是不是死了?”一片议论声中,达达的话提醒了大家。辰辰招呼大家:“快把蚯蚓捞上来,蚯蚓是益虫,我们不能伤害它!”孩子们立刻把蚯蚓放回了草丛。还好它还能动,只是没有刚才那么灵活了。
回到教室,我就刚才的一幕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虽然孩子们得出了“蚯蚓不会游泳”的结论,但大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豆豆说:“早知道就不把蚯蚓放进水里了。”达达还在担心:“不知道蚯蚓有没有受伤,我们能不能再看到它?”一股懊恼、自责的情绪在孩子们中弥漫着。
展开搜寻,哪里能找到你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草坪成了孩子们散步时的首选。他们自发地分成几组,开始了蚯蚓大搜寻。然而,蚯蚓却迟迟没有露面。于是,孩子们开始了讨论。
皓皓:“在草丛里找,上次妮妮就是在那里发现蚯蚓的。”
六月:“轮胎里黑黑的,和蚯蚓一样,它们可能会躲在那儿!”
乐乐:“桥下也不能放过,我们去看看吧!”
诺诺:“我知道,它最喜欢土,肯定在种植园里!”
几次搜寻未果后,我提醒孩子们:“不如我们先调查下蚯蚓喜欢住哪里吧,这样我们就能有目的地去找了。”孩子们非常赞同,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开始了调查和搜索。第二天,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确定诺诺说的“蚯蚓喜欢泥土”是对的。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园里有土的地方都闪现着孩子们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雨后的某天,孩子们在一个泥洞边发现了两条蚯蚓,别提有多开心了。
再次相遇,我们想认识你
有了上次的教训,孩子们这次小心多了。他们找来树枝,轻轻地把蚯蚓挑了起来,生怕弄疼它。“这次我们可要保护好它们了!”“把它们带回教室吧!”“以后它们就是我们的朋友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说:“好啊,但它们住哪儿呢?”孩子们颇有自信地说:“我们造一个它们喜欢的家不就行了吗?”
回到教室,孩子们立刻找来一个透明的盒子,在里面放了一些土,按自己的理解给蚯蚓安了个家。区域游戏时,自然角里人满为患,大家饶有兴趣地观察、探究着“家”里的蚯蚓。根据孩子的需要,我提供了放大镜、筷子、手电筒等工具;同时,为方便深入探究,他们还找来了更多的蚯蚓。观察中,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贝贝:“它们怎么这么小啊?”
乐乐:“它们不小,它们是长长的。”
贝贝:“你看,这条钻到土里去了。”
豆豆:“它饿了,它要吃土了。”
贝贝:“可是它钻进去,我都看不见它了。”
帅帅:“我们把它拿出来吧!”帅帅说着用筷子轻轻地把蚯蚓挑了出来。
童童大着胆子:“我来摸摸它。哦,它身上黏黏的。”
贝贝也有新发现:“快看,它身上还有线呢,像斑马线。”
持续几天的观察让孩子们发现了许多蚯蚓的秘密。随着观察的深入,问题也随之而来:“蚯蚓有眼睛吗?它们在土里怎么看东西的?”“蚯蚓的嘴巴在哪里?我想看着它吃东西。”“蚯蚓喜欢吃什么?”“蚯蚓为什么那么喜欢往土里钻呀?”……孩子深入探究的欲望溢于言表。
深入探究,让我们走近你
问题是幼儿保持探究兴趣的关键,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就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满足成长需要的过程。
探究? ? ? :蚯蚓喜欢吃什么
随着蚯蚓在教室里安家落户,“蚯蚓喜欢吃什么”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从已有生活经验入手,鼓励他们大胆猜测。
聪聪:“它生活在土里,肯定喜欢吃土。”
乐乐:“我感觉它也喜欢吃树叶。”
达达:“它会吃掉在地上的面包屑吗?”
诗诗:“它还喜欢吃我们菜地里种的菜。”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找来各种自认为蚯蚓喜欢吃的东西,撕得小小的,放在了泥土里。孩子们发现蚯蚓会把这些食物和泥土搅拌在一起,然后食物就慢慢不见了。但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被蚯蚓吃掉了呢?大家并不确定。这时,辰辰为大家带来了和妈妈一起上网搜索的结果:“蚯蚓是杂食动物,除了玻璃、橡胶、金属,其余的它都喜欢吃。”答案有了,但孩子们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观察。细心的诺诺和六月通过比较发现,蚯蚓更喜欢吃甜甜酸酸的东西。这一发现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这下他们喂食时更有目标啦!
探究? ? ? :蚯蚓有眼睛吗
一天游戏分享时,诺诺提出了一个困惑:“蚯蚓的头和尾巴怎么看上去是一样的?我都分不清。”小海站起来支招:“看看它眼睛在哪里不就行了,长眼睛的地方肯定是头。”大家都很认可小海的话,纷纷寻找蚯蚓的眼睛。令人失望的是,大家都没有什么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已有网上搜索经验的孩子们请我上网为他们寻找答案。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蚯蚓没有眼睛。这一答案引起了孩子们更强的好奇心:那蚯蚓怎么看东西呢?我继续为他们搜索:蚯蚓有发达的感光器官,它依靠这些器官来感受外界的光亮。可有的孩子还是有些怀疑:是这样吗?我建议孩子们试一试。
孩子们找来一块深色毛巾,把它盖在了饲养盒上。在毛巾的一角,塞进了一个打开的手电筒。然后,大家开始了等待。2个小时后,当我们掀开毛巾时,发现蚯蚓都躲到较黑的一边去了。孩子们兴奋极了!
紧接着,孩子们又开始了蚯蚓有没有鼻子、耳朵、嘴巴的探究。他们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询,有的尝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很快,汇聚孩子们意见的结果也出来了:蚯蚓有嘴巴,但没有鼻子和耳朵,它是靠身上敏锐的感觉细胞来感知外面的世界的。孩子们由衷地感叹:“蚯蚓可真奇妙!”
探究? ? ? :蚯蚓生活在哪种土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发现蚯蚓都爬到了土的最上面一层。困惑又来了:“为什么它们都爬出来了?”“它们是不是不想呆在这里了?”“它们肯定是想家了!”“你们看,盒子里的土都干了。”不知是谁的一声提醒,让大家把目光都转移到了土上。“真的,快看,土的颜色都变了。”“这里都结块了。”难道蚯蚓不喜欢干的土吗?那喜欢什么土呢?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1.提出问题:蚯蚓喜欢湿土还是干土?
2.作出猜测:蚯蚓喜欢湿土。
3.制订计划:
(1)实验材料:泥土、水、铁盒、蚯蚓、纸、笔。
(2)实验步骤:①在铁盒中间做好分割线,从左往右分别放置干土、有点湿的土、较湿润的土;②把10条蚯蚓放在三者的中间;③开始观察,1小时后分别分别统计每处蚯蚓的数目。
很快,孩子们记录下了实验数据:较湿润泥土里的蚯蚓有8条,有点湿的泥土里的蚯蚓是2条,干燥泥土里没有蚯蚓。这说明蚯蚓喜欢在较湿润的土壤里生活。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一起了解了原因:濕润的土壤有利于蚯蚓的呼吸;由于干泥太硬,蚯蚓在干泥里不能活动自如;湿润的泥土较凉爽,有利于蚯蚓体表降温。
探究? ? ? :蚯蚓怎么没有再生
孩子们对蚯蚓的探究一直在持续。这天,达达一脸惶恐地告诉我,他在用树枝给蚯蚓松土时不小心把一条蚯蚓戳断了。一旁的辰辰听了,安慰达达:“蚯蚓有再生的本领,断了后不会死,而是变成两条蚯蚓。”达达这才放下心来。于是,我们把这条被戳断的蚯蚓移到了一个专门的饲养盒中,开始了等待。
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被戳断的蚯蚓并没有“变成两条蚯蚓”,而是渐渐不动了。孩子们很是关切:“蚯蚓怎么没有再生?”“它死了吗?”辰辰很感意外:“可书上明明是这样写的。”我也非常困惑:网上也都说蚯蚓有再生能力的呀!这时,我想到了聪聪爸爸——他是高中的生物老师,能不能为我们作出解答呢?
我立刻联系了聪聪爸爸。热情的聪聪爸爸用视频对话的方式为我们作出了解答:蚯蚓再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如果切割的时候它失血过多或正好切到心脏,那就不能再生了。另外,很多外界因素都影响着蚯蚓能否再生,如伤口是否能产生愈合组织,是否有需要的营养等。尽管一些术语孩子们还不是很懂,但他们都明白了:戳断的蚯蚓不一定能再生,而我们饲养盒里的两段蚯蚓很可能已经死了。孩子们都不做声了。
适时放手,期待更好的你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对蚯蚓的照料更细心了,无论是喂食、洒水还是松土,都小心翼翼的。但孩子们发现,饲养盒里的蚯蚓越来越“懒”,不爱动也不爱吃了。孩子们很担心:这些蚯蚓会不会也死掉?饲养盒是它们最好的家吗?于是,我们又一次进行了讨论。
妮妮:“把它们送回去吧,可能它们更喜欢那里。”
诗诗:“可是,我有点舍不得。”
帅帅:“想它们的时候,我们到泥洞边去看它们。”
聪聪:“送回去它们会长得更强壮!”
就这样,孩子们艰难地选择了放手。午饭后,孩子们轮番和蚯蚓进行了告别,然后郑重地把它们送回了曾经发现它们的地方。看着重回故里的蚯蚓,孩子们在恋恋不舍的同时,更有着满脸的期待。
好的课程在哪里?在孩子的行动里。“蚯蚓的秘密”源于生活、基于兴趣,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创造、再现为形式。这其中,孩子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而在引领孩子触摸科学的过程中,我则遇见了更美的孩子,以及更好的自己。
1.观察:发现儿童的力量。课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经历的学习之旅,这种学习始于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在“蚯蚓的秘密”系列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我看到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更发现了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由此找到了落脚点。
2.支持: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力量。教师的发现只是外在因素,课程的核心价值更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力量。其中,教师的支持是最好的鹰架。“蚯蚓的秘密”中,这种支持有时是默默陪伴,有时是提出建议,有时是提供材料,有时是适时引导。在教师的有效支持下,孩子积极主动地建构着对蚯蚓的认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静心观察、用心解读、悉心支持,在课程实施中与孩子同生共长。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儿童主动发展的教师行为研究》(编号D/2016/02/4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