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学生过文明的网络生活
徐晶星
[摘? ?要]网络是中学生普遍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网络言行值得关注。研究者在分析中学生网络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生“绿色上网”行为指南,并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自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中学生网络行为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网络文明;行为规范;中学生;绿色上网
网络的发达和普及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19岁以下网民占18.3%超1.7亿。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上海市,学生们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尤其是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普遍方式。曾有新闻媒体报道“00后新生入学,开学就像网友聚会”。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为此,本研究聚焦中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从现实出发,通过关注和分析学生日常网络行为,研究制定了中学生“绿色上网”行为指南,并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自主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相关实践经验。
一、调研对象与结果:
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现状
研究者采用问卷对中学生网络行为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编制包括以下步骤:深入访谈初高中学生及班主任,提取学生网络言行责任感方面的要素;题目初步编制后,再次访谈初高中班主任,斟酌设问人称、提问方式等,使问卷更具针对性;问卷成型后,在初高中各选取一个班进行试测,检验问卷信效度等,并形成最终问卷。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六、七年级,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最终有1114人提交了有效问卷,其中上海生源526人,非上海生源588人;男生594人,女生520人。调查结果概述如下。
1.会关注哪些人和事
结果显示,75.4%的学生比较关注、佩服正面的励志人物和偶像人物,一小部分学生对于电脑黑客或哗众取宠的网络红人感到佩服(7.6%);80.3%的学生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尤其是时下热点,体现了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中高考政策改革等,只有47%学生表示关注。
2.会做出(做出过)的网络言行
针对“在网上做过以下哪些事”(可多选)这一问题,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过不文明的网络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和陌生人聊天时用虚假的身份或故事(22.1%),浏览暴力、不健康的网站或片子(15.9%),说粗话、脏话,或谩骂他人(33.0%),看到某些真假不明的信息时会向外散布(20.7%),故意发布恶意网址或者软件(9.2%),因为一时好奇而探查别人隐私(20.4%),大量散发广告邮件(垃圾邮件)(7.9%),只有极少数人以上行为都没有做过(2.1%)。对于网络观点的回应(包括回应与自己观点有严重冲突的观点,回应与事实不符或价值观存在严重问题的观点等),能够采取理性行动,用得体的语言提出自己观点的人约占64%,但也有约18%的学生选择了“毫不留情地反驳”。近年来,已发生过多起青少年粉丝因为自己偶像“被黑”而掀起“网络论战”的情况。对于这部分会“毫不留情地反驳”的学生,教育者应特别注意引导他们采取更理性的网络言行。
同伴压力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学生在同伴压力和某些网络行为准则出现矛盾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研究者设计了以下题目:小A的一个好朋友在网上散布谣言或者发假消息,他/她很想让小A帮忙转发,小A会怎么做?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4的学生会屈从于同伴压力而放弃“不传播虚假消息”原则,这一情况应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注意。
此外,对于与异性陌生网友见面的问题,学生普遍较慎重,自我保护意识较高,但仍有5.5%的学生缺乏对潜在危险的认识或不知道应该注意些什么。
3.对于传统及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接受度
对于“如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时出现在学校黑板报和学校微博上,你會关注哪个多一些”这一问题,表示会关注微博的人占36.71%,会关注黑板报的占29.71%,二者都会关注的占25.31%。可见学生对于借助信息化手段的教育方式有更高一些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这也提示教育者应积极利用网络作为教育载体和阵地。
4.网络言行的差异或变化趋势
研究者分别对性别、年级、地域等因素与网络言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是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见陌生异性网友”上的警惕意识显著高于男生,更多女生觉得与网友见面“不靠谱”;在“选择帮助好友还是坚持原则”上,男生更容易屈从于同伴压力而放弃“不传播虚假消息”原则;在教育方式上,相比传统方式,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信息化的方式。以上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二是年级差异显著。在“对网络人物的关注”上,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高中对于给出的正面励志人物选项选择人数明显少于初中;关于“去见陌生异性网友”,年级越高,选择“不靠谱,不要去见”的人数比例在下降;对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接受和参与,年级越高比例越低,这可能是因为高年级学生更关注教育内容本身。
三是地域差异显著。在“选择帮助好友还是坚持原则”上,因同伴压力而放弃“不传播虚假消息”原则的上海生源比例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其原因可能是非上海生源以后会返回原籍,在本地的同伴压力相对较小。
二、教育启示:
制定中学生“绿色上网”行为指南
由于对学生的网络生活不够了解,很多学校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开展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紧迫性,没有将网络安全和文明规范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导致学生网络行为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网络言行的底线和原则不明确;二是虽然明确了原则,但没有形成自觉遵守的道德信念。为此,有必要为中小学生制定“绿色上网”行为指南。
对中小学生而言,“绿色上网”指南首先应引导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其次是自我约束,更高要求是监督和提醒他人。研究者依据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提出的“计算机伦理十戒”、中國互联网协会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教育部和文化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共青团中央阳光“跟帖九条原则”等,结合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调查结果以及当下中小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制定了中学生“绿色上网”行为指南,以帮助学生明确文明上网的相关要求与操作方法(见表1)。
三、实践探索,
引导中学生过文明的网络生活
1.利用热点:在课堂讨论中理性认识网络信息
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曝出一些热点问题,其中有些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甚至对学生造成深远影响,课堂主渠道对此不应屏蔽或回避,尤其是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应与学生进行公开讨论和澄清,达成观点上的共识和一些行为准则,给学生以切实的正确引导。具体操作路径为:发现学生热议的网络热点→进行学生调查→组织学生思辨→教师适时引导→达成行为共识。例如,计算机教师以“正视新媒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为话题,通过“解救乞讨儿童”和“传谣某名人死了”等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功能价值进行探讨,教会学生如何理性分析、看待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观点和思想。又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以“王者荣耀or亡者农药”为题,从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王者荣耀”网络游戏切入,澄清人们在游戏时真正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网络娱乐活动,避免网游沉迷。
2.线下演练:在班级建设中培养网络言行
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深受学生欢迎,但言行不文明的现象也日益明显,且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多与其在学校和班级中不同。教育者可参考如下路径进行引导:发现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分析原因→网络平台“改造”→教师平等介入与巧妙引导→正向影响学生网络言行。例如,有班主任把微博社交平台进行“改造”,引进班级建设。在教室中开辟了“微博墙”。学生只要用很少的时间和一张便签条,就可以在上面抒发情绪、表达观点或提供新闻热点,老师和同学可以随时回帖,或肯定、或鼓励、或提醒、或反对,在观点上求同存异,在情绪和态度上共同走向理性和文明。这样,学生在“线下”学到的分享、约束、监督、谨慎等品质也能迁移到“线上”。通过线下演练,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如何在网络上文明沟通、理性表达、审慎思考及合理判断。
3.提供平台:在自主管理中负起网络责任
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一位网民既是传播者,也是网管员(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进行把关)。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学校可尝试让学生自主管理一些网络平台,学会承担网络责任。如有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团委微信团队,通过调研搜集素材,将学校的大事小情、高中生的思想动向和正能量通过校园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网络建设、管理、监督的权利和角色,加深了对网络责任的认知和体验,在历练中有了担当。这种方法的操作路径可总结为:开发信息化教育载体→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学生自主运作→管理与评价。
4.整合力量:在家校社配合下共创网络文明
虽然学生在家中上网的时间较多,但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上网时间、浏览内容、网络社交情况的了解。因此,有必要整合家校社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在通过虚拟网络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与现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对比、实践和验证,学会辨证地认识和应用网络并发挥网络工具的最大价值。如有学校曾就“教育如何应对网络变化”“网络究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网络文明的实现需要网民具备哪些素养”等话题在学生、家长、校友、社会人士中引发了热烈的对话和辩论,闵行中学学生会还发出“爱网游、不沉迷;爱微博、不狂热;勤探知、善学习;维护网络安全、传播社会文明”的学生网络行为倡议,使家长更重视并能够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使学生知道了如何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学习与生活,而非在网络中“沦陷”。
互联网正在使线上与线下生活越来越紧密地交融在一起。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儿童青少年提升信息素养,形成网络自律,成为合格的信息时代公民,过文明的网络生活,这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