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金时习《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取象思维研究

于春海 刘烨曈
[摘要]朝鲜朝诗人金时习拟和了陶渊明的饮酒诗,创作出《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诗作广泛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通过选取一定的“象”,来表达其“真意”,或抒愤懑,或言志节,或悟哲理,充分体现了金时习对中国《易经》中取象思维方式的熟知与运用。
[关键词]朝鲜朝;金时习;《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取象思维;抒愤言志
[中图分类号]I3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1-0046-06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简介]1于春海,男,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易学文化教学与研究;2刘烨曈,女,延边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学。(延吉133002)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在诗中集中写饮酒,以致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应当说是自陶渊明始。”[1](96)可见,饮酒主题始于晋宋之际的陶渊明,其代表作为组诗《饮酒二十首》。虽然陶渊明生前贫困潦倒,但其人格、品性和诗文却一直备受推崇。追慕者不乏落魄的文人志士和身处高位的官员,即使在国外,尤其是在古代朝鲜,也有大批的和陶者。其中,朝鲜朝文人金时习就是慕陶、追陶、效陶的代表性文人,他创作的《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得陶诗神韵,在朝鲜古代具有极大影响。

金时习(1435-1493),江陵人。字乐卿,号梅月堂,又号东峰、碧山清隐、清寒子等,朝鲜朝前期著名诗人、小说家,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熟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能诗善文,有“神童”之称,深得朝鲜朝世宗赞赏。为感念世宗赏识,他发奋读书,但21岁(1455)在汉城三角山中苦读时忽然听闻世祖李瑈篡夺了侄儿端宗之位的消息,内心极为愤慨,“闭门不出者三日,乃大哭,尽焚其书,发狂陷于溷厕而逃之。托迹缁门,僧名雪岑。”[2](59)自此,金时习远离仕途,四处云游,以狂客自处,过着放浪形骸的漂泊生活,年至30定居庆州金鳌山。37岁(1471)时虽应成宗之召进京,但仍无意仕宦,返归金鳌山,之后移居江原道雪岳山等地。43岁娶安氏之女,但不久妻子亡故,无所依赖,再次还山,最后在忠清道鸿山县无量寺定居,1493年卒。金时习一生著作丰富,可惜大都散佚不存,除了汉文传奇小说集《金鳌新话》外,今只存诗文集《梅月堂集》17卷。
因身处特定的时代,为不违心志,尽管艰难,但金时习仍坚定地走上了弃宦归隐的道路。在此期间,他非常推崇陶渊明的人格和理想,同时在创作中常常效仿陶诗,力求创作出与陶诗意境相近、诗风相似的诗作。不仅如此,金时习还创作了52首和陶诗,无论是字数、韵律,还是题记诗序,都与陶诗保持一致,力图展现他与陶渊明精神和心灵的契合。其实,此前很多古代朝鲜文人就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过唱和,如高丽末期的著名文人李仁老(1152-1220)的《和归去来兮辞》被称为古代朝鲜第一篇“和陶辞”。其他一些文人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归去来兮辞》进行拟和,而追和陶渊明饮酒诗者并不多。除金时习外,此前只有权近(1352-1409)一人对陶渊明的四首饮酒诗进行过追和。因而,“相对而言,不论是在人格操守的把持上,还是在诗歌创作上,他(金时习)都是最接近于陶渊明的。”[3](18)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金时习所创作的《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承袭了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而且与陶诗中所蕴涵的取象思维方式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金时习对人情、世情的体认及归隐志趣,在众多和陶诗中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所谓取象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4](52)其中,以具体物象为载体是其核心,比附推论是本质特征,想象则是推知抽象道理的媒介。
取象思维方式源于《易经》,对《诗经》影响很大,形成了比兴手法。“象”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5](222)因为万事万物幽隐难辨,所以圣人就模拟它们的形态,并为之分类,以象征一定的物象和适宜的意义,这就是“象”。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是触物起情之作,而且引发诗人感情的“物”内涵丰富。叶嘉莹先生认为,“此‘物不仅包括自然界之‘物象,也包括人世间之‘事象”。[6](116)前者的着重点是取事物形貌状态方面的相似之处,而后者则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形态的描摹上,它常取事物意义上的相通点。
金时习的组诗《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也是感物抒怀之作,其中的取象很有特点。按照诗作中所选取的物象,可将这20首诗简略分为三类。列表如下:
表1《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取象比附简表
象《和渊明饮酒诗》中的诗句取象比附1.《和渊明饮酒诗》(其一):“瞻彼屋上乌,鼓趐将安之?”[2](213)1.诗中取屋上乌鸦振翅远飞却不知飞向何方之象,比附诗人身处险恶世道无处依托的境遇。2.《和渊明饮酒诗》(其三):“已见桃李花,忽尔秋风惊。”[2](213)2.诗中取桃花李花在秋风的吹动下凋零之象比附时光飞逝,与下文诗人因年老而慨叹功名无成相映衬。花草鸟木之象3.《和渊明饮酒诗》(其四):“明星何粲粲,月上乌鹊飞。蟋蟀鸣西堂,岁暮空自悲。”[2](213)3.诗人取乌鹊在明月夜上下奔飞、岁暮蟋蟀悲伤地鸣于西堂之象,比附其在暮秋时节明月之夜的感伤情绪。4.《和渊明饮酒诗》(其五):“日暮山更昏,北林栖鹊喧。”[2](213)4.诗中取黄昏时远山隐约可见,北方林木上栖息的鸟鹊热闹喧哗之象,比附日暮美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逍遥闲适。5.《和渊明饮酒诗》(其七):“秋风何凄凄,微霜粘菊英”;“独鸟自知远,落日西山倾。凤鸟翔不下,昏鸦栖复惊。”[2](213)5.前两句取秋风凄冷、微霜凋菊之象比附时节之变。后四句取独鸟因自知路途遥远而在黄昏落于西山之顶,凤鸟高翔空宇和乌鸦在栖息时受惊之象,比附环境的险恶。6.《和渊明饮酒诗》(其八):“松桂却无情,耻为桃李姿。桐梓亦无心,耻为杨柳枝。”[2](213)6.诗中取松树桂木本无情却以桃李姿态为耻,桐木梓木原就无心却耻做杨柳树枝之象,比附良木的坚贞和诗人的忠贞品质。7.《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六):“霜芋收后园,秋菊盈前庭。”[2](213)7.诗人取后园栽种的山芋挂上寒霜,秋天的菊花盈满前庭之象,比附其归隐后劳动、赏菊的情志。1.《和渊明饮酒诗》(其二):“我在考盘涧,蕨薇肥北山。”[2](213)1.首句出自《诗经·考盘》中“考盘在涧,硕人之宽”,[7](511)取隐士居于山涧之象比附诗人归隐之志。后句出自宋代诗人张栻《腊后一日寻梅东门外马上遇雪》一诗中的“南国少霜霰,北山多蕨薇”,[8](50)取蕨薇遍布北山之象,比附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2.《和渊明饮酒诗》(其四):“留侯从赤松,渊明赋来归。凤兮复凤兮,云何德之衰。”[2](213)2.前两句取张良晚年舍弃世事随赤松子远游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返归故园之典故,比附其退世隐居的决定。后两句出自《论语·微子》中“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7](115)一句。诗人用“凤”比附有圣德的人,同时比附自身,取凤鸟德运衰弱之象比附其在世风日下之时敢言圣贤之道,却又不被人理会的感伤。3.《和渊明饮酒诗》(其五):“渊明性嗜酒,潘阆深爱山。”[2](213)3.诗中以晋宋之际的陶渊明生性喜爱饮酒,宋人潘阆晚年遨游湖海河山的典故为象,比附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4.《和渊明饮酒诗》(其七):“何人掇其英,翛然离世情。”[2](213)4.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9](224)以渊明自由自在地采摘秋菊之典故为象,比附诗人离世归隐之情。5.《和渊明饮酒诗》(其八):“所以麒麟儿,与犬羊不羁。”[2](213)5.出自贾谊《吊屈原赋》中“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10](24)诗人取骐骥不会像狗羊一样被束缚之象比附其瑰奇意气。6.《和渊明饮酒诗》(其九):“众人讪我迂,何不淈其泥。虽然下里曲,不与阳春谐。”[2](213)6.前两句出自《楚辞·渔父》中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11](872)之语。取众人劝说诗人与世俗同流之象,比附尘俗随波逐流的世风,寄寓诗人洁身自好之志。后两句以《楚辞·宋玉答楚王问》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为象,比附诗人与众人的情趣不同。7.《和渊明饮酒诗》(其十):“阮籍任意驾,未免哭穷途。”[2](214)7.诗中取阮籍驾车任意而行,在穷途末路痛哭之典故,为下文诗人选择寂然独居的生活做铺垫,推论出“物各有遇”的道理。典


象8.《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一):“骐骥伏皁枥,卞和泣至宝。”[2](214)8.诗人以千里马趴伏槽枥之间,卞和为和氏璧哭泣的典故为象,比附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悲。9.《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二):“跖跆乔与丘轲,彼此皆一时”;“乘化终归尽。知命且勿疑”[2](214)9.前两句取盗跖、庄跆乔、孔子和孟轲都只影响一时之事,比附运命无常的道理。后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9](392)一句比附出诗人顺应自然的人生观。10.《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八):“人以纷杂喧,我以坚白鸣。”[2](214)10.出自《庄子·内篇·德充符》中的“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12](86)取庄子认为“坚白”大争辩无益的典故为象,比附图利攘攘的世风。11.《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八):“祸福相依倚,犹如马失塞。昔有被酒人,梦入槐安国。”[2](214)11.前两句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典故为象,比附福祸相依的道理。后两句以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醉酒后梦入槐安国一事为象,比附浮生若梦的思想。12.《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九):“不如谢扰扰,乘流遇坎止。”[2](214)12.后一句出自贾谊《服鸟鸟赋》中的“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10](27)诗人将人生比附为浮木,取行止随流之象比附顺应自然的道理。13.《和渊明饮酒诗》(其二十):“素琴无弦弹,漉酒用葛巾。柴桑彭泽翁,百世真可人。”[2](214)13.取彭泽翁弹奏素琴,葛巾漉酒之象,表面上虽比附诗人及时行乐的处世态度和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实际也从侧面反映出他面对世风日下的无奈和只得借酒消愁的愁闷心情。1.《和渊明饮酒诗》(其一):“已矣莫我知,取醉人扶持。”[2](213)1.诗人以无人了解自己转而取醉至他人扶持之情状为象,比附内心的苦闷。2.《和淵明饮酒诗》(其三):“自酌复自饮,逍遥欢平生。”[2](213)2.诗人表面以其独自饮酌,快乐逍遥的情状为象,实则比附其认识到大道不通后的无奈,只能借酒消愁暂缓忧虑。3.《和渊明饮酒诗》(其五):“那如醉酩酊,碧山忘往还。”[2](213)3.诗中取诗人酩酊大醉后留在碧山忘记还归之情状为象,比附诗人归隐山中的自得。4.《和渊明饮酒诗》(其九):“茅茨可以娱,衡门可以栖”;“昼日卧北窓,可以宽吾怀”[2](213)4.前两句诗人以其娱于茅屋、栖于陋室之情状为象,比附归隐之志的坚决和安贫品性。后两句取诗人整日卧于北窗宽解心怀之象,比附隐居的闲情逸致。5.《和渊明饮酒诗》(其十):“是以无事人,寂尔常独居。”[2](214)5.诗中以“无事人”寂然独居为象,比附居处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6.《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一):“淡荡坐不言,嗒然形如槁。”[2](214)6.诗中取散淡静坐默默不言,沮丧怅惘形如枯木的情状之象,比附诗人进无所成的惆怅。举




象7.《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三):“醉乡且陶然,兀尔不愿醒。”[2](214)7.诗人以其陶然于醉乡不愿醒来之情状为象,比附他对隐居生活的自得。8.《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四):“万像盈我眸,纷纷杂沓至。驱我醉乡中,劝我不辞醉。”[2](214)8.诗人以万物充盈眼眸,纷纷杂沓而至,使得自己沉迷醉乡之象,比附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也暗含沉醉度生之意。9.《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五):“我醉一杯酒,林泉知晦迹”;“方喜绿云鬓,忽叹霜华白”[2](214)9.前两句中诗人取其醉卧林泉不知所踪之象,比附避世退隐之志。后两句则以刚刚为乌黑鬓发欣喜,转瞬叹息如霜白发的情状为象,比附韶华易逝的感伤。10.《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六):“永日撰诗史,灯下修茶经”;“分座与山人,颓醉同田更”[2](214)10.整日编撰诗史,灯下修习茶经;与山野高人分席而坐,和田夫一同大醉。诗人以“撰”“修”“分座”“颓醉”等的动作为象,比附隐后闲居之乐。11.《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八):“觉来悟前梦,床上暂睡默。”11.诗人取其于梦中醒来后暂且在床上静默之象,比附内心的不平静,即有着对浮生若梦的认识的怅惘。
由上述分类可知,金时习的《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取象比附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松、菊、鹊、林泉等虽是常见的自然之物,但亦是诗人情感意趣的象征,进而在诗中形成了一种笑傲山水的狂逸之气。除了自然界之物象,诗中还选取了常常表现意义相通点的事象。或借助一些典故之象,或选取一定的情状之象,或以一连串动作入象,通过想象,进而比附推论出某种事理或表达某种感悟,这正是取象思维的玄妙之处。

在金时习的20首拟和饮酒诗中,虽然有些诗作中并未出现“酒”之类的字眼,但每首诗歌都与酒有关,或者说所有的诗歌都是紧紧围绕着酒展开的。诗人借助取象思维方式,或是抒愤,或是悟理言志,使得诗义内涵异常丰富。
(一)取象抒愤
金时习自幼便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熏陶,讲究节操、忠义,他认为“圣贤之进退惟在义之当否,时之可不可”“士之去就隐显,必先量其义之适与不适,道之可行与不行而已”,[2](362)即他把“义”“道”“时”等作为衡量君子处身立世进退显隐的准则。同时,他性情耿介,“苦厌羁束,忠义奋激,一日不能随世低昂。”[2](53)所以,面对政局频更迭、追名复逐利的社会现实,诗人愤懑无奈。如《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九)写道:
穷经读书生,白头犹未仕。把册焚膏油,苦学犹为己。区区汨名利,知进不知耻。自夸衣夫锦,扬扬过邻里。是非毁誉间,劳劳松年纪。不如谢扰扰,乘流遇坎止。醉卧是良图,功名非所恃。[2](215)
诗歌开篇便塑造了一位皓首穷经、立志仕宦的“读书生”的形象。接着,取书生一边读书一边焚烧膏油之象比附其苦学情状。然而,书生苦学并非为了劳苦大众,只是“为己”。更甚者,为追名逐利,连羞耻之心都抛下了。这里,诗中取“读书生”不顾羞耻,仕进皆为名利,衣锦还乡时自我夸耀,在邻里之间洋洋自得,年纪轻轻就不分是非、沽名钓誉之象,比附黑暗混乱的世道。面对这种现象,诗人无力改变,只能劝解自我谢绝扰扰世象,随流行止。其中,“乘流遇坎止”出自贾谊《服鸟鸟赋》中的“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10](336),诗人将人生比附为浮木,取行止随流之象,通过想象,比附顺应自然的道理。而且,诗人在诗末提出了“醉卧”之法,表明自己不图名利,并反衬碌碌世情,愤激之意暗含其中。
金时习不仅在诗中记述了当时大道沦丧、是非不分的社会弊端,而且批判了江河日下的世风,集中体现在《和渊明饮酒诗》(其六)一诗中:
众人竞喧嚣,非非与是是。是之相与誉,非之相与毁。大道既沦没,毁誉功名尔。诫尔慎枢机,发言须不绮。[2](213)
对与错、好与坏本应分清,但世人为争名利,喧嚣不已,而且对待是非的态度很绝对:认为是对的、好的,就纷纷称誉;认为错的、不好的,就竞相诋毁。究其原因,乃是大道已经沦丧,人们之所以诋毁赞誉,根源在于争夺名利。这里,诗人取众人为了名利喧嚣吵闹和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象比附眼前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和对大道沦丧的痛心。所以,诗人劝诫世人“慎枢机”,即发言要慎重,修习善业,不应花言巧语、趋炎附和。从揭露黑暗现实到警劝世人,应用的正是取象思维方式。
(二)取象言志
金时习一生历经六位国王,险恶的世道使他彻底放弃了仕途,毅然选择了隐世而居的生活,这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经历非常相似。遁入佛门、寄情山水、匿迹林泉寺庙等,都反映了他对李瑈篡权一事的不满。即使到了孤身一人的晚年,他也没有改变志节,金时习遁世归隐的心志是其高风亮节的重要内容。如《和渊明饮酒诗》(其七):
秋风何凄凄,微霜粘菊英。何人掇其英,翛然离世情。独鸟自知远,落日西山倾。凤鸟翔不下,昏鸦栖复惊。嘿嘿且止止,我已足平生。[2](213)
秋风凄凄地刮着,薄霜紧紧粘在菊花上。前两句取秋风凄冷、微霜凋菊之象比附时节突变。面对此景,诗人思绪飘远,想起了采菊之人陶渊明,以渊明自由自在地采摘秋菊之典故为象,比附其离世归隐之志。然后,诗人将思绪收回,取独鸟因自知路途遥远而在黄昏落于西山之顶,凤鸟高翔空宇,乌鸦在栖息时受惊之象比附自然环境的险恶,亦暗指世间环境之艰险。最后,诗人虽明白自己身处险境,却仍“嘿嘿”,选择笑对平生,隐退的决心一目了然。
因心性刚强耿介,金时习不愿与醉心名利的世人为伍,这种高尚的节操在《和渊明饮酒诗》(其八)直接得以呈现:
松桂却无情,耻为桃李姿。桐梓亦无心,耻为杨柳枝。至人不顾群,意气多瑰奇。唾谢世人间,苍黄焉复为。所以麒麟儿,与犬羊不羁。[2](213)
首四句中,松桂桐梓皆为坚硬的良木,桃李艳丽,杨柳随风飘荡。诗人用“松桂”“桐梓”比附自身,用“桃李”“杨柳”比附趋炎附势之人,取松树桂木本无情却以桃李的姿态为耻,桐木梓木原亦无心却耻做杨柳树枝之象,表面比附良木的坚贞品质,实则表达自己的忠贞不二。不仅是自己,“至人”也因其意气不屑融入随波逐流之群。接着,在七、八句中,“苍黄”指事情变化反复无常。诗人以自己唾弃世人,为人处世反复无常的做法为象,比附其洁身自好的品格,亦不难看出世情之虚伪。末两句则出自贾谊《吊屈原赋》中“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10](331)诗人取骐骥不会像狗羊一样被束缚之象比附其瑰奇意气。整首诗一气呵成,通篇读来会发现,“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13](149)
(三)取象悟理
诗人有过愤懑、无奈、鄙弃,但还有一些诗歌独特地表现了诗人在归隐后观察宇宙和人生的智慧,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最有代表性的是《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二):
跖跆乔与丘轲,彼此皆一时。及其运命乖,圣哲犹不辞。采菊见南山,清兴复在兹。乘化终归尽,知命且勿疑。所以君子心,汪汪无自欺。譬如中流舟,驾浪任所之。[2](214)
这首诗可分为三层含义,前四句为第一层,总体叙述了四位先人。盗跖、庄跆乔相传分别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奴隶起义的领袖,孔丘和孟轲则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诗人取盗跖、庄跆乔、孔子和孟轲都只影响一时之事,比附运命无常,连圣人都无法辞拒的道理。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其中,五、六句取采摘菊花、远望南山之象,比附诗人的清雅兴致。七、八句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9](391)两句,比附出诗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生死观。因而,诗人在末四句中,将君子之心比附为汪洋大海,将自身比附为行驶在激流之中的船只,取其驾着浪潮随之而行之象比附从容淡然之心境。
这种以闲适恬淡的心境来追寻理想的生活状态的诗歌还有《和渊明饮酒诗》(其五)、《和渊明饮酒诗》(其十三)、《和渊明饮酒诗》(其十四)等。对于金时习而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取象思维方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2](93)的魅力之所在。
总之,“金时习的和陶诗虽然有的篇章有陶诗内容之隐迹,但基本上还是从多方面反映了归隐之后自己的思想、生活、情操和志趣,他的和陶诗的内容是现实的、充实的,充分反映了隐逸诗歌在内容上的特点。”[14](102)这些都得益于取象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借助取象思维方式,诗人抒发内心愤懑,表达归隐心志,感悟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金时习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接受。取象思维方式已然成为沟通金时习、陶渊明与和陶诗的重要媒介,这对于研究金时习其人、其诗、其文,乃至后世和陶饮酒诗,都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朝]金时习:《梅月堂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3辑),首尔:景人文化社,1996年。
[3]崔雄权:《接受与书写:陶渊明与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4]于春海:《易经与取象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5]于春海(译评):《易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6]叶嘉莹:《中西文化视域中的“赋、比、兴”》,《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7]朱熹注:《四书五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
[8]张栻:《南轩先生文集(第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9]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与骈文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
[11]姜亮夫等:《先秦詩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12]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3]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4]吴绍釚,陈彩娟:《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责任编辑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