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力推进“中小学欺凌”预防

    关键词 校园欺凌 欺凌特征 预防措施

    作者简介:周晓萱,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88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普及,校园暴力与欺凌现象屡见报端。为了采取更加系统规范的防治措施,我国于2016年先后发布了例如《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文件,将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防范治理工作提升至国家层面。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禁止校园欺凌行为。2018年7月5日,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率先发布。同年11月,广东、天津政府也随后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案。可见,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即便如此,中小学校园的欺凌现象依旧存在,在各大网络平台的新闻报道里校园欺凌仍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事件,除了研究如何事后处理、惩罚欺凌者、抚慰被欺凌者以外,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将干预前移,尽可能避免危害发生,如何帮助学生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范技巧,敢于自我保护。做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不仅要对症下药,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通力合作,形成联动预防机制,才能高效落实,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学生欺凌发生的主要特征

    想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就必须抓住中小学欺凌事件的主要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在欺凌的发生时间、发生人群、发生情境这三方面具有一定共性特征。

    (一)欺凌发生时间

    综合分析有关校园欺凌的案例,可以发现中小学生欺凌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后,且集中于中午放学、晚上放学两个时间段,尤其是晚上放学路上发生在校外露天公厕、学校宿舍、放学路上某偏僻处、回家路上小树林的欺凌事件占比较大。相关研究[1]也表明:在事件发生的时间段上,放学路上占 45.2%午休时间段,占43.1%、课间时间占11.7%。在事件发生地点上,放学路上占40.6%、校内比较隐蔽的地方占21.8%、教室占11.2%、洗手间占3.2%。以上数据显示,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段主要在课外时间上,发生于课间、课内的欺凌事件较少,反映出教师家长的参与对欺凌行为有明显的遏制效果。

    (二)欺凌发生人群

    在欺凌发生人群方面与性别、年龄、相貌、家庭因素有关。就性别而言,由于处于青春期的男性更易冲动,而女生发育较早,心智更加成熟。许多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男生的校园欺凌发生率高于女生。例如唐寒梅[2]等人的报告显示:男生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学生中被欺凌者(16.30% vs 10.00%)、欺凌者(3.70% vs 1.20%)和被欺凌-欺凌者(7.20% vs 2.30%)均为男生多于女生。初中学生被欺凌(17.8% vs 8.9%)、欺凌-被欺凌(6.1% vs 4.0%)行为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除了性别和年龄,在相貌方面遭遇欺凌也有许多,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对自己的外貌有较大,超重、身体或外貌有一定的瑕疵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家庭方面,单亲家庭[3]的孩子更易受到欺凌;家庭经济情况越差或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4]的校园欺凌发生率更高。

    (三)欺凌发生情境

    除了发生人群与时间外,还要对欺凌发生的情境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研究思路源自著名的情境预防理论,英国人罗纳德·克拉克(Ronald V.Clarke)最早提出情境预防理论,并在《情景犯罪预防》一书中对情境预防(SCP-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作出阐释:“针对特定的具体犯罪,通过尽可能系统和永久的微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设计、管理和改造,以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减少犯罪收益和犯罪借口,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5]该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从心理、物理多层面阻碍犯罪发生情境的出现,进而实现犯罪行为的预防。此理论迁移到校园欺凌方面,便是抓住校园欺凌特定的情境因素,包括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特定的场域和时间,特定的人群等,采取针对性的阻碍与干预手段,以期达到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目标。

    总结近年来媒体报道的较为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例,可以看到一些主要的情境特征:发生主体多数为学生之间,部分有校外人员参与。欺凌手段有语言辱骂、拳打脚踢、棍棒攻击,脱衣服拍照、逼迫下跪进行人格侮辱等。欺凌原因多是同学间的摩擦、人際交往上的矛盾,或是无心的一句话、一次碰撞,或是异性交往上的争风吃醋,或是动了对方的书本、水杯等私人物品,还有是本身性格上的易怒、敏感、多疑等因素。二、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一)关注学生内心,提升德育渗透

    针对上文欺凌对象的特征分析结果可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对于预防中小学生欺凌的现象是首要的一条。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欺凌现象大多原因在于“不知”而非“恨”,小的摩擦、个人的情感问题、相貌、家庭等问题产生的欺凌,大多是由于青春期阶段孩子在认知与价值判断上的偏差所引起。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要开展联合的预防机制。

    首先,教师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向心力和集体荣誉感,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期开展落到实处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知晓在遭遇类似的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此外,教师要真正的亲近、关爱学生,用细腻的眼光去发现其情绪波动,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化解矛盾,避免进一步恶化。学校方面,要提升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设立校园投诉信箱、心理热线、设立班级心理专员、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强化学生对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的认知。其次,家长要尽到自身责任,教育从来都不是老师或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有学者研究表明,家长偶尔关心、时常关心孩子,其产生欺凌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家长从不关心的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他们内心的困惑与变化,并与教师保持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社会层面,也要加大德育上的宣传力度,提升人们对于欺凌的认识与关注,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强化课后管理,减少脱管状态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课后是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的时间节点,超过半数的欺凌行为都是发生在中午放学或晚上放学的过程中。所以,加强学生的课后管理服务,对于预防校园欺凌现象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减少学生无组织的自由化活动,增进学生课后活动的组织性。还能减少学生的“脱管”,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学生课后的活动时间、空间、精力,避免“无事生非”。

    加强课后管理服务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午休管理,将部分不回家吃饭的学生收拢在一起,安排教师轮流值班与学生一同吃饭、午休。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在午间四处游荡,长时间处于“脱管”状态,大大降低学生利用午休时间“惹是生非”的机会。

    二是进行课后托管,在下午放学之后回家之前时间段中,学校集中对部分无人接管的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管理与服务。无人接管多集中于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照看孩子,没有能力去指导学业、沟通交流。长此以往的缺乏家庭教育与情感交流,学生心理安全感不足本就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加上课后处于长时间无人监督的“脱管”状态中,容易发生欺凌与被欺凌的行为。对此类学生而言,加强他们的课后服务与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中小学生欺凌的事件,还为他们提供了的良好学习环境与资源。课后托管服务不仅立足于解决学生的安全看护问题,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艺体、知识、实践类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增长能力,发现自身的特长与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类有针对性的课后监管与服务,才是真正立足学生的素质发展,切实提升中小学生欺凌的预防效果。

    (三)联合社会力量,科学评估防治

    想要有效预防中小学的欺凌现象,光靠学校、家长进行一些正向引导、时间的“占有”也是不够的,对于一些家长、老师无法时刻关注到的网络或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联合社会力量,配备专门的防范欺凌人员来预防并及时遏制不良的校园欺凌行为。

    根据校园欺凌的情境特征,可以借鉴美国早期联合各种职业、社会专业人员组成欺凌防治小组的行为,先通过风险评估来关注学生是否会有欺凌行为,再针对评估结果与欺凌情境特点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在欺凌防治小组的人员选择上,社会层面首先要大力动员,为学校配备科学的防范欺凌人员,推选有相关职业背景的家长,邀请专门人士。例如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公安机关与学校保卫处建立密切联系,根据情境特点对可能发生欺凌的外部场所进行定期巡查,强化校园治安,既能够对校园欺凌的发生起到震慑作用,也有利于更加及时迅速的遏制校园暴力。另外,还要在学生中设置值日小组,每天轮流进行值日,强化对厕所、宿舍等保卫不便进入的相对私人的场所进行巡查,并且定期与学生交流谈心,掌握其思想、情绪上的基本动态,关注学生的异常行为。总之,防范欺凌小组既要开展有效的巡检,也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通过访谈、问卷、随机谈话等科学的方式进行情绪和心理上的评估调查,在欺凌行为发生前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

    校园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受伤的都不只是一个孩子,且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往往会产生持续性情绪低落、自信受损等心理问题,即使是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对于那些受到严重侵犯的学生而言,内心留下的阴影与伤痕是难以抹去的。因此,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配合,切实推进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工作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茂春.课后托管服务对预防学生欺凌问题的探究[J].教书育人,2018.

    [2]唐寒梅,杨丽霞,傅树坚,章利明,傅燕艳,陈小龙,胡旺,何恒,李欢欢,黄鹏.江西中学生校园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

    [3]Qiao Y J, Xing Y, Ji C Y,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18 provinces, China[J].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2009, 30(5): 444-447.

    [4]李愛.解析当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8).

    [5]Ronald V.Clarke.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Harrow and Heston Publisher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