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草书”

    韩振海

    

    

    摘要:在中国书法中,“草书”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其历史深厚而悠久。为了更好地认识草书,能够帮助人们对草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文中,介绍了草书的形成,并且分析了草书的规律以及演变,希望可以让人们加深对草书的认识,更好地传承草书这种传统文化。

    关键词:草书;章草;今草;大草;小草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23-02

    什么是草书?理解为,草书:草如画卷,连绵入神。就是说,字虽然潦草,犹如流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笔画虽然简单,却书写方便,见其入神彩。草书有它的特征,草书笔画钩连,上下钩连,左右钩连。为隶书简化了笔法,为“草书”提供了依据。从草书的特点来看,结构简省一笔而成,堪称完美的“一笔书”。草书讲究气势贯通,在变化中使字活起来就是草书的“血脉”“筋脉”。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1草书的形成

    由于草书字形于当时隶书而言过于简单,彼此有时又容易混淆,又不能像隶书那样取代篆文,所以为了有别于隶书而形成一种特别的字体“草书”。也可以说草书是汉代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简化字。“草书”形成于汉代,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草书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是不分年代的说法,凡是写得潦草的字都称之为草书。从狭义来说不同于广义,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书法字体。最有代表性的是张芝(东汉时期的汉朝人),为了把古字区别,在笔画上分离出一种体“草法”。草书是上下牵连,神不外散而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张芝有“草圣”之称,可以说張芝的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1]。

    张芝书法就连王羲之也自认为不如,也是王羲之唯一自叹不如的人。比如说张芝的作品《冠军帖》让人赞不绝口的漂亮,没有半点拖沓之处,笔画飘逸自如,字体刚劲有力,落笔洒脱至极。(图1)

    汉代早期的草书称作为“章草”,汉代后期的章草称作为“今草”,早期草书是与隶书平行的书体法,其中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但是,初期的草书已经打破了隶书方整规矩严谨,也就是说草书一种草率的写法。章草在汉魏时期最为盛行,由于章草的进一步“草化”基本上脱离了隶书笔画行迹,在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和互借,又形成了一种新体草书“今草”。“今草”自魏晋后盛行,到了唐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今草”是指从“章草”相应而来的,也就是说草书则始自于汉初,其演变过程是先有“章草”后有“今草”,再后又有“狂草”(也叫“大草”)。“大草”(又叫“狂草”)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笔画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用于草法难以辨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脉而不断。比如与大草相对称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是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创作,其作品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以“小字贞元本”为上乘,有“千金贴”之称。“小字贞元本”现在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如图2所示。

    2草书规律与演变

    在谈到学习“草书”清代冯班《钝印书要》中有这样的说法,小草要学王献之,大草要学王羲之,(王献之从幼精习书法,与其父王羲之并同称之为“二王”。)狂草要学张旭不如要学怀素,因为怀素的草字更容易辨认。草书是有一定的规律,字点划连、偏旁可以假借,但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比如草书章法“虚实相生”。老子曰:“知白守黑”,是有哲理上的虚实,更需要的是一种理解和调和的草书的章法。在书写上,草书粗细交替;在书写的笔画上,强弱交替;在笔势上,字形大小、高低上下比较灵活。

    草书也有它的演变过程,比如在晚于张芝后的草书家崔瑗作品《草书势》就绝而不离,头尾奇妙,草书笔势流畅[2]。书体演变没有截然的划分,草书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比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字字有区别又不相连接,笔意活泼潇洒而又秀美。

    总的来说,草书起始于汉初,从演变的过程来看是先有“章草”再有“今草”后有“狂草”。草书的发展可分为早期的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对草书的审美,今天我们也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门书写艺术创作,其价值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价值。今天的草书有一定的规律,不仅简省字点划连结构,而且更加追求美感;不仅偏旁有其假借,而且更加要求思考而不是随心所欲。可以说章草是草书形成的开始,使草书有了灵活的书写形式,使草书笔画有了省略的书写方式。在草书的基础上更加的容易书写,在书写中更加的能够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书体。

    最后简单说一点楷书,我们在学习书法上有“楷书难于动,草书难于静。”的讲法。“楷书”的特征是楷书中带有隶书的影子,我们说的“真书”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过渡过来的楷体,楷体也称之为“正书”。其中“真书”有“北碑”和“南碑”之分,“北碑”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也是佛教盛行的产物。其中北魏时期的碑书居多,从而又称之为“魏碑”。“南碑”是指东晋、宋、齐等各代之碑书。“楷书”称之“真书”又称之为“正书”,在中国书法上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和“楷书”之分。其实“楷书”也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从广义上说,“楷书”包括魏碑,从狭义来讲“楷书”特指唐楷。从唐代开始确定了“楷书”的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的严格标准。这一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过。

    3结语

    总之,中国汉字的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原始社会晚期),金文(商代后期),小篆(秦始皇时代),隶书(汉代),草书(东汉后),行书(魏晋时代),楷书(隋唐以后),再后来就是繁体字到简化字的过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作品有“雅”有“趣”,有艺术的韵味在里面,体现出来的应有高雅之情调。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文化自信、人人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自信。尤其是退休以后有机会学习书法的人是越来越多。我想给书法爱好者送八个字“用心书写,与字绘画。”作为一种静心养身的方法来习书法。

    参考文献

    [1]周鑫鞠.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何以被推崇为“草圣”[J].兰台世界,2015(18):65-66.

    [2]石常喜.浅析草书“笔势”之美:以崔瑗《草书势》为例[J].书法赏评,2019(1):11-16.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