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中主人公的精神生态困境与重建

    林意新 孟德利

    摘要:精神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为研究对象。从鲁枢元的精神生态理论视角分析,德莱塞小说《珍妮姑娘》中的主人公珍妮的精神生态体现在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和精神生态重建三个重要层面。解析珍妮对精神生态的自我救赎,对解决当今物质主义横行困境下人们的精神危机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启发现代人的反思和醒悟。

    关键词:《珍妮姑娘》;精神生态;精神真空化;行为无能化;重建

    引言

    作为20世纪初期美国独树一帜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以文学反映现实,如实地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勇敢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传统的道德观念。《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早期现实主义作品,他通过珍妮这一形象展现了19世纪处于底层的美国人的真实生活。以精神生态角度而言,珍妮善良纯真,却因饱经生活磨难而先后陷入精神真空化和行为无能化的精神状态。最终通过追寻自我意识和主体存在,在自我精神、社会与自然的影响下实现了精神生态的重建,维持了自我精神生态的平衡。

    一、何为“精神生态”

    随着物质文明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精神也陷入了严峻的危机之中。中国学者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提到,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精神领域。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极具价值和意义的,建立在精神本体论上的生态批评也更具有理论穿透力。生存环境不同,其作用下的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也会不同。针对精神失衡的现代人表现出的精神症状,鲁枢元教授将其概括为精神的“真空化”、心灵的“拜物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和行为的“无能化”五个方面。

    二、珍妮的精神生态困境

    19世纪晚期,工业化影响下的美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相对复杂,贫与富之间逐渐产生了不可跨越的鸿沟。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制度变革以及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更容易受到影响,变得脆弱。

    (一)精神的真空化——绝望之中的自我迷失

    精神的真空化指“现代人既失去了动物的自信的本能,又失去了文化上的传统价值尺度,生活失去了意义,生活中普遍感到无聊和绝望”。(鲁枢元,2000)爱情是珍妮把自己与幸福生活联系起来的绳索,也是她精神世界的支撑。所以当珍妮的恋人莱斯特离开她时,她的精神世界遭受打击,即便离开了莱斯特,她还是在幻想“他在哪里呢?他在做什么呢?他在说什么呢?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每天早晨醒来,她总觉得他还在自己身边。”(高燕,2005)莱斯特的离开使珍妮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化为泡影,越是回忆与莱斯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珍妮内心的空虚越会加剧。爱情的坍塌令她的精神世界陷入了真空化的困境。

    如果莱斯特的离开是导致珍妮精神真空化的导火索,亲情的缺失则是致使珍妮精神真空化的强力催化剂。女儿是珍妮爱情经历的证明,她的离开使珍妮彻底陷入了精神的真空化。“珍妮那时有一种天塌地陷的感觉。一切的维系都断了。”(高燕,2005)珍妮仅存的情感慰藉离她而去后,珍妮感到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精神上十分压抑。“珍妮已经哭不出来了,只能感到一种深彻骨髓的苦痛罢了。”(高燕,2005)她把自己困于过去,看着女儿生前的东西而感伤。亲情的缺失加剧了珍妮的空虚与绝望,使珍妮的精神世界倍受打击,更深一步陷入了精神真空化的困境。

    (二)行为的无能化——焦虑之下的无奈

    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的身心承受着无形的、无奈的控制与强迫,个人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越来越依赖成性,进而引发了内心无端的紧张与焦虑。”(鲁枢元,2000)出身卑微的珍妮在生活中处处顺应、迎合他人。当她与地位差距悬殊的参议员白兰德交往遭到父亲的反对时,在父亲的权威下,珍妮无奈选择减少与白兰德的见面,以逃避的方式来减少压力和愧疚。兄弟巴斯因偷煤被刑拘,珍妮无法凭一己之力保护自己的亲人,她再次感到无能为力,进而转向白兰德寻求帮助。父亲的控制与珍妮对白兰德的依赖使她渐渐陷入了行为的无能化。

    在与富商之子莱斯特的交往中“她又再次感觉到他的优势,感觉到他那强迫的威力。她虽然始终都想抵抗,却不由自主的屈服了。”(高燕,2005)父亲葛哈德的意外重伤切断了珍妮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陷入不断借钱才能勉强维持生计的窘迫境地。面对家庭的困境和大的社会环境带来的无奈,心生焦虑的珍妮产生了求助于莱斯特的念头。她再次选择等待男主人公的出现,解救她于困苦境地。没有经济能力、无法独立的珍妮在爱情与亲情中总是处于被动,她先后向白兰德和莱斯特妥协的行为正是其希望借此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归宿的“无能”化的表现。

    三、珍妮精神生态的重建

    珍妮的精神生态经历了被一步步摧毁,又一点点重建的过程。她精神生态的重建本质上是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探索。

    (一)珍妮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问

    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个人与自我精神各因素的平衡是个人的精神能够和谐并得以升华的首要因素。珍妮对自己情感和价值的认同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先决条件,她最终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和她与自我的斗争密不可分。虽然社会环境带给她极大的精神冲击,但珍妮不想继续像棋子一般受环境的驱使,她明白环境不是她能决定的,但是她能决定自己怎样活着。珍妮经历的磨练使她将压抑转为内在的自我需求,唤起了她对生活的责任感。“珍妮因天生喜欢服侍病人,所以曾经一度想着要去当看护……她又曾经想到福利机构去服务”。(高燕,2005)此时的珍妮试图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渴望通过自己的善良与坚守安身于当时的世界。珍妮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她走出精神困境,维系自我精神生态和谐、稳定和演进的源动力。

    (二)珍妮与社会的和解

    个体精神与其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精神生态批评的研究重点之一。起初珍妮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张,精神生態面临重重危机。但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才有机会重聚勇气克服困难。珍妮坚守精神自尊的同时学会与外部世界和解,她周围的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跟珍妮的住宅相隔四家,有一个黛维斯夫人,年纪五十左右,身体强壮而富于同情心。”(高燕,2005)自从珍妮的女儿生病之后,她就帮着看护并帮助医生竭力维持珍妮心神的常态。黛维斯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在生活上帮助珍妮的同时,对珍妮精神生态的重建产生了积极影响。邻居的善意让珍妮变得更加有力量去面对周围的世界。“珍妮是生而勤劳。虽然她做事的时候也依然在思考,却总喜欢找点事儿做做。”(高燕,2005)通过抚养孤儿和参加工作,珍妮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空虚的精神世界被忙碌而有意义的事情填满,精神生态逐渐趋于平衡。

    (三)珍妮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珍妮的精神世界得以重建还得益于她对大自然的爱。珍妮被大自然深深吸引着,自然之美能治愈她心灵的伤痛,使她恢复精神的自在,在沉浸于自然之美的过程中逐渐消解了内心的焦虑。“天气晴朗的日子,她就在厨房里看窗口,多么希望去逛逛外面的牧场。自然的美丽曲线和树荫接触着她,她会觉得它简直是一种歌曲。”(高燕,2005)大自然缓解了珍妮精神世界遭受的冲击,在大自然中珍妮领悟到了人生的要义。她的精神世界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是在自然之美中得到了升华。工作的时候看到身边的花、星、树、草,珍妮会思考:“自然是这么美!人生有时虽然似乎太残酷,自然的美却是亘古不变的。这样的思想颇能使她心慰。”(高燕,2005)处在物质主义盛行社会之中的珍妮找到了一方净土,摆脱了物欲对生命的束缚。珍妮逐渐从精神“真空化”和行为“无能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完成了自我精神生态的重建。

    结语

    德莱塞的小说《珍妮姑娘》主人公珍妮对精神生态的自我救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物质主义横行下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危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小说《珍妮姑娘》主人公精神生态的探析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面对物欲横流、精彩纷呈的世界,人们在追求财物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同时,维系自我精神生态的平衡,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态至关重要。面对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和不断增加的内心焦虑,理清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摆脱喧嚣与躁动,维持自我精神生态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西奥多·德莱塞著.高燕编译.珍妮姑娘[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