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培养学困生数学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李憬昕

    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要使学困生喜欢学习,要求教师在兴趣培养上做文章、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学困生;兴趣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计数到如今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数学学科完整体系的教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正是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决定了数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就个性化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乏味心理的原因分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学困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家长态度的原因

    通过对学困生家长的调查,发现有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基本无暇关注孩子的日常学习状况,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这种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闪光点的做法,会对学困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久而久之,让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消失殆尽。

    2. 学困生自身的原因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往往会产生自卑、厌学等消极心理,从而使成绩越来越差。学困生生活经验欠缺,动手实践能力差,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他们眼中,数学名词、概念和术语等都是枯燥乏味、冷冰冰的,谈不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会影响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困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唤起学困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 兴趣导课,为学困生大胆说出来营造轻松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兴趣,主要考虑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自身的兴趣,就是“乐教”,自己感兴趣才是引起别人兴趣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使学困生“乐学”,那么教师的教学兴趣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兴趣导课的重要性。上课之前,笔者会努力寻找关于学困生熟悉或者好奇的生活素材。例如,引入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新闻作为初始话题,这样既能很好地帮助学困生了解课堂之外的新鲜事物,又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轻松地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通过先审题、再交流、最后分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困生自主探寻计算过程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判断的能力,这样的计算练习完成方式,是让学生对计算题目感到富有趣味,乐于探索。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大胆地说出来,并动手去做,最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用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训练,让学困生大胆去做

    有时教师即便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由浅入深,但收到的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比较缓慢。这时,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坚持不懈、经常性地训练学困生,并且给予其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学困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渐提升,思维会更加开拓。

    例 ?丁丁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的速度是60米 / 分,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600米。丁丁走了一半路发现文具盒忘在家里,马上调头回家取了文具盒,又返回学校,问丁丁早上去学校花费多少时间?

    此题的一般解法是用丁丁的每段路所需时间计算相加。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激发学困生去思考是否有更加巧妙、简单的解法,引导学困生发现丁丁只不过是比往常从家到学校多走了多少路。这样题目就變为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固定,即路程 ÷ 速度 = 时间。丁丁走一半路返回家里就相当于共走了300 + 300 = 600(米),再次出发去学校和往常时间一样。列出算式600 ÷ 60 × 2 = 20,即丁丁早上去学校花费20分钟。

    拓展思维并大胆说出来之后,学困生变得比以前更加开朗、自信了。遇到问题也敢于与教师交流,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师生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同时,在与学生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束语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深厚的爱去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给学生更多关爱,对学生付出更大耐心,保证学生的学习自尊和自信,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