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语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摄影图片图像意义建构
王南杰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呈现视觉化转向,信息越来越多地以图像形式进行传播,现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分析和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体战中的战“疫”新闻图像,具体选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摄影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以再现、互动、构图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理论对其图像意义进行解析,从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呈现、视觉示范以及视觉表征对应分析其图像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
【关键词】视觉语法;新闻摄影图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图像意义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呈现视觉化转向,信息越来越多地以图像形式进行传播。作为图形与影像的总称,具有面性、感性和共时特征的图像描绘方式,建构和形塑着视觉文化基本样态。[1]图像广泛传播将知识予以视觉化,这种具有后现代社会典型特征的视觉化倾向,并不是要取代论述,而是使论述更加有效。作为描述事物或将知识视觉化的有效载体,图像已经成为视觉对意义的创造场所。
新闻图像同样是现代传播中的有效传播途径,其视觉化信息能够引发公众关注,激发公众情感。此次突發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不断创新传播形式,通过摄影图片、海报、短视频等新闻图像发布疫情信息、报道最新疫情、提供防控指导,成为讲好抗疫故事和稳定民众情绪的重要渠道。
图像目的是制作者的真实意图,图像效果的终极体现是受众认知,在目的和效果之间,通过图像意义达成了某种契约关系。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分析和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体战中的战“疫”新闻图像,具体选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摄影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克瑞斯(Kress G.)与凡勒文(Van Leeuwen)创建的以再现、互动、构图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理论[2]对其图像意义进行解析,以期对今后媒体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所借鉴。
一、视觉语法与图像意义的关系解构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将当代社会称为“世界图像的兴起”,他将图像概念提出并进行发展,并认为世界图像是指世界被假想为一种图像,而不是指世界的画面照片。世界被从图像的角度来理解,在本质上转化为一种图像时,也就是“现代”问世的时刻。[3]如吉莉恩·萝丝(Gillian Rose)所言,人们常认为意义由视觉图像传递,它们用视觉语言转述世界,提供给人们看世界的视野。[4]
视觉语法是由克瑞斯和凡勒文提出的分析视觉图像的理论,理论创建是在韩礼德(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观照下展开的,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应用于图像,在概念、人际和语篇这三个功能语法的元功能基础上[5],创建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图像分析框架,再现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互动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构图意义则对应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6],由此分析图像意义的建构与生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极端性等复杂特征,这种复杂特征随之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使得进行此类新闻报道配图选取时,新闻信息的传递不能是配图唯一的考虑和功能,更需要通过视觉图像来呈现观点与立场。对于作为视觉文化核心的图像,在《图像修辞学》一文中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表达其观点:包含着信息的图像必然在传达某种意义,意义还能激发出更多联想。[7]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摄影图片在真实记录事件的同时,对于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选取,用隐性方式给图像符号植入了象征意义,也对图像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呈现:疫情报道中的图像再现意义
克瑞斯和凡勒文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8]叙事再现呈现图像变化过程,概念再现体现参与者象征意义,概念再现相较于叙事再现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战“疫”报道中的新闻摄影图片主要在这两个层面将抗疫场景呈现于受众,还原战“疫”现场、凝练战“疫”叙事和植入战“疫”情感认同,动员广泛的基层力量,调动全民的抗疫积极性。
(一)纪实性视觉叙事:还原战“疫”现场实况
相比文字文本,具有形象性与直接性特征的新闻摄影图片,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递一种更明确的在场感,成为新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载体,也是大众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最直接的来源。新闻摄影图片关于疫情的视觉叙事是纪实性的,侧重于叙事过程,直接展现疫情救援现场,大众也由此对政府的疫情应对措施有更清晰的认识。
战“疫”报道中,主流媒体实时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展情况,新闻摄影图片纪实报道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日夜奋战的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新闻摄影图片将建设进展情况还原呈现,大众变身“云监工”,为建设者加油打气,也与建设者共同见证和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
(二)提炼性视觉记录:凝练战“疫”叙事框架
战“疫”报道的新闻摄影图片,主要围绕疫情救援的视觉框架展开:一是展现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以及受难者自救的场景;二是展现军队、警务人员对疫情现场进行保卫与增援的场景。“有图必录”不是新闻摄影,新闻摄影记录瞬间精彩与典型形象。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是新闻摄影图片必须承载的信息内容,记录真实还要做到立意深远,才能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摄影图片的叙事结构体现在:通过画面、视角、构图形式和空间设置,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描述。[9]在展示各方面力量抗疫表现的新闻报道中,在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元素选取上善于捕捉和提炼,不仅记录现实,而且具有积极含义。
(三)共识性视觉概念:植入战“疫”情感认同
此次疫情报道中,新闻图片中不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些具有共识性的视觉符号,这些图片的背景是视觉识别度很高的建筑物,如很容易联想到武汉和中国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长城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象征物,是新闻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是一种共识性概念再现,给受众带来震撼与共鸣。通过报道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的概念再现,强化了受众的视觉认知和情感认同,在图像符号中植入了象征意义,传递抗疫共识。
通过强化指代意义的摄影图片,在加深受众视觉感知上起到重要作用,在激发受众联想上达到积极的报道效果。2020年3月7日,《人民日报》推出《战疫妆》系列摄影图片,致敬最美逆行者,并采用“新闻图片+网评片标题”形式对图片进行了系列可视化设计。新闻图片中医护人员脸部特写中的口罩和护目镜勒痕成为视觉象征符号,指代医护人员的奉献和辛苦,强化战疫情感认同。摄影者通过抓拍现场瞬间和人物情绪来传递共识,刻画和表现拍摄对象的内心情感,鼓励大众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来,使受众感受图片中传达出的真实情感,产生情感认同。
三、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示范:疫情报道中的图像互动意义
关于互动意义,视觉语法中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个方面去分析。从图片中根据参与者的目光是否指向观看者分为索取类和提供类,从摄影取景大小产生的观者与参与者的社会距离、拍摄视角体现出的观者对参与者的态度等,建构出图片的互动意义。信息承载在新闻摄影图片中的信息传递,对于受众起到视觉示范和风险防范的作用,由此建构出其互动意义。
(一)信息性视觉传递:防范疫情社會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引发社会风险。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到:与早期的危险相对,风险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10]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风险来临时,媒体承担着社会责任,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信息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摄影图片中参与者与观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二者的“社会距离”,这个距离通过图像取景大小反映出来,取景越大则距离越近。抗疫报道中,新闻图片参与者与观者之间并不存在很近的社会距离的亲密关系,新闻图片使用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呈现,将观者置于公共关系距离中,更多以第三方公共视角来了解客观信息,信息的客观与公开在很大程度上对疫情中的社会风险起到了防范作用。
(二)榜样性视觉示范:提升受众防范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以参与者与观者目光接触展现同情与求助的“索取型”新闻摄影图片不多。更多图片主要还是向观者直接提供信息,多为“提供型”图像。新闻摄影图片中参与者多以戴口罩和穿防护服的人物形象出现,达到了良好的视觉示范效果。主流媒体发布保持距离就餐以及医护人员的新闻图片,也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建设性视觉新闻:传递正面舆论引导
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复杂特征,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配图时,除单纯考虑信息示范的传递之外,更要呈现观点与立场,需要通过建设性视觉框架来完成,因为与风险社会相伴而生的是谣言[11],它会对公众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谣言传播的特殊场景,还会伴随着强烈社会情绪背景,容易造成社会负面影响,滋生消极情绪,这些就更需要建设性的积极情绪引导。
发端于美国公共新闻的建设性新闻,是媒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12]虽然建设性新闻不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性新闻图片对于疫情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以情绪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视觉图片传播中,新闻摄影图片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视觉基调和传者心态两个方面,视觉基调的建设性体现在视觉底色的明亮与无论从什么角度传达,其视觉传达都是积极的。积极传者心理状态的建设性体现于心理状态的积极性,透过图片,能令受众感受到传者的积极心态,也给受众带来正面力量。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飞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的新闻图片,视觉基调明亮,总书记形象充满力量,捕捉到的简单手势中传递出政府关于疫情的缜密思考与周密安排,图片下方排列的人物代表社会各方力量,传递出社会各界对于武汉疫情的关心与支持。这样的建设性新闻图片在鼓舞人心,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起到积极作用。
四、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表征:疫情报道中的图像构图意义
(一)真实性视觉构图:信息值表征意义传达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安全感的获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常见的谣言也同样在这次疫情中层出不穷。作为把关人的媒体应主动承担责任,尤其要保障视觉信息的真实性,让受众获得安全感。来自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视觉可以减少受众的认知偏差,很多主流媒体公布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的采访图片,向大众介绍疫情发展与防范措施。这些重量级主体人物都位于图片的中心位置,也作为前景放置于重要位置,图片的上下左右边缘位置都做背景,处于信息值不明显的地方。受众注意力被信息值高的人物主体所吸引,专家及舆论领袖在新闻图片中高信息值位置的出场减少了大众的疑虑,增强了抗疫决心。
(二)形象性视觉构图:显著性表征意义呈现
新闻摄影图片的形象性视觉构图中,简洁的图像和丰富的画面展现出更多视觉内容。疫情报道中采用形象生动、大众看得懂的视觉信息,能更好地吸引受众,发挥图片信息的视觉传达功能。通过图片显著性特征中的图片大小、前后位置以及色彩表达来传达新闻摄影图片视觉构图的形象性。
在武汉高铁动车组蓄势待发的新闻摄影图片中,有着“陆地航母”之称的武汉动车段存车场,拍摄者选取高铁动车组作为典型的视觉主体,高铁动车组在图片中占据大幅尺寸,也处于图片中的前景位置。蓄势待发的核心意义突出,利用视觉语法凝练叙事结构,在信息性和显著性的构图意义里给抗疫留出了联想空间,用动车组纵向的蓄势待发感和延伸感来凝练抗“疫”工作的复杂艰辛但最终取得胜利的抗疫过程。
(三)表征性视觉构图:视觉性图像意义表达
新闻摄影图片构成一个具有平面空间形式和结构的图像形式,点、线、影调及色彩等是图像的表征系统,构筑出图像媒体视觉意义,达到媒体对现实世界或主观世界的记录、认知与表征。[13]这种图像形式是再现或者表现的,其视觉构图完成视觉物理元素的结构与造型。
视觉构图无论如何简单,都是图片精神状态的表征。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构图是在某种精神范式的支配下,其作者对图片作品的视觉图式处理手段。处理手段中,可以使用光线、色彩、空间、造型等视觉构成元素,新闻摄影图片可以通过构图来定义图像媒体的视觉形式,这取决于作者的图像素养。表征性的视觉构图可以满足图像视觉意义的表达。
五、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聞摄影图片,借助于图像逼真性和在场感记录真实,激发情感认同;同时,使用视觉语法这样的隐性生产方式,赋予图像象征意义,实现价值认同。在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更加直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引导舆论与强化共识。正如米歇尔所分析的,基于诉诸当代文化的历史环境以及现代主义美学对于媒体的纯化,图像已经成为视觉文化的核心。[14]在对事件做真实记录的同时,这种观看式摄影的视觉语法运用也必然受到拍摄者立场与价值判断的影响,反之,视觉语法同样也会对新闻摄影图片的图像意义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丛耀.论中华民族特色图像媒体基本程式[J].中国出版,2016(4).
[2]Kress G.&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Routledge,2006:2-6.
[3]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陈芸芸,译.台北: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6.
[4]吉莉恩·萝丝.视觉研究导论:影像的思考[M].王国强,译.台溪: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7.
[5]Halliday,M.A.K.(revised by C.M.I.M.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mold,2004:3.
[6]Kress,G.&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7.
[7]罗兰·巴特.图像修辞学[A].语言学研究:第六辑[C].北京:高教出版社,2008:64.
[8]Kress G.&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2.
[9]杨昊.历史学语境下的影像意义转换:以沃克·埃文斯的摄影作品为例[J].艺术百家,2010(7).
[10]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
[11]Einwiller SA,Kamins M A.Rumor has it: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dentification on rumor impa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umor refu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9,38(09):2248-2272.
[12]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7.
[13]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论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
[14]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