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教师语言魅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朱卫宏
【内容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是课堂实施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构建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锤炼教师的语言艺术必不可少。因此,每一位从教者,都应该高度重视课堂语言的作用,在语言运用上下足功夫,展现教师语言的魅力,让课堂时刻闪现智慧的光芒。本文就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锤炼教师语言的艺术这个角度,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彰显魅力? 提升实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无疑就像有利的武器,串起课堂的满堂精彩,给学生带来智慧的启蒙。在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的语言过于繁杂,单纯的灌输式、讲授式、独白式的语言特点,因为其强势,而又缺乏必要的互動,因此,毫无魅力可言,也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热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经历太少,知识储备不足,心智水平尚不成熟,单纯的说教和传授很容易让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学生听不懂,自然也不想听,更谈不上深层的讨论和探究了。
所以,新课改把改造教师的语言模式,提升语言功效,打造语言魅力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语言是我们课堂上实施教学的凭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必要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您想使知识不变成僵化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作工具。由此可见,教师驾驭语言的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了我们最终的教学成效。
一、准确认识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上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教师的语言则是实施以上重任的重要媒介,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取代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锤炼语言艺术,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打造开放平等课堂上下功夫,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提升课堂授课的实效。
1.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担负着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职责,而每个时代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均有着特别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与时俱进,发扬时代特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
语言的时代性要求教师语言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此门学科中的所有内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是教材的源头活水,例如教材中所宣扬的政策法规、国家政策、心理健康等话题,都是和学生的日常实际休戚相关的,因此,教师授课使用的语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不仅可以从生活中撷取生动事例,也可以抛出学生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或者新闻素材展开热烈讨论,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自然很感兴趣,所以学习起来就会轻松愉快得多。例如在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便选取了我们身边爱岗敬业的先进典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身上可贵的品质,让学生明白:民族精神是一脉传承的,但是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创新的特色。
2.深刻的思想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深度教学,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点,践行党中央和国务院所提倡的“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端正的法治意识。因此,教师语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并且要让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以高度思想性为指导。例如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网络交友已经成为了非常常见的交流方式,如何准确判断对错,建立正确的交友观,是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的观念。笔者通过语言思想性的渗透,对学生灌输端正的思想意识。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要灌输深度的思想性。教材在法治教育领域,目标是引导学生成长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是切实落实和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例如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语言讲述,案例剖析,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判断法律领域的各种是非。
3.严谨的逻辑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还应秉承严谨的逻辑性,即教师授课要遵循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学生认知规律的逻辑性,以及语言运用的逻辑性,尽量做到思维明确,语言清晰,表述完整,传达正确。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时,分别由探寻生命的起源,划分为人类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个层次,所以教师就要依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从生命是什么,到怎么办,然后再深入到应该追求什么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基本认知,培育基本的生命行为,追求高尚的生命境界,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表现出强烈的逻辑思维特点。
二、深入探究教师课堂语言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极富魅力的语言让我们的教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笔者认为:教师锤炼课堂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超的课堂导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本堂课中教师能够击中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极大关注,从而唤醒认知期待,为成功授课奠定基础。在教师导入语言的设计中,尽量做到简单明快,而又新颖别致,从而做到先声夺人,发人深思。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跟学生生活较贴近的话题打开课堂,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自我的思想认知。例如在学习“走进网络时代”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便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网络热词导入新课,如菜鸟、恐龙、PK等,让学生挨个阐述这些词语的意思,顿时拉近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学习起来也特别感兴趣。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通过故事丰富的情节、歌曲中柔美的旋律,给学生的学习舒缓了情绪,也打开了认知的大门。
2.多样的课堂过程语言,增强师生的良性互动
传统的课堂授课,仅仅是教师的单项输出,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收效甚微。而巧妙通过教师的语言,做好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则可以突破原来的授课瓶颈,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知识的有效内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增强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语不是随意而发,随性提问,而是要讲究必要的提问技巧,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广泛的启发性,而且要设置好提问的层次,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递进关系,从而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建设美好祖国》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我们亲爱的祖国都非常明了,尤其是最近很流行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让我们对祖国更加了解。在学习的时候,我不断思考:我们的祖国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呢?用诗歌的话该如何阐述?用数据来说明可以吗?如果用自己的旅游经历来谈谈祖国呢?我把这些疑问带入到了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的想法也是异彩纷呈。有的学生说到我们的祖国还可以用动物来代替记忆,有的学生说到自己使用拼图来记住祖国,还有的学生说到自己是用很多的顺口溜记住各个国家,然后串联在一起。孩子们的想法让我感受到学生的巨大潜力,原来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像大人一样循规循距,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瞬息万变,变化莫测的。当学生谈到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差不多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感觉到我国面积之大,孩子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说一说祖国边疆的辽阔,像诗歌:我爱我的祖国,它幅员辽阔,四海相连;它北靠蒙古俄罗斯,南依老越尼缅甸;五十六个民族为我家,我爱我的祖国。学生的诗歌很赞,师生的良好互动,为教学定下了积极的基调,学习起来也轻松愉悦多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构建多样的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如教师设置的小型辩论赛、小游戏等,用激励的语言去鼓舞学生参与进来,用赞美的语言肯定学生的所作所为,切实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最有创意的观点。
3.丰富的课堂结束语言,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让读者读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也要表现在课堂的总结阶段,积极锤炼课堂结束用语,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展课堂的内容,总结实际的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小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后,设计一些选择题或者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抢答,锻炼快速反应能力,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如在学习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直接发问: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基本义务有哪些?如何履行基本义务?等等,在快速提问应答的过程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把逻辑思维引向深入。
我们在课堂的结束阶段,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自我梳理知识点,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引发触类旁通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师配合以精当的语言说明,体现全员参与的思路,提升课堂语言的实效性。
结语
新课改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課堂中,打破教师本位的思想,努力锤炼课堂语言艺术,让教师和学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讲话者和倾听者,二者和谐互动,着力提升教师课堂语言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并且分别从课前的导入、课中的实施和课后的总结过程提升语言艺术,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展现教师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我们的课堂实际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 李会.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魅力[J]. 科学大众,2008(10).
[3] 王权.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运用艺术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