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背景下大学生使用 “学习强国”平台的双路径行为分析
周岩 白晓琳 王研北
摘要:“学习强国”平台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思路。借鉴身份动机和制度压力理论,文章构建起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行为的双路径模型,并通过网络调查得到5 243份有效问卷,以实证检验模型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整体拟合度如何。
关键词:网络思政;“学习强国”;身份认同;制度压力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面对网络环境下成长的“e 时代”大学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这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9 年1月1日,一款名为“学习强国”的手机应用程序正式上线,并且迅速登上国内各大手机应用商店的榜首位置。这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运营的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广泛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和图书等资料,肩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的光荣使命。全国高校纷纷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师生启用、会用和善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一时间,“学习强国”不仅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工具,而且衍生出一系列广泛传播的“网红段子”。
为了持续发挥“学习强国”平台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本文根据身份动机理论和制度压力理论,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双路径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对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平台的行为习惯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学习强国”平台、优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理论基础
(一)身份动机理论
身份动机理论(Identity-based motivation theory, IBM)认为社会决定性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与其重要身份之间一致性的知觉。身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涉及群体成员的简单知识和内群体关系的积极感觉,而且还在于为意义建构和行动提供了准备。在此基础上,社会身份可以分为成员资格、信念和准备要素。其中,成员资格是指个体关注作为或成为具有期望身份的个体类型,或避免成为具有不期望身份的个体类型。研究表明,个体如何思考自己的成员资格,将会影响自身的目标设定和策略行为。
(二)制度压力理论
制度是指建立在限制或控制/支持社会行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之上的结构,包括文化认知、规范、法律/法规、政策和策略等内容。组织制度一旦形成,组织内的不同个体就必然需要按照所期望的角色进行运转,从而最终具有相同的行为模式。组织内个体之间雷同的行为模式,又会成为组织内部新的规范压力或模仿压力并循环强化,最终导致组织的制度性同构变迁。制度压力包括强制压力、模仿压力和规范压力三个部分,强制压力是个体所依赖的组织向其施加的正式与非正式压力,模仿压力指组织个体在应对不确定性过程中模型化时所面临的压力,规范压力主要来自专业化。面对制度压力,组织内个体通常会追求合法化行为,具体表现为履行和内化的合法化过程。一般而言,履行(implementation)是指组织对于自身合法性的外部表达,内化(internalization)则是指内部制度的真正付诸实施。
二、模型構建
本研究根据在校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行为特征,结合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构建,按照“压力—动机—行为”的研究逻辑,从大学生内在的身份认同出发,构建起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平台行为的双路径模型。
(一)基于规范压力的浅层使用路径
规范压力作为制度压力的一种表现类型,本意是来自组织内部的专业性委员会。安装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在校大学生中,大部分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引导建议。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中的党员、预备党员和学生干部等组织身份,确实带来一定的制度压力;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制度压力也没有达到强制必须执行的程度。因此,本研究分析认为,包括党员、预备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内的身份认同,会对在校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产生规范压力,这样的规范压力会导致在校大学生产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履行意愿,并最终转化为浅层使用或深度使用的不同行为模式。
(二)基于模仿压力的深度使用路径
党员、预备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优秀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于其他学生具有行为示范作用。研究发现,学校管理部门对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建议,确实对那些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产生了影响,他们会按照教师的指导意见,以及学生党员们的做法来引导自身行为。本研究分析认为:对于积极追求政治进步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身份认同会使其产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产生的模仿压力,进而导致内化意愿,并最终转化为深度使用的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构建在校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行为的双路径模型(图 1),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对于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产生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的正向影响;假设2: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对在校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履行意愿或内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假设3:在校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履行意愿会对其浅层使用和深度使用均具有正向影响;假设4:在校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内化意愿会对其深度使用具有正向影响。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面向国内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利用问卷星网站提供的免费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经过学生介绍推荐、微信群留言宣传等接触方式,在2019年6月2日—2019 年11月9日期间共完成问卷6 756份,其中有效问卷 5 243份,有效率为 77.61%。受访对象中男生占54.9%,女生占 45.1%;文、理、医、工四大学科门类的学生分别占 32.15%、27.62%、 10.75%和 29.48%;党员占 12.69%;学生干部占 39.69%。调查显示,95.42%的学生至少听说并了解“学习强国”,其中 4 305 人已经安装或准备安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充分证明了在校大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敏感性和把握度,也反映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已经安装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学生有1 956人,其中1 711人(占比 87.46%)是在 2019 年 3 月以后安装使用,还有 102人(占比 5.21%)在 2019 年 1 月就开始安装使用,这说明春季学期开学后各个高校采取的推广措施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量表设计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并且根据大学生行为特点进行了调整和扩展,选项采用 Likert五级量表设计(1=“完全反对”;5=“完全同意”)。其中,制度压力采用Colwell 和Joshi的测量题项,分为规范压力(NP)和模仿压力(MP)两个维度,共有6个题项;身份认同采用Cheek编制的测量题项,包括个人身份认同(10个题项)和集体身份认同(8个题项)。在对问卷进行的信度检验中,使用 SPSS 统计软件计算出总量表信度 Cronbach'α=0.8924,说明本研究问卷是可靠的。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l,SEM)的软件工具 AMOS 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AMOS 软件的运行结果给出了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如表1所示。根据常用的评价标准可看出,其中除了 SRMR 指标略高于评价标准建议值,其他指标均符合要求,因此,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AMOS 对模型运行结果得到的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单向箭头表示变量间因果关系,旁边标出其路径系数γ。
(二)结果分析
1.从身份认同到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的路径系数分
别为 0.869 和 0.63,表明在校大学生对于党员、预备党员和学生干部等组织身份的认同感较强,能够对自身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从两者比较来看,具有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和学生干部等组织身份的在校大学生,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提出的引导建议产生更为明显的规范压力。相对而言,具有积极向组织身份努力主观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虽然也会对高校管理部门提出的引导建议产生显著的模仿压力,但是强度上明显弱于规范压力。
2.规范压力到履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 0.614,到内化意愿的影响作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具有正式组织身份的在校大学生感受到规范压力后,就会产生安装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履行意愿。模仿压力到履行意愿和内化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 0.639和0.535,表明具有积极向组织身份努力主观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在模仿压力之下会产生不同的履行意愿或内化意愿。这反映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学校管理部门的引导建议下,会出于执行教师和领导要求的想法去安装使用“学习强国”,履行意愿是大学生使用行为的主动机。只有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会在模仿压力之下,结合自身习惯特点,产生出更为积极深入使用的内化意愿。
3.在校大学生履行意愿到“学习强国”浅层使用的路径系数为 0.779,到深度使用的假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基于履行意愿的行为动机,最后只是产生诸如短时间使用、挣积分和晒朋友圈这样的浅层使用行为,目前还尚未激发出足够深度的使用行为。
4.在校大学生内化意愿到“学习强国” 深度使用的路径系数为 0.508, 表明大学生基于真正学习的内化意愿动机,往往能够产生出长时间阅读、完整学习慕课等深度使用行为。但是与履行意愿到浅层使用的路径系数相比,内化意愿对深度使用的驱动作用依然偏弱。
四、优化“学习强国”平台网络思政教育功能的建议
(一)发挥先进学生示范效应,激发更多学生模仿压力
本项研究证明,组织身份认同是在校大学生安装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内在源头,已经具有党员等明确组织身份的大学生会激发出强烈的规范压力引导行为,而那些主动向组织靠拢的大学生则会激发出覆盖更为广泛的模仿压力。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在引导大学生安装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过程中,除了已有的面向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提出要求之外,还可以通过树立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先进典型、宣传学生党员的“学习强国”使用经验等方式,充分激发广大在校学生,特别是主动向组织靠拢的优秀大学生内在的模仿压力。
(二)合理看待履行意愿作用,强化学生内化意愿培育
正如研究发现,虽然履行意愿和内化意愿都可以引发在校大学生“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使用行为,而且履行意愿还具有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的双重来源。在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往往认为大学生执行规定行为,体现了对组织服从和个人责任心的优良品质。在目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过程中,各个高校的通知文件内容上也多偏重要求执行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的履行意愿虽然可以带来高比例和高稳定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使用行为,但只有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内化意愿,才能够催生出更多的深度使用行为,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关注学生群体网络效应,适度引导浅层使用行为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微信朋友圈中的“学习强国”晒分相当流行,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校大学生的“点赞晒分”行为也普遍存在。在校大学生作为集中生活学习、思维行为活跃的青年群体,通过朋友圈“点赞晒分”带来更多学生的关注甚至模仿,对于推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本是好事。所以,高校管理部門应该充分利用在校大学生的朋友圈“点赞晒分”,充分发挥群体网络效应,带动校内学生甚至校外群体关注和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但另一方面,简单的朋友圈“点赞晒分”只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浅层使用行为,这类行为距离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自身功能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应该适可而止,更多关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功能发挥。
(四)重视平台内容功能挖掘,着力培养深度使用行为
如何全面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让在校大学生会用爱用,从简单的“点赞晒分”向“走心入脑”深化升华,这是高校管理部门和大学生党员群体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本项目选题研究的初衷。研究发现,只有充分激发内化意愿,才能产生更多的深度使用行为。因此,本研究建议高校管理部门充分挖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强大功能,特别是与钉钉打通兼容的部门管理功能,将其引入在校大学生的日程安排、时间管理、在线沟通和协作共享等学习环节中,并将“学习强国”现有内容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相融合,最终培养出大学生更多的深度使用行为,并最终形成稳定的个人习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对于青年大学生行为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载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贵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3):80—84.
[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国正式上线[J].社会主义论坛,2019,(3):64.
[3]刘汉俊.以媒体融合优势 做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J].先锋,2019,(2):12—15.
[4]崔华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功能与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0,(3):180—182+185.
编辑∕宋宇
作者简介:周岩(1978—),男,河南洛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平台竞争战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互联网环境下平台生态系统的竞优机制研究:共创价值视角”(18YJC630270);洛阳理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面向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效果研究”(201940)